《漁夫的故事》讀後感8篇

本文已影響1.72W人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漁夫的故事》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漁夫的故事》讀後感8篇

《漁夫的故事》讀後感1

小時候,我就聽媽媽給我講過普希金的童話故事——漁夫和金魚的故事。現在我又重讀了一遍,深深地被普希金所描繪的童話故事感動了。我感到,這小金魚,不僅有儀表美——美的身姿,而且有心靈美——正直的、純潔的靈魂。我想,我也應該具有小金魚那樣的心靈。

當漁夫把小金魚放回水裏以後,小金魚爲了報答漁夫的情誼,一次又一次地滿足漁夫的要求,這是小金魚對“善”的報答。然而,漁夫的老婆卻貪得無厭,最後甚至要做海里的霸王,連小金魚也得做她的僕人。小金魚對於這種貪婪的女人,給予了懲罰——讓她又回到了那隻小破船裏,這是小金魚對“惡”的答覆。小金魚對是與非,善與惡分得多麼清楚呵!簡直象一位公正的法官。

這又使我想起電影法庭內外中的女法官尚勤。女法官尚勤,爲了伸張正義,秉公拒私,將自己老上級的唯一的兒子——一個惡的靈魂,判處了死刑,捍衛了人民的利益。她和小金魚多麼相象呵!她們身上都有一顆金子般的心靈,都懂得愛,也懂得恨,都那麼無私和嚴正。

重讀這篇童話故事,我想起孩童時候的情景:有一次,媽媽給我講完漁夫和金魚的故事以後,沉默了很久,才說:“小儀,媽媽叫你‘小金魚’好嗎?”我當時並不懂得媽媽的用意,只是高高興興地答應了。而現在我才領會到:媽媽是希望我象小金魚那樣,有一顆純潔善良的心靈。分得清“美”與“醜”,“善”與“惡”,做一個正直的人。

是的,我應當做一條小金魚,應當有她那樣的思想,那樣的品格。

我想,如果我們國家有許多象女法官那樣的人,還有哪些壞蛋敢猖狂?如果我們大家都有一顆小金魚的心靈。那我們大家就能團結友愛地生活在一起,而我們的家園,豈不更加和諧繁榮?作爲一名社會主義國家的孩子,不也應該具有小金魚的心靈嗎?

現在,我只是一名少年兒童,人生的道路還很漫長,我要在以後的生活道路上,常常想起普希金的名作漁夫和金魚的故事中的小金魚,常常懷着一顆很美很美的心靈。

《漁夫的故事》讀後感2

《漁夫的故事》是一篇民間故事,它選自古代阿拉伯著名的`故事集《一千零一夜》,這是個充滿智慧的故事。故事主要講了一個貧窮的漁夫到海邊捕魚,意外地撈上了所羅門封鎖魔鬼的瓶子。當他打開瓶子狡猾的魔鬼轉了出來,想要殺死他,漁夫用自己的智慧戰勝了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鎖的瓶子裏。

這篇文章語言形象生動,主要通過人物的外貌和對話展示人物特點,在讀中感悟魔鬼的兇惡,狡猾而又愚蠢。漁夫的從容,鎮定,聰敏。通過人物的對話及心理活動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及性格特徵。

如一聽所羅門早死了,魔鬼立刻兇惡的說:“漁夫啊,準備死吧!你選擇怎樣死吧,我立刻就要把你殺掉!”這一句中從“立刻”一詞我們可以看到魔鬼兇惡狡猾的本性。因爲對所羅門心有所懼,所以一處來時還是一副卑躬屈膝的軟弱模樣,等聽說所羅門已死了須臾間原形畢露,兇惡無比,恩將仇報,並且變了一串謊言爲自己的無恥行爲找藉口。我們不由得會想到《狼和羊》中的狼想做壞事還給自己編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狡猾之極,無恥之極。這句話把魔鬼的醜惡嘴臉展現在我們面前,來看這一句“這時候漁夫想到:他是魔鬼,我是堂堂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壓制他的妖氣。”這是課文唯一一次對漁夫的心理活動的描寫。從他的想法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見,漁夫此時已經鎮定下來。他知道怕魔鬼也沒用,和它講道理都是徒勞的,自己與魔鬼較量的不是身體,而是智慧。它想到了只有讓魔鬼重新回到瓶子裏,纔可以制服它,所以下面的對話,漁夫的語言就充滿了智慧讓魔鬼相信,他不想再乞求,辯解,準備束手待斃使魔鬼不知不覺進入了圈套,讓魔鬼到了它該去的地方。漁夫的從容,鎮定,聰明告訴了我們遇事不能慌張,而要運用自己的智慧和壞人壞事作鬥爭,只有這樣,才能戰勝困難與危險。

《漁夫的故事》讀後感3

這個雙休日我讀了本書,名叫《漁夫和金魚的故事》,它使我感觸很深。

有一對夫妻一直都是靠捕魚爲生。有一天,老漁夫捉到了一條會說話的小金魚,他的妻子知道後,就向小金魚不斷地要新木盆,小木屋,別墅,接着還要做皇帝教皇……。最後,他還妄想讓小金魚聽他的使喚。那個妻子的要求這麼過份,小金魚當然不會答應。結果,他還落得個一無所有。象那個妻子這樣,爲了享受生活而得寸進尺的人,是我們萬萬不可學的。

有的人,爲了賺更多的錢,得寸進尺,而不惜一切代價,把所有錢都投進股市,最後還是一無所獲;有的同學,在雙休日拼命打電腦,看電視,不做作業,到了週一得寸進尺,還沉浸在自己的“小天地”裏,荒廢了自己的學業,最後一無所獲;而我有一次爲了得到更多的獎勵,得寸進尺,提出了過份的要求,結果卻一無所獲。像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如果你是這樣的“得寸進尺”,那麼肯定會像那位貪婪的漁婦一樣一無所有的。

不過,我們在學習上應該有“得寸進尺”的精神。遇到不懂的題目就要想方設法弄懂它,還要刨根究底,不斷拓深,這樣,我們的學業就有收穫。有時,我們考了一個好成績,也不能沾沾自喜,要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能做井底之蛙,沉醉在滿足之中,要不斷的“得寸進尺”。要知道學習是永無止境的,這樣才能在學習中不斷取得進步。還有我們不能只學習課堂上老師教的知識,要象海綿吸水一樣不斷地吸取課外知識,擴大知識面,使我們的學習更上一層樓。這樣的“得寸進尺”,我們不但不會一無所有,還會大有收穫。

讀了《漁夫和金魚的故事》後,我才知道原來“得寸進尺”也有正反兩方面的解釋。當然,我在生活上可不能“得寸進尺”,而在學習上卻要“得寸進尺”,甚至“得寸進丈”。

《漁夫的故事》讀後感4

貪心的人永遠都不會有好的結果,俄羅斯作家普希金寫的《漁夫和金魚的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不正是這樣的嗎?

從前有一位漁夫和他的妻子生活在大海邊,他們靠打魚爲生。一天,漁夫和往常一樣去打魚,當漁網拉上來的時候,網裏只有一條小金魚,小金魚開口說話,只要漁夫放了它,它就能滿足漁夫的願望。漁夫把它放了,卻什麼也沒有要。回到家後,漁夫把經過告訴妻子,妻子罵了漁夫一頓,讓金魚實現她願望。起初只是要了一個木盆,然後是木房子,接着又要當貴婦人、女皇,妻子的野心一次比一次大,最終要當海上女霸王,還要讓金魚當她的僕人。金魚發怒了,把所有的都變回了原樣。

做人一定不要貪得無厭,否則,就會像漁夫的妻子一樣最終一無所獲。有一個人中了特等獎,一下子變成了富人。但他沒有見好就收,以爲自己還能中特等獎,變得更富有,然後他就一直,不但把中獎的錢全花光,還借了很多錢,然而一次也沒有中,最後債臺高築。

還有一個故事:有一個村民在院子裏隨便挖了一下,挖了一個金元寶,就以爲自己院子裏還有金元寶,就一直挖,最終房子倒塌了,院子也沒了,變得無家可歸。

不僅是別人,我自己就有貪心的親身經歷。有一次爸爸給我五塊錢買零食,五塊錢對我來說並不是小數目,於是我就買了五角錢一包的乾脆面。打開之後,津津有味地吃起來,吃到最後,發現包裝袋裏有張獎券,我中了“再來一包”,我很開心!決定把剩下的四元五角都用來買乾脆面。我把乾脆面吃完後,肚子非常的脹,一包一包地看,我滿懷期待地再次中獎,結果一包都沒有中。這回我的心情非常沮喪和懊悔,從那以後,我再也不貪心了。

大家一定都要有知足常樂的平和心態,貪得無厭是不會有好下場的,有可能最終一貧如洗。

《漁夫的故事》讀後感5

“土屋”→“新木盆”→“房子”→“貴婦人”→“女皇”→“主宰大海的霸王”→“土屋”,漁夫的妻子一次次地向金魚索取,金魚一次次地滿足她,可她始終不知足,最終貪得無厭的老太婆回到了原來的生活。捧着《漁夫和金魚的故事》,我對童話的結局唏噓不已,我想也許當老太婆產生向金魚索要“新木盆”的念想時,便註定了故事的結局“老太婆坐在土屋的門檻上,面前還是那個破木盆”。

或許老太婆在一次次的得到滿足的同時,她的慾望就像膨脹了的氣球一樣,越來越大,終於在承受不住的時候,砰然爆炸。我想當老太婆回到土屋的日子時,她一定會扼腕嘆息自己曾經的生活是多麼幸福,而她卻錯過了所有獲得幸福的機會。真是“機會一去不復返,徒留遺憾空悠悠”。

是啊,幸福是什麼呢?也許幸福只是別人投來的一束善意的目光,也許幸福就是爸爸媽媽的一聲溫暖的關心,也許幸福還是平凡生活中的一絲感動……

我把目光再一次投在父母忙碌的身影上,我的爸爸媽媽,普通工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是我家依然是幸福的一家子,而我更珍惜這樣的生活:別人的媽媽美麗如花,我媽媽臉上的每一條皺紋都是爲我而生;別人家很有錢,我家每一分錢都是父母的辛勤汗水澆灌出來的;有的同學比我優秀,可我的成績也自己很努力的結果了……

豐特奈爾有這樣的名言“幸福的最大障礙就是期待過多的幸福。”最大的幸福應該就是能把握住眼前的幸福,也就是要知足常樂。蘇格拉底的弟子們在麥地裏尋找最大的麥穗,他們總以爲機會還很多,完全沒有必要過早地定奪,最終只能“兩手空空”。確實,“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纔是實實在在的。”世界很大,追求無止境,我們只能將其看成動力而非過大的壓力,否則的話很容易產生不良的情緒,永遠也不會感到幸福。

有這樣一首兒歌“幸福在哪裏啊幸福在哪裏……”我們一直在尋找幸福,如果你有雙發現的眼睛,你會發現幸福就在身邊。

《漁夫的故事》讀後感6

今天,我讀了普希金寫的《漁夫和金魚的故事》這篇童話詩,感受頗深。

這篇童話詩的主要內容是:一個漁夫捕了一條小金魚,後來又無償地將它放回大海。可是,他的老太婆卻發怒了,她讓漁夫一次又一次地去向金魚索要木盆、木房子、當貴婦人,直到女王。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她又不滿足了,想當海上女霸王,讓金魚來服侍她。可這回,金魚卻不再答應,尾巴一劃,游到了大海深處。當漁夫回到家時,一看,沒有了僕人,沒有了宮殿,只有老太婆和那個破木盆以及茅草房子,彷彿一切都沒發生......

這篇文章給了我許多感想,可那個老太婆的貪得無厭最值得譴責。

貪,是在現實生活中最常見的現象,小到一官半職,大到高官,都是因爲“貪”導致一世英名毀於一旦,自毀前程。在這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夠剋制慾望,做到清白呢?如果真能做到廉潔奉公,確實使人敬佩!

古代春秋時期,一百姓挖出一寶玉,這本是件好事,可是他怕有人搶奪,便獻給當時宋國一位重臣,從而想換取一官半職。那位重臣並沒有收下,而說了一句話:“你的寶物是玉,而我的寶物卻是廉。”這,就是成語“不貪爲寶”的歷史典故,可如今大小官吏誰又記得呢?他們追求的是“金錢寶”,卻把“道德寶”遺忘在了心中的某個角落。

官場如果不治理,就正如《漁夫和金魚的故事》中的海面一樣,先是清澈,後渾濁,再陰暗,最後波濤洶涌。如今的官場雖不似古代用錢買官,但用金錢賄賂上級,以金錢謀私利的現象,不也常見嗎?貪污受賄不可避免,可人數多了,就會讓這個社會變得如此陰暗。“貪”就會成爲潮流!

古人常說:知足常樂。雖然知足不一定會安樂,如果貪得無厭,就要去監獄裏吃“自助餐”了。

明代的于謙曾留下這樣的詩句“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我真希望如今的官吏也能留清白在人間!

《漁夫的故事》讀後感7

一個漁夫每天都悠閒自在的釣着魚,有天來了個商人。

商人對漁夫說:你怎麼不買條小船出海捕魚呢?

漁夫:我捕了那麼多魚能做啥?又吃不完。

商人:你抓了較多的魚,就能賣得較多的錢,等賺夠了再買條大漁船。

漁夫:我要大漁船又能如何?

商人:有了大漁船之後,你能抓到更多的魚,賺更多的錢,到時候你就能多請些漁夫來幫你捕魚。

漁夫:然後呢?

商人:然後你就賺越來越多的錢,可以多買幾條漁船,請更多的漁夫,來幫你出海捕魚,你就可以翹着二郎腿當個有錢的大老闆。

漁夫:當了有錢老闆之後呢?

商人:你有錢又有閒之後,就可以每天悠閒自在的釣魚了。

漁夫疑惑的問:我現在就很悠閒快活的釣魚了呀!何必繞那麼大一圈?

這故事看過一次之後,我就有很深的感觸,至今依然銘記於心。

該內容對我來說,並非要我們對功利無所求,而是"掌握快樂"。很多人在追求事物的時候,容易迷失自己,失去最基本的快樂,也因此失去了動力。

就像很多歌詞裏面提到"快樂是自找的",自己不去找快樂,想當然爾快樂不會自動送上門來。很多人在緬懷過去或者寄望未來的時候,常讓自己不快樂。例如:懷念小時候的單純美好,覺得自己長大之後一切變得很混亂。試問有多少人在小的時候,渴望自己快快長大的?當我們終於長大成人了,穿着夢寐以求的西裝成爲上班族,每天處理着公事、瑣事、私事時,又爲何不快樂了?小時候的我們不總是渴望着這一天嗎?

曾經聽過這麼一句話"坐久了會想站着,站久了會想坐着"。可不是嗎?人總是因爲自己的三心二意,把自己搞的不快樂了。到底要怎麼讓自己快樂,我們都還在學習,共勉之,或許這就是現代人不快樂的原因吧,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追求好,還要更好,但是卻常常忘記,現在自己所擁有的,其實真正讓我們快樂的,只是那份小小的自由,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而已。

《漁夫的故事》讀後感8

漁夫和金魚的故事是俄羅斯的作家普希金所寫的。這個故事是普希金一八三三年秋天在波爾金偌寫成的。

普希金是俄國的著名詩人,作家。他所寫的童話既有趣又意味深長,其中我最喜歡這個故事:

一個老頭和他的老太婆住在海邊的破房子裏靠打魚爲生。生活非常艱苦,整整過了三十又三年。一天老頭還像平常一樣出去打魚,可他撇下三次漁網都沒有什麼東西。他又撇了一次。他撈到一條金魚,他撈到一條金魚而且還是一條會說話的金魚。“老爹爹,求求你放了我吧,一要什麼我都給你。”老頭打了三十三年的魚,從沒見過會說話的魚。老頭把金魚放了。老頭把金魚的事情告訴了他的老太婆。老太婆痛罵老頭:“你這個蠢蛋,真是個傻瓜,爲什麼不拿金魚的報酬,啊!你就是向它要個木盆也好啊,我們家的都破的不成樣子啦!”老頭向金魚要個木盆,然後他家就真的有一個新的木盆。老頭回到家,老太婆又叫老頭向金魚要了房子,老太婆要做貴婦人,金魚都答應她了。過了幾天,老太婆要做女皇,金魚還是答應了她。又過了幾天老太婆要當海上女霸王,金魚要任憑她的使喚,金魚什麼話也沒講,只用尾巴在水裏一劃就流進了深深地大海。一會老頭往後看在他面前的仍舊是那所破房子,老太婆坐在門檻上,擺在他面前的老師那個破木盆。

這個故事讓我受益匪淺:做人不要太貪婪,如果像“老太婆”一樣,那麼,將永遠得不到一想要的。所有事情都是靠自己,天下不會掉餡餅,如果真的掉了,事情沒那簡單。加油做個想“老頭”一樣勤奮的人吧!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