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亞傑理論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本文已影響1.14W人 

皮亞傑理論的主要觀點是什麼,皮亞傑是兒童心理學、發生認識論的開創者,被譽爲心理學史上除了弗洛伊德以外的另一位“巨人”,其提出的發生認識論不僅是日內瓦學派的理論基礎,也是歐洲機能主義的重大發展。下面爲你分享皮亞傑理論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皮亞傑理論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皮亞傑理論的主要觀點是什麼1

它開闢了心理學研究的一個新途徑,對當代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和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影響。

主要成就

一、發生認識論

(一)發生認識論的內涵皮亞傑給發生認識論下的定義是“發生認識論就是企圖根據認識的歷史、它的社會根源以及認識所依據的概念與運算的心理起源,藉以解釋知識,尤其是科學知識。”簡單來說,發生認識論就是研究心理起源的學說,其任務就是研究知識增長的心理機制。廣義的發生認識論包含認識的歷史發展和個人發生,狹義的發生認識論僅包括個體認識的發生。

(二)發生認識論的基本觀點

(1)認識發生的生物學基礎

皮亞傑認爲認識論問題都必須從生物學方面加以考慮。從發生認識論的觀點來看,這是很重要的,因爲心理髮生只有在它的機體根源被揭露以後才能爲人所理解。所以,研究發生認識論的生物學根源理論,對於準確地理解發生認識論是必不可少的。

爲了更好地說明生物進化的機制,皮亞傑用生物學的表型複製理論來說明認識的發生,發展,闡明內因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生物學上的概念和主體與客體之間相互作用的認識論上的概念兩者之間十分密切的關係。表型複製理論是皮亞傑心理生物學最重要的觀點。表型複製原本是一個生物學的概念,指的是生物體初始的外源表型被一種同形態的內源基因型所取代。這裏外源表型指的是生物體的外顯特徵,內源基因指的是生物體的遺傳物質或基因結構。

(2)認識的'心理髮生

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既反對先天論,也反對學習被動論。他根據自己對兒童心理髮展的研究,提出了認識的心理髮生論。皮亞傑認爲認識的心理髮生既不是來自先天的遺傳,也不是來自對客體的知覺,而是在動作中產生的。皮亞傑還認爲,在認識發生和發展過程中的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就是同化與順應。

(3)認識發生的結構主義觀

結構主義是皮亞傑從認識形成的心理結構方面來說明認識的發生和發展。皮亞傑指出結構主義有兩個共同的特點:其一是認爲一個研究領域裏要找到能夠不向外面尋求解釋說明的規律,能夠建立起自己說明自己的結構來。其二是實際找出來的結構要能夠形式化,作爲公式而作演繹法的應用。

也就是說結構應該是可以形式化的,這種形式化可以直接用數理邏輯方程式來表達或者通過控制論模式來表達,而理論家可以決定形式化的不同存在階段。皮亞傑認爲一個結構包括三個特性:整體性、轉換性和自身調整性。

(4)認識發生的建構主義觀

皮亞傑認爲,認識不僅具有結構,同時認識的發生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不斷建構的過程。他認爲,認識的獲得需要把結構主義與建構主義緊密的結合起來,每一個結構都是心理髮生的結果,而心理髮生就是從一個較初級的結構過渡到一個不那麼初級的結構。從這裏可以看出,從簡單結構到複雜結構的轉變是一個不斷建構的過程,任何認識都是不斷建構的產物。

二、兒童心理髮展階段的理論

(一)兒童心理髮展的階段特徵

皮亞傑不僅認爲主體的動作或運算在不斷地演變成一定的認知結構,而且認爲兒童的認知發展由於認知結構水平的不同而表現出明顯的階段特徵。第一是兒童心理髮展有階段性;第二是階段出現的先後次序是恆定不變的;第三是一個階段的結構是在前一個階段的結構基礎上形成的,形成的結果又爲下一個階段的結構提供條件;第四是每一個階段都有一個準備期和完成期。

(二)心理髮展的階段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爲,兒童認知發展的過程可以劃分爲四個主要階段:感知運動階段(sensorimotor stage)、前運算階段(pre—operational stage)、具體運算階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和形式運算階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

(1)感知運動階段(0—2歲)

這一階段是嬰兒的認知能力初步發展的時期,嬰兒靠感覺與動作認識周圍的世界。在這一階段中,嬰兒發展起若干重要的認知概念,其中之一就是所謂的“客體永存性”概念。

(2)前運算階段(2—7歲)

這一階段的兒童開始學習並逐漸能夠熟練地運用符號象徵事物,並用符號從事簡單的思考活動。皮亞傑把這種通過符號進行學習的能力稱爲符號功能(symbolic function)。在這一階段中,兒童思維發展的兩個典型侷限性特點是思維的片面性和我向思維。思維的片面性指兒童此時的思維有集中於事物的某一方面而忽視其他方面的傾向。皮亞傑著名的“守恆”(conservation)實驗揭示了兒童的這一思維特點。在前運算階段,兒童還傾向於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看待事物和進行思考。皮亞傑將這一思維稱爲“我向思維”和“自我中心”的思考,即兒童認爲別人的思考和運作方式應該與自己的思考完全一致。

這是兒童還沒有意識到別人可以有與自己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皮亞傑認爲,當兒童開始認識到這一點時,他們就進入了具體運算階段。

(3)具體運算階段(7—12歲)

兒童大約在5—7歲之間進入具體運算階段,這一階段發展最典型的標誌就是兒童能夠運用符號進行有邏輯的思考活動。前運算階段的兒童可以形成對事物的初步符表徵,但他們的認知活動還與身體經驗密切相關。而具體運算階段的兒童則在分類、數字處理、時間和空間概念上有了很大的進步。此時,兒童“自我中心”的程度下降,他們開始克服“片面性”而注意到事物的各個方面,發展了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從而增進了自己與他人溝通的能力。

(4)形式運算階段(12歲以後)

形式運算階段的典型特徵是抽象思維的發展與完善。這時青少年不再將思維侷限於具體的事物上,他們開始運用抽象的概念,能提出合理的假設並進行驗證,知道事物的發生有多種可能性,從而使他們的思維具有更大的彈性和複雜性。

皮亞傑理論的主要觀點是什麼2

皮亞傑的理論產生於20年代,到50年代已完全成熟,並風行於全世界。很多兒童心理學工作者對皮亞傑理論進行了研究,並對他的實驗進行了重複性的檢驗。據估計,僅僅關於“守恆”一項內容的重複,驗證實驗就達3000次以上。這種情況就使得皮亞傑理論有了新的進展。

促使皮亞傑理論獲得新的進展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現有三個,這三個均可稱爲新皮亞傑主義。

 (一)對皮亞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結果進行修訂,是促使皮亞傑理論發展的第一原因

目前,西方兒童認知發展理論的一個新趨勢,就是對皮亞傑兒童發展階段理論的兩種質疑。

一是近年來,在西方認知發展心理學的研究中,越來越多的人提出,兒童認知能力的發展並不是以皮亞傑的年齡階段論所描述的那種“全或無”的形式進行的。他們通過實驗發現,許多重要的認知能力在兒童十分年幼時就已經存在,只是程度有限,這些能力將隨着個體知識和經驗的增長,一直髮展到成年期。心理學家們提出這種批評是以下面觀點爲依據的:

(1)認爲皮亞傑發展階段論的事實根據不足。傳統的皮亞傑理論認爲,幼兒缺乏某種認知能力,這種結論是依據非常有限的實驗結果而推導出來的。但現已有科學研究表明,在比較複雜的課題任務中,各種認知結構的相互作用和動力變化常使某些重要的認知能力時而表現時而隱蔽,因此,僅通過少量的實驗,就來概括兒童的認知能力,根據不夠充分。

(2)認爲皮亞傑的實驗過於困難,不適合年幼兒童去做,因而不能挖掘表現出幼兒的應有能力。最近的研究結果已表明,如果研究者能設計出難度適當的課題任務,如果事先引入訓練程序,再做皮亞傑的實驗時,年幼兒童就能表現出原認爲缺乏的認知能力。

二是提出成人思維發展的模式。威廉·佩裏(William Perry)等人,對皮亞傑的將15歲定爲思維成熟期的理論提出了質疑。他們認爲,15歲不一定是思維發展的成熟年齡,形式運算思維也不是思維發展的最後階段。佩裏把大學生的思維概括爲如下三種水平:

(1)二元論(dualism)水平;

(2)相對論(relativism)水平;

(3)約定性(commitment)水平。第一章提到的裏格,他明確地提出辯證運算是思維發展的第五個階段,此階段正是成人思維發展的特徵。

上述兩種觀點的提出者都表示自己是新皮亞傑主義者,但是他們在思維發展的模式上卻和皮亞傑的學說有着不同的看法。

 (二)信息加工理論與皮亞傑理論相結合是促使皮亞傑理論發展的第二個原因

信息加工論者對皮亞傑的理論,大體上有兩種態度:一種是“非發展理論”,即認爲兒童的認知能力的發展之所以與成人不同,只是由於知識和經驗的貯存不夠,如果夠了,就與成人的認知能力沒有本質的區別。另一種則是“發展論”,這種理論認爲應當把皮亞傑理論與信息加工理論結合起來,研究兒童智力的發展。因爲,兒童心理與成人心理有本質的不同:

(1)兒童是不成熟的,如兒童的腦結構(神經細胞體積、突觸聯繫、髓鞘化等);(2)兒童沒有足夠的信息貯存;

(3)兒童的決策能力差,因爲決策過程需要複雜的信息分析、綜合的能力。鑑於兒童這幾方面的特點,如果能用信息加工理論來建立一個不同年齡階段兒童智力發展的程序模式,就可以對兒童的智力發展設計出比皮亞傑的抽象描述更爲確切、更爲科學的具體模式。雖然這方面的工作還不成熟,但這卻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持這種主張的人,常常將自己命名爲“新皮亞傑理論”學派,以示對皮亞傑主義的修正和發展。

近年來,皮亞傑理論不僅在理論方面有了新的發展,而且在實踐領域,特別是在教育實踐領域也獲得了日益廣泛的應用。在西方和日本等許多國家,根據皮亞傑理論框架和最近的有關研究成果,心理學工作者與教育工作者一起,設計出了一些教育程序,將此應用於嬰兒、學前和中小學教育中。在嬰兒教育方面,他們根據皮亞傑的感知運動智力理論,採取各種方法,指導嬰兒擺弄物體,操作智力玩具等,幫助孩子形成對物體的特性(如色、形狀、體積、質地等)的認識;在幼兒教育方面,設計了各種智力玩具和教具(如圖片、積木等),爲兒童能提早形成數概念、空間概念及時間概念打下基礎;也有人研究瞭如何運用皮亞傑理論,培養小學兒童的思維能力,甚至有人研究了青春期形式運算思維形成的一些具體過程,並將此與教育工作聯繫起來。

(三)日內瓦學派本身的變革是促使皮亞傑理論發展的第三個原因

在瑞士日內瓦大學,即皮亞傑長期工作過的地方,在皮亞傑晚年和他去世以後,他的同事和同學們的研究工作,對皮亞傑的理論也有了新的變革性的發展。這種發展是在保持皮亞傑理論的基礎框架或模式的前提下,調整了研究的方向,擴大了研究的範圍和課題。其表現是,或者是補充和修正皮亞傑的某些觀點,或者是從廣度和深度上充實並提高了皮亞傑理論,或者是爲皮亞傑理論加進某些新的成份。他們也打出“新皮亞傑學派”的旗號,但與信息加工論的“新皮亞傑學派”完全不一樣。

日內瓦新皮亞傑學派的產生,是以本世紀60年代日內瓦大學建立“心理與教育科學院”爲其契機的。1976年,蒙納德(P。Moundoud)發表的《兒童心理學的變革》一文,標誌着走向新皮亞傑學派的第一步。1985年,發表了這個學派的第一本文集《新皮亞傑理論的發展:新皮亞傑學派》(The future of Piagetion Theory:The New—Piagetians),比較系統地闡述了他們的觀點和一些主要研究成果。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