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散文心得體會

本文已影響9.82K人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看過散文吧?廣義上的散文是指不追求押韻和句式工整的文章體裁,與韻文、駢文相對。那麼問題來了,怎樣才能完成一篇優秀的散文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楊絳散文心得體會,歡迎閱讀與收藏。

楊絳散文心得體會

讀完了楊絳的散文集,我開始對這名在文革中飽受磨難的女作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她的文字是給了我個人一種乾淨利落的感覺,她的文字樸素簡潔中卻飽含着優美華麗,讓人讀來朗朗上口,只是有些文章以我的水平還尚且不能理解,但不可否認的是許多文章使我感觸頗深,產生共鳴。

首先是《讀書苦樂》這篇文章,它的篇幅並不長,關於讀書,它是這樣寫的:“我覺得讀書好比串門兒——‘隱身’的串門兒。要參見欽佩的老師或拜謁有名的學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見,也不怕攪擾主人。翻開書面就闖進大門,翻過幾頁就升堂入室;或者可以經常去,時刻去,如果不得要領,還可以不辭而別,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對質。不問我們要拜見的主人住在國內國外,不問他屬於現代古代,不問他什麼專業,不問他講正經大道理或聊天說笑,都可以挨近前去聽個足夠。”這段文字確實太形象貼切了,讀來只覺得讀書也不過那麼回事兒,就是匿名向不同的智者前輩請教罷了。

楊絳還在文章的最後寫道:“可惜我們‘串門’時‘隱’而猶存的‘身’,畢竟只是凡胎俗骨。我們沒有如來佛的慧眼,把人世間幾千年積累的智慧一覽無餘,只好時刻記住莊子‘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的名言。我們只是朝生暮死的蟲豸(還不是孫大聖毫毛變成的蟲兒),鑽入書中世界,這邊爬爬,那邊停停,有時遇到心儀的人,聽到愜意的話,或者對心上懸掛的問題偶有所得,就好比開了心竅,樂以忘言。這個‘樂’和‘追求享受’該不是一回事吧?”

這句話堪稱經典,對於楊絳能以讀書作爲自己的樂趣,我感到她是一個幸福的人,能把讀書作爲享受,而相比之下,讀書在我眼裏有時是一種快樂,但有時是被逼的,那時讀書便變成了一種痛苦,上學亦是如此,對於現在的教育制度而言,會坑害許多美好少年,與科舉制度考八股文有着同樣的性質,只是現在學的知識比八股文的用處大一些罷了,讀書上學都不是壞事,只是在迫於壓力的情況下做這些,往往會使人的心態變壞,讀書、上學的人多了,喜歡讀書、上學的人卻少了,所有人都知道這是不對的,可是改革難啊,但我相信只要努力,改革會成功的。

還有一篇文章令我觸動很深,那就是《順姐的“自由戀愛”》,這篇文章篇幅較長,順姐是一個命中多苦難的人,可是卻有着很好的心態,老實善良,文章中用了插敘,將順姐的一生寫下來,卻富有層次感,而且不斷留下懸念,讓人思考,並在最後揭曉,讓人讀來酣暢淋漓,感覺從迷霧中摸索出來,同時讓人對順姐的遭遇感到同情,楊絳對順姐很好,兩人的感情不像是主僕,倒像是姐妹。

由此,我對楊絳待人的寬厚也很佩服,讓我讀來最不爽的就是那個大小姐,(順姐是地主家的小老婆,大小姐是地主的正室的女兒)她不斷欺負順姐,最後卻沒有得到報應,還得到落實政策,飛到國外去了,這看似不符合中國故事的特色——壞人都遭報應,但我認爲這也是作者故意這樣寫的,實則想表明還有許多正義認爲的倒虛張,這僅是我的個人觀點,但不管怎樣,順姐由一個無知樸實的小姑娘被封建制度變成了一個地主的苦命的小老婆,她還沒有放棄人生,並稱這是自由戀愛,大小姐欺負她,她也不反抗,只是盡力避開,這種毅力令人欽佩。

楊絳的很多散文我還看不明白,但我對這個作者有了一定的瞭解,我相信或許在我經歷了更多的事情之後,才能從文字之間走進這個奇女子的心靈。

爲什麼天地這般複雜地把風約束在中間?硬的東西把它擋住,軟的東西把它牽繞住。不管它怎樣猛烈的吹;吹過遮天的山峯,灑脫繚繞的樹林,掃過遼闊的海洋,終逃不到天地以外去。或者爲此,風一輩子不能平靜,和人的感情一樣。也許最平靜的風,還是拂拂微風。果然紋風不動,不是平靜,卻是醞釀風暴了。蒸悶的暑天,風重重地把天壓低了一半,樹梢頭的小葉子都沉沉垂着,風一絲不動,可是何曾平靜呢?風的力量,已經可以預先覺到,好像蹲伏的猛獸,不在睡覺,正要縱身遠跳。

只有拂拂微風最平靜,沒有東西去阻撓它:樹葉兒由它撩撥,楊柳順着它彎腰,花兒草兒都隨它俯仰,門裏窗裏任它出進,輕雲附着它浮動,水面被它偎着,也柔和地讓它搓揉。隨着早晚的溫涼、四季的寒暖,一陣微風,像那悠遠輕淡的情感,使天地浮現出憂喜不同的顏色。有時候一陣風是這般輕快,這般高興,頑皮似的一路拍打撥弄。有時候淡淡的帶些清愁,有時候潤潤的帶些溫柔;有時候亢爽,有時候淒涼。誰說天地無情?它只微微的笑,輕輕的嘆息,只許抑制着的風拂拂吹動。因爲一放鬆,天地便主持不住。假如一股流水,嫌兩岸縛束太緊,它只要流、流、流,直流到海,便沒了邊界,便自由了。風呢,除非把它緊緊收束起來,卻沒法兒解脫它。放鬆些,讓它吹重些吧;樹枝兒便攔住不放,腳下一塊石子一棵小草都橫着身子伸着臂膀來阻擋。窗嫌小,門嫌狹,都擠不過去。牆把它遮住,房於把它罩住。

但是風顧得這些麼?沙石不妨帶着走,樹葉兒可以卷個光,牆可以推倒,房子可以掀翻。再吹重些,樹木可以拔掉,山石可以吹塌,可以捲起大浪,把大塊土地吞沒,可以把房屋城堡一股腦幾掃個乾淨。聽它狂嗥獰笑怒吼哀號一般,愈是阻擋它,愈是發狂一般推撞過去。誰還能管它麼?地下的泥沙吹在半天,天上的雲壓近了地,太陽沒了光輝,地上沒了顏色,直要把天地搗毀,恢復那不分天地的混沌。不過風究竟不能掀翻一角青天,撞將出去。不管怎樣猛烈,畢竟悶在小小一個天地中間。吹吧,只能像海底起伏鼓動着的那股力量,掀起一浪,又被壓伏下去。

風就是這般壓在天底下,吹着吹着,只把地面吹起成一片凌亂,自己照舊是不得自由。未了,像盛怒到極點,不能再怒,化成懨懨的煩悶懊惱;像悲哀到極點,轉成綿綿幽恨;狂歡到極點,變爲淒涼;失望到極點,成了淡漠。風盡情鬧到極點,也乏了。不論是嚴冷的風,蒸熱的風,不論是衷號的風,怒叫的風,到末來,漸漸兒微弱下去,剩幾聲悠長的嘆氣,便沒了聲音,好像風都吹完了。但是風哪裏就吹完了呢。只要聽平靜的時候,夜晚黃昏,往往有幾聲低籲,像安命的老人,無可奈何的嘆息。風究竟還不肯馴伏。或者就爲此吧,天地把風這般緊緊的約束着。

最近又好好讀了一遍這本書,我讀書有個小時候就留下的壞習慣,囫圇吞棗,大概看看。人家問起,我就說,那個啊,看過看過, 好象自己讀過很多書似的,其實呢,早就忘記得無邊無際。

後來長大些,就不讀書了。 原因很可笑,就是避免成爲書呆子,和周圍人沒法溝通。

不廢話了,轉正題。

高中時候看過《圍城》,還買了一本,讓我弄丟了現在。看的時候就挑有趣的章節,樂着看的。然後注重看結尾是不是大團圓,很失望。很不理解爲什麼方鴻漸不爭取唐曉芙,糊里糊塗地要娶孫柔嘉,結尾還過的那麼悽慘,很是鬱悶。呵呵。可見我從小是個完美主義者。

和將將在一起以後,一起又看了一遍電視劇纔開始理解。一個懦弱,得過且過的人生,他就得是那樣,觀衆因爲他可親,就希望他有好的結局。可是人生就是這麼不完美,我的接受。那是錢鍾書在上海淪陷時候寫的,不能工作,心情不好,而且書也就寫到那裏,

(ps電視劇裏的蘇文紈的演員我很喜歡,而且比書里美好多了,讓人惋惜。唐曉芙沒有書里美好,不夠有魅力。)

可以安慰的是,作者的人生不是悲劇,這已故老頭兒婚姻美滿,事業成功。

他的妻子楊絳,一個近代少見的大家閨秀,兩個人很相配。非常幸福。

最先看的是楊絳的《洗澡》,感覺沒意思,確實她沒有錢鍾書幽默,恩,這種才華絕對是天生的。

後來看《我們仨》,大概知道了他們的生活,這兩本書都沒有我現在說的這本《楊絳散文》好。

《楊絳散文》裏面包含了各個時期她寫的散文,記事(“幹校六記”、“丙午丁末年紀事”、“第一次下鄉”),寫人(“回憶我的父親”、“回憶我的姑母”、“記錢鍾書與《圍城》”、“記楊必”、“順姐的‘自由戀愛’”、“老王”)等等。

丙午丁末年紀事裏,是文革時期受的迫害,這個印象特別深刻,她沒有特別寫那些害她的人,十分懷念那些給過溫暖的人。看了以後,感覺很舒服,特別安靜的感覺。再八卦一個,好象在記錢鍾書與《圍城》裏,寫錢鍾書特別淘氣,幫他家貓貓打架,提過和他家貓貓打架的是鄰居林徽因家的,感覺兩家關係不好,因爲楊絳說了很多好朋友,但是隻提過一次林徽因,還是鄰居呢。

順姐的‘自由戀愛’讀起來很好玩,其實寫的是一個苦命人,但是在她筆下,就很有趣,並不是她不同情,但是在這個經歷了太多的老人看來,已經沒有什麼可驚奇和憤怒的了。讀回憶我的父親,可以知道她的成長環境,爲什麼她那麼有愛,因爲生長在一個有愛的大家庭裏。父親是讓人敬佩的,母親是賢惠的。安靜快樂地長大,命真好啊。第一次下鄉也很好玩,當時和在幹校裏不一樣,她是因爲好奇農民生活纔去的。還有一篇寫貓的“花花兒”,我也喜歡。讀個幸福的人寫的書的時候我也很幸福。

這次我是真的好好地讀了書,不容易啊。一個字一個字看的。

那一代的學者,作家剩下的不多了,現在也沒什麼好的文學作品可看的了,十分懷念。

近日讀完了楊絳的散文集,感想頗多,收穫亦頗多。我是在學完《老王》後買了她的文集的。厚厚的一本書裏,藏着無數個故事。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當屬《幹校六記》。《幹校六記》分爲六篇短文,即《下放記別》,《鑿井記勞》,《學圃記閒》,《小趨記情》,《冒險記幸》,《誤傳記妄》,分別講述了楊絳先生下放到農村後的六件事情。讀罷此文,我最大的感觸就是,下放這麼辛苦的事情,在楊絳先生的筆下竟然如此的溫暖而充滿情趣。在幹校的生活本身根本不可能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下放,意味着告別家鄉,離別親人,想想,一個個都是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知識分子,倏的就被要求去幹農活,一個養尊處優的學者一下子淪就爲了一個賣勞力的苦工。在那個黑暗到看不見一絲曙光的年代裏,很多人甚至做好了“一去不復返”的準備。

然而在楊絳先生的眼裏,下放不過是一次特殊的人生經歷。離別固然是痛苦的,但是她認爲她和丈夫錢鍾書先生所在的幹校離的很近經常可以見面,而對於女兒,“她不是一個脆弱的女孩子,我該可以撇下她。”在勞動的時候,不論是當地人還是一同下放的“校友”,大家都很照顧她,讓她幹最輕的活,幹最簡單的活。我們常常看到一些作品裏說幹校生活很辛苦,很困難,然而這樣的情緒在楊絳散文中卻少有見到。難道是幹校和幹校之間的差別不成?我看不然。怕是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吧。悲觀主義者們總喜歡拿困境和最美好的東西作莫名其妙的對比,最終得出悲觀的結論。好與壞總在一念思量,在客觀環境無法改變的情況下,改變自己的態度也許會收穫完全不同的生活。然而,細細想來,《幹校六記》也不是全然不悲的。作者只不過是運用一種冷幽默的方式,從另一個角度,平靜地詮釋着文革的荒唐和悲哀。

作者是在安慰自己,也是在安慰千萬和她處境相同的人。她努力地用喜劇的語言來沖淡悲劇的傷感,使經歷過那段黑暗的人們,能夠獲得一絲慰藉,而不會把悲傷的情緒傳染給那些沒有經歷過文革的人。她不希望讀者隨着她痛苦。文章裏應當有個真實的自己。在楊絳的文章裏,我讀出了她的樂觀,她的豁達,她的瀟灑,她的睿智,她的平和,當然也有她的無可奈何。像楊絳他們這樣老一輩的作家經歷了戰爭的動盪,文革的煎熬,早已將生死,悲歡,得失看得很淡很淡了,因而他們可以平靜地敘述動亂年代各種令人心酸的故事,因而他們的歡樂才真正感人至深,他們的悲傷才真正震人心魄。正是楊絳的.散文讓我明白了,原來有一種歡樂很悲傷,有一種悲傷很淡定。

看罷楊絳先生的《我們仨》,總覺得要寫下點什麼!不寫的話,就好像有一件心事沒去完成一樣,深夜也難以入睡!這就如同我每去一個地方,總要留下幾張照片,以證明我來過···

說實話,看先生的《我們仨》只花了我很少的時間!我是禮拜天去圖書館借的這部作品,昨晚深夜的時候就已經看完啦,而這一切只因我沉迷於先生的故事中,難以自拔!而在看完的那一刻,我卻有一股巨大的衝動,一定要寫一篇讀後感,一定要寫!所以說,在夕陽下沉的這個時候,我坐在窗戶邊寫下這篇讀後感!以證明看完這部作品後,我曾有這樣的感動,心悸有如此顫動過···

要我來說,先生的這部作品是談不上偉大的!因爲它畢竟只是一部甚爲簡單的回憶錄!或許用“動情”來形容更爲貼切!對,是這樣的,這是一部絕對的動情之作!是一位已達九十二歲高齡的老人,面對着喪夫逝女的巨大悲痛,在牀榻前完成的動情之作!先生以她那純樸的語言將讀者們拉入到她的生活中,感受她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所以在字裏行間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先生對逝去親人的無比追憶與懷念,甚至於爲之落淚!而就我個人而言,當讀到作品最後時,我彷彿感覺到先生一下子變成了一個趴在牀上不斷啼哭的嬰兒,她需要親人的懷抱,她需要親人的溫暖···任身邊的人在怎麼相勸,她卻始終啼哭着,因爲她太思念她的親人啦!是那種痛徹心扉的思念!所以我說,這部作品撞擊着讀者的心靈,澎湃着讀者的真情···

一對夫妻,一個女兒,構成了先生的一家!這確實是一個極爲普通的家庭!但是,這也是一個悲情的家庭!起先,我並不這麼覺得,只是在讀完整部作品後,我才發出這樣的慨嘆!我總結了一下,這種悲情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我該說,先生的一家始終顛沛流離,從國外輾轉到國內,而後在國內又不斷地移居,只是到先生年老時纔有了一個穩定的居所!是啊,先生家庭的這一路上,飽受了太多的心痠痛楚,而這又是常人所無法體諒的!第二,我該說,先生並沒有一個快樂的晚年!事實情況也確實是這樣的,當先生與丈夫錢鍾書還在世的時候,他們那被先生喻爲“此生唯一傑作”的可愛女兒便因病先離他們而去!一年後,丈夫錢鍾書又離先生而去!此後,在這個世上便徒留先生一人,孤獨地承受着失去親人的巨大悲痛!想想,一個年過九十的老人是如何一個人承受着這巨大的悲痛的!我們雖能想象的出,但我們絕不會理解出先生的痛楚!!!

細看書中,先生無比的懷念着自己的女兒!那書中所描寫的場景一一再現,讓我們感受着一個平凡母親對孩子的百般疼愛,看出一個可愛孩子對母親的萬般孝敬!而當女兒真的離自己而去時,先生便將對女兒的思念幻化成了這部作品!因爲在一開始,先生並沒有寫回憶錄的想法,反而是自己的女兒在生病住院期間一直在寫着《我們仨》,只是後來女兒離去,先生爲完成女兒的這一心願才下筆寫這部回憶錄!而我們所要清楚知道的是,當時先生的身邊已沒有了女兒,沒有了丈夫,只先生自己···

我在想,先生寫這部回憶錄就只是爲了單純的表達對親人的思念嗎!想必沒這麼簡單吧!先生或許是在用她的方式叩問着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始終銘記一個永恆的話題:親情!是啊,偉大、無私的親情!先生的家庭是那麼的平凡,但爲何當我們這些讀者去拜讀時,仍會被深深地打動呢!我想,這是因爲在我們的心中,我們也一直懷有着一份親情!只是我們都太過於遺忘,只是在被別人感動時,我們纔想起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家庭!人啊,爲何一定要這樣呢!難道一定要等到失去後才學會珍惜嗎

最後,我得說明一下!先生的《我們仨》是指丈夫錢鍾書,女兒錢媛(先生與丈夫都叫女兒爲“阿圓”)還有先生自己楊絳!而我爲何要稱呼楊絳女士爲“先生”呢!其實是這樣的,我看完這部小說後,查閱了相關的資料,我看到很多的讀者都稱呼楊絳女士爲“先生”,想必都是爲了表達心中的那份崇敬之情吧!所以我也沿用着這個傳統,稱楊絳女士爲先生,同樣,也是爲了表達我的崇敬之情!還有,作品中有一段寫的極爲動情,也倍爲傷感,看到這段話時,我的心中卻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淒涼!

“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樂樂地一起過日子。””

“人世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着煩惱和憂慮。”

“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纔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此刻,夜幕已經降臨,略有涼意!從窗戶向外望去,校園裏的路燈都已亮起,爲步行的人們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楊絳文集裏第二、第三卷收的是楊絳散文。

喜歡看楊絳散文。有趣生動細緻。

“據鍾書說,自己閱讀的孩子都有一肚子‘白字’(錯別字),有時還改不掉。我們兩個常抖擻出肚子裏的白字比較着說,很有趣。”------名家說別字覺得“有趣”,如我等凡人說時就該覺得羞恥了,因常有人要來糾正------孩子就經常要來糾正我說的白字。難怪我一肚子的白字,原來都是自己閱讀的結果。這時才恍然大悟:我常常唸白字,甚至不知念什麼音,只知其大意;又不去查字典,只知囫圇吞棗。然而名人讀白字有趣,並不代表我亦可讀白字,我們讀白字,徒然丟人現眼,顯基礎不紮實而已。

《我在啓明學校上學》、《回憶我的父親》這兩篇我特別喜歡,印象也深刻。

看《我在啓明學校上學》,發現那時的校規也有很寬鬆,很人性化;寄宿就象個家庭似的,姐妹居然可以一起住。“姆姆”(是修女罷)居然在考試時幫孩子作弊,還幫孩子織手套等等,想起來是很可懷念的罷。解放前的學校居然是這樣,有點驚奇,與別人的所說的似乎很不一樣。或許是教會學校,又是非學富即貴的人家,待遇亦好,不象簡。愛的那間貧民學校,還有張愛玲的。楊絳的童年想必很趣,或許跟冰心差不多(記得冰心的童年也很幸福),但寫得比冰心有趣多了,冰心的文章似科教書化。

反而人們稱道的文印象平平。或許期望過大,反差亦大。

從文集的相片裏看,楊降年輕時不好看,年紀大了反而更好。錢鍾書真是一帥哥,從年青到老都一樣的好看。一博友的博客寫道:林肯的一個朋友向他推薦一個人擔任一個職務,林肯拒絕了。朋友問原因,林肯回答說他長得太醜了,朋友驚呼怎麼能夠以貌取人呢?林肯的回答是:“一個男人四十歲的時候就該爲自己的長相負責了。”

奇論,倒也有些道理。一個人到了四十歲,總會有些什麼留在臉上。

有人說錢鍾書是一個真正的才子,所以有資格狂傲;楊絳才氣不足,似乎沒有傲慢的理由。又聽說楊絳脾氣不大好,跟鄰居都相處不好,據說還跟第一大才女美女林徽因曾大打出手,言下之意當然是楊絳不對。我想,一個巴掌拍不響,爲什麼一定就是楊絳不對呢?林美女就沒有責任了嗎?沒有看過林徽因的文章,只聽說是個大才女。從楊絳的文章裏看,她與錢鍾書的感情十分好,如果是人們所說氣量狹窄之人,錢鍾書又是如此狂傲大才子,互相能容忍一輩子麼?當然,也僅是一家之言,沒有其他的佐證。

然而我常想,如果沒有楊絳寫的這些自傳性的散文,大才子錢鍾書的許多資料(尤其生活方面)旁人都不知道,後人也無法研究他的生平事蹟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