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本文已影響2.24K人 

如何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我們知道作爲一個社會人,是需要遵循一定的社會規則,因爲無規矩不成方圓,而孩子,因爲他們根本不清楚這些規則。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呢?

如何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1

這兩天,都在被北京八達嶺野生動物園老虎傷人事件刷屏——

視頻的監控顯示,小車還在猛獸區,車中的一女子突然打開車門從副駕駛位下車,走到車子的另一側打開駕駛門,這時一隻猛虎從她背後躥出襲擊該女子。女子的母親救女心切,衝出車門,卻被另一隻猛虎當場咬死。

血淋淋的新聞,看完以後我倒抽了好多口涼氣。新聞報道該女子的孩子也在車上,估計此事讓孩子的心理陰影面積達到100%。

不能說動物園一點責任都沒有,但更多網友認爲,這鍋不能讓老虎背!自駕入園需籤安全協議書,且動物園的標誌明確,遊客在危險區域擅自下車,自律意識不強,無視動物園的規則,應該自己承擔責任。可怕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個人對規則的無視,尤其是在孩子面前。

如何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1、一個人的規則意識是從小培養起來的,孩子的學習能力、模仿能力都是在無形中就開始發展了。在他還不能準確理解規則的概念和意義的時候,或許他已經在遵守着、或破壞着某些規則了。

我常常在路上見到老人抱着娃,帶着兒子媳婦,一家大小浩浩蕩蕩地闖紅燈,且闖紅燈的技術非常嫺熟,巧妙地躲過一輛又一輛的車,甚至還會面帶笑容地招手示意路過的司機,讓自己先過馬路……對這種行爲我真是大寫加粗的服。基因果然強大,連闖紅燈的技能都能遺傳。

但這有什麼好的?就不擔心自己的孫子剛學會走路,就開始邁着不成熟的.步子去闖紅燈嗎?你確定孩子不會遇到意外嗎?孩子從小就嚐到不遵守規則的“甜頭”,在規則面前永遠抱着僥倖心理,這不是更可怕的一件事嗎?

新聞事件中,如果老虎沒有出現,孩子便會意識到:實際上野生動物園也沒那麼可怕,下車晃晃其實不會有什麼意外,擔心危險那都是多餘的!

然而,老虎出不出現要看它的心情。下車沒遇到老虎是僥倖,遇到老虎就是不遵守規則而需付出的慘痛代價!

2、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需要父母以身作則,遵守規則,敬畏規則。而不是簡簡單單地在孩子的耳朵旁邊唸經——“你得這樣,而不是那樣”,孩子會很煩躁,並且不重視你的這種“培養”。真正的培養是適度的言傳+具體的身教。

由於認知水平的限制,孩子對圖片文字明示的規則可能讀不懂,有時候即使讀懂了,他也不能理解。因此,適度的言傳是必須的。你需要認真、明白地告訴孩子,哪些規則你必須遵守,並且帶着孩子去遵守規則。

舉個簡單的例子,很多孩子小時候都不知道超市的東西不能隨便拿,每次到超市拿起自己想要的東西就直徑往外走。這時候我們蹲下來告訴孩子:這個東西還沒付錢,就是老闆的,不能直接拿走,付了錢纔是你的。

當你在孩子面前示範一遍如何付錢,孩子便會理解這個規則,並且從此遵守這個規則,再也不會抱着東西就走了。

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遵守規則的例子。可以說,生活無處不是規則,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對他的成長太重要了!

3、新聞事件中的女子在車子還沒駛出猛獸區就下車,如果她不圖一時心急,不走這個捷徑,等車子離開了園區再下車,那就可以避免這場家庭災難了。

但是已經發生了的事情,沒有如果。

在猛獸區下車被老虎襲擊,或許有認爲這是一次極低概率的意外。但這真的是“意外”嗎?某種程度上說,這是註定會發生的殘酷事件,只是什麼時候發生,以及發生在誰身上罷了。

規則不是捷徑,但卻是世界上最簡單、最安全的路。孩子終究是要走進集體、走進社會的,如果你擔心孩子因爲守規則會吃虧,我只能說,這種擔心不僅多餘,而且很蠢。

相比起擔心他因爲守規則而吃了一點所謂的“虧”,我更擔心他時刻都抱着僥倖心理,爲人做事總在挑戰規則,我寧可他走得慢一點、穩一點。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句聽到爛的話,卻是最樸實的道理。如果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沒有教會他這一點,這筆債遲早要還的。規則從表面看是一種限制,但實際是一種保護。不遵守規則的時候,它比老虎還要可怕;當你遵守它,它就是你的盔甲。

如何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2

有規律的生活和習慣

在孩子的生活中,規則很大部分的內容其實是養成生活規律和行爲習慣。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觀察、思考和學習,他們喜歡熟悉的生活程序,重複性的、有規律的生活讓他們覺得有安全感,並有利於他們意識到這些習慣的存在,從而逐漸建立習慣。

比如,我們家兩個孩子,從小吃飯都是坐在自己的椅子上吃。他們一直是這麼做的,也認爲這樣做是理所當然的,所以不需要我去制定特別的規則:“吃飯時必須坐在自己的椅子上。”

如何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第2張

然而,有一年我們回國,當時大寶4歲,小寶2歲半,孩子們到了新環境,一些習慣就被打破了。小寶一開始吃飯坐不住,外公怕他餓着,拿着飯碗追着他喂,於是小寶就養成了在外公家吃飯可以到處走、到處玩的習慣。後來,外婆說這樣不行,要糾正,然後跟小寶申明“吃飯時必須坐自己的椅子”。那段時間我不在家,等我回家時,家裏正在上演“吃飯拉鋸戰”。這件事生動地告訴我們“如果一開始不給孩子定好規則,那麼以後再定規則就意味着禁止,執行規則必然就會引起孩子的反抗”。

爲孩子建立有規律的生活程序,讓他們對生活的“規定動作”有預見性,行爲習慣養成了,孩子就不會覺得建立規則是一種禁止。

安全的界限

3歲前的規則應該是以保護孩子自身的安全、不傷害他人和公物爲界限,這一點要和“爲了成人的方便而設立規則去限制孩子”區別開。比如,當孩子會爬以後,就會到處探索,我們要做的是儘量保證家裏的環境安全,把容易讓孩子受傷的物品都收好,把桌角等包好,把電源插座蓋住等,做好預防措施。讓孩子能夠盡情去探索,而不是整天跟在孩子後面這個不許那個不許。

那麼什麼是安全規則呢?比如在停車場的規則。剛學會走路的孩子,抱下車後,他們會情不自禁地到處跑。我們要事先講清楚,在停車場一定不能亂跑,因爲坐在車裏的司機不一定能看到他。那麼孩子可以怎麼做呢?告訴他“可以抓住大人的手、衣服或者包”。

再比如在遊樂場的規則。告訴孩子,別的小朋友在玩鞦韆,你不能一下子把小朋友揪下來,否則有可能傷害到他。告訴孩子玩鞦韆的規則:你可以等一下,或者禮貌地問“什麼時候可以輪到我”,或者先去玩別的。家長不僅僅是解釋規則,還要爲孩子提供一些解決方法,讓孩子自己選擇和決定,發揮他們的主動性。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