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論文

本文已影響2.14W人 

在學習和工作中,大家都嘗試過寫論文吧,論文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你知道論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論文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論文1

曾歡,是一個剛轉入小學二年級的孩子。平時上課愛發呆,上課讀課文時不張嘴,下課一個人到處亂跑,經常不寫作業,偶爾寫作業卻書寫潦草,學習用品經常不見。看到他才二年級就有這樣不好的學習習慣,所以我決定去一次家訪。去了家訪後我終於明白了爲什麼他會這樣。原來他出生後一個月父母就出外打工了,一直和爺爺奶奶留在農村。爺爺奶奶沒文化,而且特別疼他,事事順着他。所以在農村他整天就是在外面玩,上了學後也是特別愛玩,整天不寫作業。父母在外打工深知沒有文化的日子不好過,所以決定把小孩接出來留在自己身邊培養。但是小孩不習慣和父母住,所以在他們面前總是沉默寡言,膽小怕事,從不和他們溝通。如果不是老師的家訪他們永遠不會知道曾歡在校的表現。爲此他們決定多和孩子溝通,多和老師溝通,一起幫助曾歡改正。現在的曾歡已經會寫作業了,而且還願意當小老師領着同學們讀書了。

曾歡是幸運的,因爲他現在不是留守兒童了。

可是我國農村卻還有許許多多的留守兒童學習習慣特別不好。究其原因主要表現在家庭教育上:

(一)監護人沒有盡到監護的職責,多數低年級留守兒童是由祖輩監護,沒有文化,他們很少,甚至沒有時間去關注留守兒童的學習,他們認爲只要一日三餐讓孩子吃飽,有個安全的地方供孩子住,不讓孩子挨凍受餓就算盡到了監護的責任,至於孩子的學習那是老師的事情。這種錯誤的想法在農村留守兒童監護人中佔到了大多數。其實教育孩子不只是某個人或某部分的事情,而是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關注的一件重大事情。

(二)有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存在嚴重問題,家長認爲現在讀書沒有多大用處,認爲讀書花了幾千幾萬,畢業後不一定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倒不如和他們一起早點出來打工賺錢,至於上學則是義務性的混完,對孩子的學習不聞不問,任其發展。

(三)家長無力承擔自己的教育責任,過分依賴學校。農村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似乎責任不清,一方面教師承擔着學校教育的義務,另一方面農村的家長們又將家庭教育的部分職能推脫給學校。家長們由於常年在外打工根本沒時間教育孩子,而對孩子的教育,臨時負責管教的長輩們的教育理念又無法滿足孩子成長的需要,因此,學校就成了他們的“救護站”、“110 服務檯”.當孩子犯錯誤後大多數家長選擇了立即向老師尋求幫助,而不是自己想方設法解決。大部分家長認爲孩子的教育是老師的事,與己無關,把教育子女的責任完全推給了學校,孩子出了問題就怪學校和老師,一味感嘆孩子沒遇上好老師,甚至指責學校誤人子弟。農村學生家長真正認識到自己對子女教育負有責任,並能較好地擔當起這一責任的農村家庭只佔少數,大多數的農村家庭認爲只要讓孩子衣食不缺就可以了,而教育的責任在老師、在學校。有的家長和代理監護人甚至說“:孩子在學校,家長出錢學校管,自己還操什心?”這種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大大增加了學校對這樣的學生的教育難度。在矯正學生不良行爲的習慣中,由於學校單方面施教,往往收效甚微。

小學低段是教育的基礎階段,是一個人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也是一個人成長的奠基時期。農村留守兒童這個全社會關注的的羣體,我們必須從低段就要抓好他們的學習習慣,爲此,特提出以下建議:

(一)教師傾注愛心,促進留守兒童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尤其是對“問題生”和“學困生”要有足夠的寬容耐心和引導。

(二)社會各職能部門要協調配合,發揮合力,大力宣傳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營造良好家庭教育的社會氛圍。下鄉,利用多渠道多形式如廣播、有線電視、宣傳專欄、印發家教知識小冊子、舉辦形式各異的家庭互動實踐類活動。使家庭教育實現知識性、趣味性、科學性、教育性的統一。注重家庭教育組織網絡的建設,形成鄉鎮、街道、學校的三級家教組織網絡,建立家教領導小組、社區(村)家長學校、家教指導服務站、“母親課堂”等家教組織,爲深入開展家庭教育工作提供組織保證。

(三) 辦好家長學校,大力普及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

有關部門要加強對家長學校的領導和管理,抓好示範家長學校建設,通過對這些示範家長學校的重點指導,總結經驗,樹立典型,以點帶面,全面推廣,使家長和學校充分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推動家長學校的興辦和發展,提高家長學校的辦學水平和質量。同時要加大對家長學校等家庭教育培訓的投入,保障家長學校的培訓經費,採取一定的措施,鼓勵家長參加家長學校的培訓,從而保證家長接受家庭教育知識,引導教育家長樹立正確的成才觀,關注孩子的全面成長。

總之,農村是我國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家庭教育關係到農村下一輩人的成長與發展,也關係到社會的穩定與經濟的發展,所以我們應重視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要從小學低段開始抓起,爲留守兒童的將來打下堅實的基礎。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論文2

如今,我國經濟飛速發展,農村大部分青壯年勞力都背井離鄉,到大城市尤其是沿海城市工作,導致農村勞動力越來越少。通過調查發現,外出務工的農民越來越多,留守兒童比例也越來越大,從而制約了我國農村人口素質的發展,留守兒童由於缺少父母的撫育與關愛,心理健康問題隨之而生。這與我國新課改要求培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等內容相矛盾。

一、留守兒童的心理特徵

封閉式心理。由於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家庭環境不穩定,使得他們沒有歸宿感和安全感,從而孤立自己,喜好獨來獨往。他們缺少父愛、母愛,缺少心靈的港灣、情感的依靠,性格變得內向孤僻,心靈變得脆弱、不堪一擊,對生活感到無助、失落,不愛與同學交流往來,期待真情真愛,渴望親情。

自卑心理。與其他父母都在身邊的兒童相比,留守兒童更不喜歡參加各種活動及遊戲,尤其是親子活動。親子活動的開展對留守兒童來說,是一種心靈的傷害,看着別的孩子與父母手拉手,看着別的父母正在鼓勵和安慰他們自己的孩子時,留守兒童的心裏是很難過的,因此會形成不願參加任何活動的心理。留守兒童在傷心難過或做錯事的時候,由於父母不在身邊,便沒有心靈的“頂樑柱”,沒有堅實的後盾,沒有自信,產了自卑。

二、改善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充分利用學校教育資源。知識的缺乏可以通過繼續學習來彌補,然而,學習的興趣與良好的心理素質是難以得到彌補的。不健康的心理是摧殘留守兒童的“定時炸彈”。學校是“留守兒童”成長的搖籃,學校應儘可能創造和利用相關方面的教育資源。例如,學校可以建立一個心理健康諮詢室,精心挑選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再如,學校可以定期對留守兒童進行調查,瞭解他們的心靈需求,爲他們做備案,建立一人一檔的檔案材料,跟蹤調查。聯繫他們的監護人或者直接聯繫他們的父母,告知他們孩子的情況,採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結合的方式對留守兒童進行相關教育與引導,讓“留守兒童”走出心靈陰影,讓“留守兒童”享受被關愛的陽光,讓“留守兒童”健康地成長!

合理、及時地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的慰問與引導。學校作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應首先開設心理健康的相關課程,應定期舉辦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講座,還可以開通“悄悄話”郵箱,通過“悄悄話”郵箱傳授相關的知識,幫助留守兒童解決無人可傾訴、無處可傾訴的痛處,解開留守兒童的心結。其次,教師一旦發現留守兒童心理有問題和行爲有偏差時,應及時處理,防止學生的心靈重創加深,要防微杜漸。教師在與留守兒童交流時,應多運用鼓勵性、讚美性、商量式的語言。只有在和諧、平等的氛圍中交流,學生的情緒纔可能穩定,學生才能積極配合工作,學生纔可能敞開心扉,最終纔可能順利解決相應的問題。

建設農村留守兒童家園。農村居民一般文化素質不高,留守兒童在這樣的環境生活、成長,定會受到影響。因此,建設農村留守兒童家園,提高農村人民素質勢在必行。學校設立了心理健康諮詢室,在農村可以設立一些有趣味性的、技能性的、休閒性的、樂器性的興趣小組,讓留守兒童生活在、玩耍在一個高文化、高素質的環境中,促進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提高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學校是留守兒童的第二個家園,學校應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幫助和關愛,從而才能彌補家庭關懷的不足,爲留守兒童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農村的留守兒童由於監護者整天忙於勞作,文化程度不高,無暇顧及他們。父母不在身邊,而正在青春期的他們思想還不成熟,做事情欠考慮,自我保護意識低,容易上當受騙,容易被不良風氣所感染、左右,心靈比較脆弱,從而形成叛逆、我行我素、抽菸酗酒、泡吧遊戲,容易被社會不良人士帶壞。因此,學校應加大校風校紀的宣傳力度,杜絕學校周邊的網吧、遊戲廳對未成人的影響,多組織一些公益活動,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呼籲大家共同攜手爲留守兒童鑄造一個愛心“暖巢”。

“孩子在,父母遊”,留守兒童已成爲各大網絡新聞媒體的焦點,一張張可愛的笑臉,一個個期待、渴望的眼神反覆出現。這是我國經濟飛速發展階段的普遍現象,父母爲了找到更好的工作和養家餬口進入城市務工,教育工作者不得不積極面對這一現實情況。學校自古以來就承載教書育人的重大任務,因此學校應該對留守兒童進行特殊教育,以健康的心態勇敢面對現實,讓留守兒童學會調節自己的心理情感,讓他們健康、陽光地成長。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論文3

【摘要】教育是一門藝術,沒有藝術就沒有教育。孩子的內心就像豐富、靈動的世界一樣,教師只有用一顆寬容、智慧的真心,善待學生,纔會點撥出課堂五彩繽紛,品味出教育的無窮趣味!酸甜苦辣都是愛。教師既是烹調高手,用心調出世間美味;教師更是良醫,要善於將它調製成靈丹妙藥。

【關鍵詞】農村寄宿制;留守兒童;心理失衡;教學細節

農村寄宿制學生課間心理失衡現象,是資源整合後出現的新問題。要解決農村寄宿制學生課間心理失衡問題,首先或者主要要解決好課堂教學的問題,也就是要打造高效課堂。只有學生在課堂上思維活躍,積極參與,興趣盎然,教學效率高,再加上課外活動安排紮實,形式多樣,學生積極參與,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積極干預,纔能有效解決課件心理失衡現象。構建高效課堂的方法固然很多,對學生心理問題進行干預的方法也很多,但處理好課堂細節也是不可或缺的,對矯正學生可見心裏失衡的心理問題作用也是極大的。

一、課堂中的鴿子(幽默法——酸溜溜的話梅)

一堂語文課上,我正和同學們一起品讀都德的《最後一課》。忽然,下面傳來“咕——咕——”的叫聲和撲翅聲。我停下來,同學們笑着向發出聲響的地方看去。一位平時調皮的男孩不好意思地站了起來。“老師,他讓姥爺從家裏帶來了一隻鴿子!”他的同桌站起來告訴我。大家一下子將目光轉到了我身上。教室裏靜極了。稍作思考,我笑着說道:“看來這位同學早已認真預習了課文,都已準備好了道具。這不,‘演員’都急着提意見了!不過,課本劇表演是我們下一節課要做的事,你還得耐心等一下啊!”同學們會心一笑。我話鋒一轉:“我只會講中國話,你可別指望我教它德國語。好了,管好你的‘演員’,到時候可別讓它演了啞劇!”伴隨着一片笑聲,我們又轉入了新的學習。教師的幽默話語,使課堂妙趣橫生。此時的感覺,恰似夏日裏口含着話梅,酸溜溜的,愜意極了!課堂氣氛極爲活躍,爲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創設了非常好的教學情境。

二、別在腰間的刀子(冷處理——甜絲絲的冰屑梨)

一日,翻開一本學生作業,上面赫然寫道:“老師,某某同學今天帶刀子來了,就別在他腰裏!”我吃了一驚。我很快了解到:他的父母親長期在外,爺爺奶奶管教不了,經常跟人結夥打架。昨天,他跟別人鬧了彆扭,今天帶刀子來“報仇”!放學後,他到我辦公室,我便開玩笑說:“過兩天就是中秋節了。你是不是來取你的水果刀,到時候好給大家切西瓜呀?那我先在這裏替大家謝謝你!”他楞了一下,遞上了檢討。我先肯定了他敢於承認錯誤的勇氣,說起了她父母的不易。他流下了眼淚。他主動承認了錯誤,請求我替他向父母保密,並委託我代爲保管刀子。一場險些釀成的大禍免去了。一位教育家說過大意是這樣的一句話:最成功的教育,是不會被孩子明顯感覺到的教育。有時,無言的教育,恰當的冷處理,就好像冷水緩過的冰屑梨一樣,吃到嘴裏,透心一股清涼,真爽!古人云,防民甚於防川。教育學生就像治理水患一樣,對學生的不良言行,一味用堵的方法顯然是不行的,就像大禹治水一樣,要進行積極是疏導,才能取得滿意的效果

三、令人心酸的背影(點撥法——涼津津的苦瓜)

一次,一位滿身灰塵,氣喘吁吁,蜷縮着身子,不住發出一兩聲咳嗽的老者來給不小心感冒的女兒送藥。那位父親千叮嚀、萬囑咐:這藥一天吃幾次、這藥一次吃幾片……叮囑完這一切,他匆匆離去。教室裏哈哈大笑。老師有意停下教學,讓學生談自己的感想,老師說:“中國有句俗話,父母的心在兒女上。的確如此!這位可敬的父親,爲了自己的孩子,大老遠趕來,只爲給自己心愛的女兒送藥。此時此刻,我真爲她有這樣的好爸爸而高興!此時此刻,我也相信她定會爲有這樣的好爸爸而自豪,也一定會好好報答這樣的好爸爸、好媽媽!同學們,讓我們想象:當你生病時,你的爸爸媽媽是怎樣去做的?當你離開溫暖的家時,你的爸爸媽媽又是怎樣去做的?下面,讓我們來看看:朱自清外出時,他的父親又是怎樣做的!”看似多餘的突發事件,成了教學不可多得的有機組成部分。我看到:那位原本低着頭的女孩,高興地擡起頭,眼中滿含淚水。過後不久的一次作文,這個女孩將這令人難忘的一幕,寫成了長達四頁多的作文,真情實感,讀着催人落淚,班上竟有十多個孩子不約而同寫到了這件事。課下,那些曾經在課堂上發笑的孩子,紛紛向那個女孩道歉。見此情形,老師欣慰地笑了。此時的我和孩子們,如同三伏天吃了一道精心調製的苦瓜,又如暑天裏及時服下了一劑黃連上清丸,清心、敗火!

四、講桌上的沙棗花(熱處理——火辣辣的麻辣燙)

五月的一天,我走進教室:好香!只見講臺上放着幾枝瓶插沙棗花,窗臺上還放着幾枝,就連教室後邊的水桶裏,也插滿了沙棗花。同學們咧嘴笑着。我笑着讚道:“好香的沙棗花!感謝同學們對我的關心。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說着,我猛然轉過身,快速在黑板上寫下這樣幾個題目:《好香的沙棗花》《我是沙棗花,我好疼》《離開媽媽的孩子》《沙塵暴又來了》……同學們看了一眼,低下了頭,有幾個低得都快到桌下了。我讓同學們暢所欲言。有的說:“沙棗花是美的,但我們的行爲一點不美!”有的說:“假如人人都這樣做,那地球不都成沙漠了嗎?”有的說:“保護環境,人人有責。”有的說:“離開爸爸媽媽的日子,真的好難受,但多虧有老師、同學的關心和幫助”……見此情景,我乾脆讓大家任選一題作文。同學們寫得很投入,效果也不錯。課後,我曾多次見到班上同學勸阻其他班級同學折沙棗花的情景。沒有一句批評的話語,但我想那“沙棗刺”一定會扎得夠他們不好意思了。這雖不刺耳,但品起來卻是有味的“批評”,真如寒冬裏圍着火鍋吃麻辣燙一樣,火辣辣的,夠味!教育是一門藝術,沒有藝術就沒有教育。孩子的內心就像豐富、靈動的世界一樣,教師只有用一顆寬容、智慧的真心,善待學生,纔會點撥出課堂五彩繽紛,品味出教育的無窮趣味!酸甜苦辣都是愛。教師既是烹調高手,用心調出世間美味;教師更是良醫,要善於將它調製成靈丹妙藥。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論文4

隨着社會的發展和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輸出,在農村出現了一個特殊的羣體—留守兒童。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從農村流動到其它地區,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農村,並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的17週歲及以下的未成年人,父母任何一方外出時間達1年及以上者。20xx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跨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爲22143萬人,十年間流動人口數量增加逾80% 。據此推算,全國農村留守兒童 6102. 55萬,佔農村兒童的37.7 %,佔全國兒童的21. 88%。五年間全體農村留守兒童增加約爲242萬。同時0—17歲城鄉流動兒童規模爲3581萬,在20xx年基礎上增加了41.3%,且有增長的趨勢。兒童處於心理成長的關鍵期,由於正常的心理環境的缺失和農村教育環境的不理想,使得留守兒童形成不良的個性心理特徵,進而影響到他們的行爲。隨着留守兒童數量的增加,其行爲問題也越來越受到關注。爲了解農村留守兒童的行爲問題,整羣抽取了安徽省蚌埠地區3所農村小學6—13歲在校學生1143名,採用Rutte兒童行爲量表(教師問卷)進行了問卷調查,現將結果分析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 1對象整羣抽取安徽省蚌埠地區3所農村小學在校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時間爲20xx年1 -4月,發出問卷1191份,有效問卷1143份,男629名(55. 0% ),女生514名(45.0% )。將父母一方或雙方外出務工達到1年及以上的13週歲及以下的兒童納入留守兒童組698名(61.19%);將父母親均未外出務工的13週歲及以下兒童納入非留守兒童組445例(38.9%)。以上2組均除外患嚴重軀體疾病及神經系統疾病者。

1. 2方法採用Rutter兒童行爲量表(教師問卷)。該問卷適用於城市和農村學齡兒童,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包括一般健康和行爲問題共26條,每一條都有一個分數(0,1,或2分),總分52分。向班主任說明調查表的內容和填寫方法,根據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填寫。評分標準:兒童行爲問題分違紀行爲(A行爲)、情緒問題(N行爲)和混合性行爲(M行爲)三種。評分以9分爲臨界值,大於等於9分評定爲有行爲問題,A分值>N分值爲A行爲(違紀和反社會行爲),反之則爲N行爲(神經症行爲或情緒障礙),評分相等爲M行爲(A,N混合行爲)。

1. 3統計學方法 用SPSS13. 0軟件進行檢驗。

2結果和討論

本研究採用國內外已有完整信度及效度的Rutter兒童行爲量表(教師問卷),對安徽省蚌埠地區3所農村小學6—13歲698名留守兒童和445名非留守兒童行爲問題進行調查研究,發現留守兒童行爲問題檢出率45.3%,非留守兒童行爲問題檢出率20. 7 %。2組數據差異有顯著性,這也與國內一些研究結果相近。表明留守兒童較非留守兒童存在明顯的行爲問題。此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出了農村留守兒童行爲問題檢出率性別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 05 ),檢出有行爲問題的男、女農村留守兒童在3種行爲問題類型分佈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男孩以A行爲爲主(P<0.05),女孩以N行爲爲主(P <0.05)。這與國內有的學者報道吻合。

有研究證實,缺少父母關愛、家庭環境因素的變化是導致留守兒童行爲問題的重要原因。親子關係在兒童的道德成長中起着重要作用,父母以直接形式向青少年傳遞道德知識和價值觀,以間接方式擴展家庭生活以外的情感支持。留守家庭是不完整家庭,生活在不完整家庭中的兒童缺少父母關愛,親子依戀減少,缺乏與父母的正常情感交流,較難與父母建立安全依戀關係。因此留守兒童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無法得到充分的滿足,一些較高級的需要(如,依附或歸屬的需要、愛的需要和被愛的需要)也就更無法得到滿足,這些需要無法得到滿足的時間越長,留守兒童就越缺乏家庭溫暖和安全感,就會把目標投向外界,一些不良外界信息也會影響到兒童的發育,因此也就越容易引發心理問題和行爲問題。特別是針對學齡兒童而言,其正處在個性形成的階段,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對健康生長髮育產生嚴重的影響,從而導致一系列的行爲問題的發生。有文獻顯示:早期擁有安全型母子依戀關係的兒童在整個兒童期和青少年期表現出較少的行爲問題和心理病理症狀。早期與父親安全依戀的兒童從兒童期到青少年期表現出較低水平的行爲問題和犯罪行爲。可見,兒童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父母雙親的共同呵護,長期的父母缺失對兒童身心發育成長都有影響。所以農村留守兒童的行爲問題檢出率會高於農村非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違法犯罪問題已成爲中國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中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留守兒童存在如此明顯的行爲問題,應當引起學校、家庭、醫學及社會各界的關注。尤其是父母儘量不要外出務工,多增加與孩子的交流;要採用恰當、科學的教育方式,使兒童處於穩定的教育氛圍中;積極創建和諧的生活學習環境,有利於他們身心健康發展。兒童良好的行爲模式和心理髮育的成熟需要穩定和有安全感的環境,口前我國家庭結構、教育制度、價值觀念等均在迅速變化,兒童心理髮育和行爲形成也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影響,所以必須引起家長、老師、醫學界和社會各界的共同重視。

本研究還顯示了在非留守兒童中也存在一部分的有行爲問題的兒童,所以在號召大家關注留守兒童的同時也不可忽略了對非留守兒童的關注。不和諧的家庭關係、不良同伴羣體、少數庸俗和低級趣味的電視、網絡同樣也會影響到非留守兒童行爲發育。

總之,兒童在其成長過程中始終伴隨着正面因素同反面因素同時存在的狀況。家庭環境因素是兒童在成長髮育過程中的最關鍵因素,和諧的家庭環境與科學的教育方式有利於兒童健康成長。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論文5

摘要:留守兒童已成爲當今社會的一種熱點現象,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身體心理各方面發展成長的關鍵時期,關心留守兒童以及關心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成爲當前一個刻不容緩的主題。本文針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進行了分析,找出其中的原因並提出合理有效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原因;策略

留守兒童已成爲當今社會的一種熱點現象,特別是其心理方面的問題。他們長期缺乏來自父母的關愛和教育,內心孤獨寂寞,長此以往可能會產生各種心理問題,如內心封閉、自卑懦弱、缺乏交流的主動性等,以上心理問題嚴重影響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危害社會穩定。

一、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表現

1、自卑心理普遍

所謂自卑,即低估自己的能力認爲自己各方面都不如其他人,是一種異常消極的情緒體現。留守兒童在父母離開後經常看到同齡小朋友對爸媽撒嬌,而自己卻沒有依靠,他們就會生出自己不受父母喜愛、處處不如人的念頭,自卑心理就會悄然生出並逐漸增強。他們不敢嘗試新事物、面對挑戰停滯不前,不敢與同學老師交流。這種心理無形之中給自己設定了一系列不該存在的障礙,本來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目標也會認爲“我不行”而放棄追求,自卑的孩子看不到人生的希望、領略不到生活的樂趣。

2、自我封閉

自我封閉是一種隨所處境遇自然產生的對環境的心理防禦機制。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吐露心聲的對象,但是他們在孩子年幼時就外出長期分開,孩子缺少親情的滋潤,從而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孤獨寂寞成爲他們的心聲。他們沒有感情依靠,性格內向,久而久之就把自己與外界隔離開來。除了必要的生活和學習,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家裏或一個人獨處,不和他人來往封閉自己的內心。長期的寡言、焦慮和緊張,使兒童在人際溝通時會顯得不知所措,缺乏獨立自主的能力。

3、逆反心理

祖輩過度溺愛致使孩子養成一系列不良習性,把家長話語當耳旁風,滋生逆反心理。他們常常不按常理做事,對不良傾向持認同情感,對思想教育會抵制蔑視對抗。他們攻擊性很強,頂撞老師和家長,與人交流時也會產生強烈的敵意。長時間下來,他們會結交一些不良人羣,慢慢地走上彎路,對自己和社會都會造成危害。

4、認知偏差

留守兒童正處於人生觀、價值觀認知形成的關鍵時期,需要父母的關注和引導。但是父母外出打工,這些兒童無法得到父母思想認識及人生價值觀上的引導與幫助,導致認知偏差。這種偏差主要表現在自我認知和價值觀上,自信心不足和享樂功利思想嚴重。同時受社會上各種不良風氣的影響,不少留守兒童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偏離正確方向,不能很好的分辨真假、美醜與善惡,學習缺乏興趣沒有目標,甚至對父母產生怨恨情感冷漠。

二、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並不單是一個由父母長期外出打工常年離家所引起的情感缺失和心態異常的問題,而是家庭、學校、社會以及留守兒童自身等交互作用的結果。

1、家庭教育缺乏,親子教育方式不當

家庭教育的缺乏,親情關愛的缺失,是導致孩子產生心理問題的直接原因。1)父母的教育方式留守兒童的父母認爲孩子在家只要有吃有喝就行了,給與孩子一切物質上的滿足;個別父母把孩子送去寄宿制學校,對家庭和學校教育職責認識不清。他們由於長期不能和孩子在一起而存在“補償心理”,通過金錢來滿足孩子物質上的要求作爲補償,使孩子養成了浪費的習慣。他們不明白孩子需要的是精神心靈上的而非物質。2)監護人的教育方式祖輩文化程度低、思想觀念陳舊、自身健康有限能力不足,所以他們對兒童採用溺愛的方式,過分的寬容放任孩子。而親朋好友以及老師等對不是自己的孩子會有很大顧慮,不會過分的管教,慢慢地使兒童缺乏自我約束力,養成刁蠻任性的不良行爲習慣。

2、學校教育缺失

家庭生活的不完善需要學校更多的幫助與關心來彌補。由於農村經濟薄弱、教育觀念陳舊及教師專業素質低下使學校無法彌補家庭教育的缺失。1)教育基礎設施不完善學校基礎建設不能滿足學生需求,不利於兒童身心健康發展。首先,學校沒有一定的教學輔助設備,如教學多媒體、計算機教室等,無法開闊學生的視野。其次,學校也無大型圖書館,讓學生不能從書中認識世界。最後,學校還沒有足夠的體育設施讓學生能夠鍛鍊身體、增強體質,更好的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2)缺乏專業的心理諮詢師農村學校缺乏專業的心理諮詢師、也沒開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課程,以至於孩子在遇到一些心理方面的問題時不能及時得到解決。老師有時會對學生進行微弱的輔導,但起不到解決問題的效果。資金、人員配備限制不能組織一些大規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不能及時的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輔導。3)教師缺乏職業素養農村學校老師學歷整體偏低、專業化程度低下、甚至缺少職業道德。老師只會關心學習好聽話的學生,根本就不會關心差生。留守兒童學習生活條件比同齡兒童差很多,老師也就不能給與他們所需要的關愛。所以他們會逐漸性格孤僻,產生心理問題。很多老師缺乏個人素養,認爲孩子是別人的自己沒必要特別關心他們,只要保證學生在校不出事故就行,由此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嚴重。

3、社會的不良環境

1)社會上各種不健康信息腐蝕留守兒童心靈社會上存在大量不良青年整天坑蒙拐騙、打架鬥毆造成很大負面影響;留守兒童缺少父母關愛、無人管教引導,同時正處於青春叛逆期易受不良分子的引誘,最終誤入歧途;其次,各種信息化水平提高,出現衆多不良場所比如網吧;祖輩過分溺愛導致其經常逃學去上網。2)政府及社會各界對留守兒童關愛不夠農村基層組織監管不力,沒有對色情暴力文化市場進行整治。並且農村個人對留守兒童發展認識淡薄,意識不到爲兒童的心理髮展制定一些措施。社會各界也無專門的機構來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的教育,使其心理出現偏差。

三、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應對策略

1、家庭教育層面

家庭是留守兒童的精神支持和動力源泉,爲了促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我們就要從家庭角度出發,加強家庭教育。1)外出務工父母要加強與留守兒童的溝通外出父母應儘自身最大努力加強與孩子的溝通交流。打電話、寫信、甚至網絡視頻等多種方式經常性的與子女交流,多向孩子表達對其關愛思念之情;多瞭解一下現代的流行趨勢,增加與孩子的共同語言;父母還應經常與班主任聯繫瞭解孩子學習情況及在校表現,向監護人瞭解其生活狀況及心理情況,以便及時予以正確的指導和幫助。2)留守監護人要多關注留守兒童動態作爲留守兒童的監護人,要經常與留守兒童溝通交流,細心的觀察及時發現孩子的不良行爲,給予必要的正確教育和指導;也可以在家中建立一種自由、民主的和諧家庭氛圍,讓孩子能夠輕鬆自由的生活。最重要的是,監護人要隨時向留守兒童的父母反饋其情況,和學校三方面共同合作,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人文關懷,讓留守兒童的心理得到健康發展。

2、學校教育層面

學校作爲學生成長的搖籃,是留守兒童受教育的主要場所。學校應有針對性地面對這一特殊羣體廣泛開展工作,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1)創建留守兒童與其外出務工父母檔案留守兒童心理問題關係重大,學校應該給予足夠重視。學校要與有關部門密切聯繫,清楚瞭解本校留守兒童數量並適時登記建立檔案。以班級爲單位,學校應詳細調查當地留守兒童和外出務工父母的具體情況,詳細記錄其情況,及時把留守兒童的學習情況、思想表現等告知其父母抑或監護人。如留守兒童發生異常情況,學校也可聯繫家長,雙方共同協商幫助留守兒童健康發展。2)引進專業人才,促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學校要建立心理諮詢室,聘請專業的心理老師,定期的對老師及學生開展心理健康講座;開設心理輔導課程,由心理老師專門講授或班主任偶爾輔導;定期請具有影響力的心理諮詢師來校開設心理健康講座,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培養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最後,學校應對留守兒童進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測試,並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從中進行分析研究,促進心理健康發展。3)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加強教師的素質培訓,使老師能夠公平的對待每一個學生,讓留守兒童享有與其他同齡兒童同等的待遇。教師本身就是行勝於言,要提高自身素質,給孩子提供一個好的榜樣,進而成爲孩子心中心理健康的表率,引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3、社會環境層面

留守兒童心理問題事關學校、家庭和社會等各方面,不僅需要家庭教育和學校及老師的相互合作,同時還應該有社會的參與。1)優化社會環境,加強正面教育近些年新聞側重於宣傳“問題兒童”,不利於其心理健康,因此媒介應調整報道角度,反映問題的同時大力宣揚其中自強不息的優秀典型,激發他們的自信;對社會各界關愛留守兒童給予積極報道並呼籲更多力量加入到關愛行列中來,大力整治校園周邊環境,打擊違法經營的網吧、電子遊戲室;淨化網絡及媒體上不良信息的充斥,爲兒童創設一個文明美好的社會,有效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2)開展心理健康宣傳活動開展大型心理健康宣傳活動,讓人們瞭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利用每年的“5.25”心理健康宣傳日,大力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聯合各大媒體進行宣傳,還可以牆繪一些心理方面的漫畫,進行滲透的心理健康教育;請知名心理專家定期開展心理講座,電視上增添心理方面的節目。

參考文獻:

[1]胡美興.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分析及解決對策[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20xx年04期

[2]吳威雄.淺析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及應對策略[J].教育探究,20xx年04期

[3]刑一.淺析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發展成因[J].滾動快訊,20xx年03期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論文6

摘要:農村留守兒童學校少先隊工作與普通農村學校少先隊工作既有共性也有個性。它的不同之處在於面對一個特殊羣體——留守兒童,所以在這樣的學校想開展創新、高效的少先隊工作複雜與艱難。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學校少先隊工作存在的現狀與問題,筆者進行了一些思考:像這樣有特殊性質的學校在今後開展少先隊工作時,如何跳出困境,因地制宜地開展高效且有自我特色的活動,使少先隊工作真正發揮德育助手的作用,真正幫助這個特殊羣體。

關鍵詞:少先隊工作;農村留守兒童

中國是個農業大國,也是一個教育大國。農村教育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佔有很大的比重。但是在遠離都市的農村,因爲經濟落後,農村教育遠遠不如城市教育。隨着城鄉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現代化建設進程的加快,現在的農村學校出現了一個新情況,一些學校的受教育主體由留守兒童組成,他們的父母常年外出務工很少回家,雖然這些孩子正處於行爲習慣、道德品質形成的關鍵期,但由於缺少父母的關愛,在思想認識、價值觀念上不能得到父母的正確引導和幫助,養成了許多不良的行爲習慣——學習敷衍了事、撒謊、小偷小摸……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上存在比其他兒童更多的困惑與問題。留守兒童存在的種種問題直接影響了留守兒童健康的成長、家庭的幸福和諧,直接關係到我國新農村建設,還會讓中國未來的社會面臨很多不安定因素。因此,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必須引起足夠重視和認真加以解決。所以,學校——毋庸置疑需要承擔這個重要的責任。少先隊工作又是學校德育工作的組成部分,是學校德育工作的窗口,學校可以通過少先隊活動對留守兒童實施思想道德教育,彌補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端正其生活態度,鍛鍊、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但是,從事少先隊工作這幾年來,感受到留守兒童學校少先隊工作還存在許多問題,還不能發揮它的作用。如何正視這些問題,採取有效的措施,提高留守兒童學校少先隊工作的實效性,成爲擺在少先隊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下面簡單談談對留守兒童學校少先隊工作現狀的幾點看法和建議。

一、存在的問題

1.少先隊工作重視程度不夠。一是因爲農村現在的許多學校還是將改革和發展的視角鎖定在教學上。素質教育的實施,新課程改革的推進,還沒有扭轉農村學校、家長以升學爲奮鬥目標的認識。所以,少先隊工作一直處於被忽視的地位,大家都認爲少先隊工作開展不開展無所謂,只要教學成績上去了,也就“一白遮百醜”。二是因爲少先隊離不開活動,開展少先隊活動需要經費。雖然隨着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國家對農村基礎教育投資的力度加大,但大多數農村學校的辦公經費還是不足,像一些辦學規模小和經濟條件差的留守兒童學校,經費更是緊張。許多少先隊活動沒辦法落實,往往就是走一下過場,擺擺樣子。三是因爲隨着城鄉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現代化建設進程的加快,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規模不斷擴大,許多孩子隨外出務工的父母進城借讀,生源流失嚴重,農村學校的學生逐年減少,有的學校甚至不足百人,個別班級連隊會儀式都無辦法舉行,更別說開展豐富多彩的有新意的活動。

2.專業輔導隊伍建設落後。農村學校的少先隊輔導員往往不是受過專業培訓、系統訓練的人員,他們身兼數職,有的還是學校的骨幹,所以分攤到少先隊工作的精力是有限的。加之學校重視力度不夠,很少組織少先隊輔導員進行系統、正規的培訓,絕大多數的中隊輔導員只是通過以會代訓學習少先隊工作理論。新課程改革以來,爲少先隊工作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但我們許多輔導員在工作中對少先隊活動缺乏認識和了解,導致少先隊工作還是採用從前陳舊的活動課程模式。留守兒童學校的少先隊工作者面對的還是一個特殊羣體——留守兒童,他們的人格教育,道德養成,心理健康等方面比普通孩子要複雜一些,如果沒有專業的、高素質的少先隊輔導員將直接影響少先隊的工作質量和教育效果。

3.活動實效性偏低。鑑於農村這種教育現狀,在操作過程中,少先隊工作人員總以留守兒童學校的經費不足、學生人數少爲藉口,少先隊工作流於形式,追求了結果,輕視了活動過程對學生的重要性。有些中隊輔導員爲了應付上級的檢查,黑板上寫幾個大字,拉學生拍些照片,就算開展了中隊活動,沒有真正發揮少先隊工作在學校工作中的作用,讓活動變成了一種表演。有時候少先隊輔導員對上級下達的指令言聽計從,不敢越雷池一步。但是有些上級佈置的任務是針對普遍的農村學校情況提出的,並不符合留守兒童學校的實際情況,硬着頭皮去開展既達不到上級的要求,也背離了設計這次活動的初衷。少先隊工作者缺乏靈活變通,活動實效性偏低。

二、解決方案

1.轉變教育觀念。新課改是實現素質教育的一大舉措,目標是要改革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卸下學生肩上沉重的揹包,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構建一個基於網絡、研究、交流的教學模式,使學生通過思索、探究、交流,將知識昇華。也就是說未來教育更強調學生能力的培養。所以,首先要轉變之前教學成績高於一切的理念。少先隊工作就是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爲隊員們搭建展示個人才藝與鍛鍊個人能力的平臺,讓隊員們在活動中體驗、總結。因此,少先隊工作的開展是必要且其重要的,學校必須重視,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

2.提高少先隊工作者的素質。少先隊工作的開展需要諸多因素的保障,有學校領導的支持還遠遠不夠,其中最重要的保障是少先隊輔導員。因爲有了他們,才能做好少先隊工作,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和育人環境,促進少先隊員的綜合素質提高。那麼新時期,輔導員應該轉變哪些觀念呢?

(1)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社會在不斷進步,教師隊伍的素質也應該不斷提高。少先隊輔導員只有不斷提高專業道德修養、專業技能水平,優化工作理念,拓展工作思路,理解工作內容,選擇工作方法,建立專業素養,才能正確領導少先隊工作。

(2)轉變角色。新課標要求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輔導員在工作中要從說教者變爲引導者,運用各種活動形式,幫助學生通過自己探索、自己思考、自己實踐,不斷提高素質,在活動中發揚學生的主體性,學做活動的小主人。

3.優化少先隊的活動過程。加強操作性,體現出教育的計劃性、針對性、實效性。輔導員在安排少先隊工作的時候要進行全面的設計和周密的安排,讓工作有條理、有計劃。在選擇和設計活動時,應該結合留守兒童的特點,深入瞭解他們的實際生活,及時進行思想上的溝通與交流,設計一些隊員喜歡的、解決隊員一些突出問題的活動。不要爲了活動而活動,按照上級有關部門的佈置,不假思索照搬照抄;或者看到一些有特色的活動案例直接拿來移植到自己學校少先隊工作的“土壤”上,這必然使少先隊活動盲目而缺乏實效性。留守兒童學校的這些孩子,由於長期隔代撫養或者寄養在親戚家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在成長過程中出現了適應上的諸多問題,在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更爲突出。我們在開展少先隊活動時,可以結合本學校的實際情況進行大膽改革和嘗試,增強其教育性,如開展生存教育,引導留守兒童樹立遠大的理想,自尊、自強、自立,把父母不在身邊的現實看成是對自己的一種考驗和磨練,學會正確對待挫折和逆境。也可以通過網絡,觀看一些心理健康課程,對留守兒童心理進行疏導,爲他們排憂解難,引導其順利走過人生髮展的關鍵期。

4.結合實際開展活動。面對農村教學環境,我們應該從實際出發,多渠道地解決問題。針對資金不足的問題,我們向上級爭取的同時應多方籌集,學會利用日常生活篩選出精華或者利用農村的當地實際情況開展少先隊活動,如開展“感恩父母”爲主題的活動,通過指導隊員給父母寫信,加強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情感溝通,滿足留守兒童對親情的心理飢渴。同時也可以通過體驗農村文化豐富農村孩子課餘生活,如組建剪紙隊、編織隊、刺繡隊等,或者學習演出民間小戲,培養隊員追求美、展示美、創造美的能力。

三、結束語

總之,在我心中一直認爲,紅領巾事業是非常崇高而美好的事業。徹底改進農村留守兒童學校的少先隊工作還是不現實的,但我相信通過廣大少先隊工作者的不斷努力與探索,農村留守兒童學校少先隊工作一定會走向蓬勃發展的道路。此文系“內蒙古自治區20xx年度少先隊優秀論文評選活動”獲獎作品。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論文7

一、新時期、新局面,留守兒童的新變化

新時期,新農村建設的進程飛速發展,打工族隊伍逐漸龐大,爲農村經濟的發展及新農村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同時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日漸成爲全社會關注的新問題。中央政府對教育機制進行了改革,用法律條文的形式規定義務教育將不收取任何費用,對家庭貧困學生進行生活補助,這些措施政策的實施爲農村留守兒童上學的經費問題提供了保障。國家在高等院校及時地增加了“免費師範生”的教學方式,及時地運用國家教育機制的調控手段加以對西部欠發達地區教育資源的構建,用新的形式解決了留守兒童教育的師資嚴重短缺的問題。同時,新時期黨對新農村建設的指導方針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各項鼓勵農民農耕生產的力度和靈活性都在逐步加強;種糧直補費用逐年增加,農村合作醫療涉及範圍日益擴大,各種惠民利民的政策在相繼推出;對農村生產生活的科技文化投入,佔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也在不斷上升。這些措施的確讓我國的部分農民改變了生活水平,增加了經濟收入,但還是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的勞動力現狀。農資價格上漲,合作醫療制度的不完善,長時間以來我國通貨膨脹的壓力極大地減少了農民羣衆手中的可支配收入,制約着農民羣衆生活水平的本質提高,使得一大部分農民不得不又一次踏上外出打工的征程,繼續打造着自己美好生活的夢想,從而導致原本可能出現轉機的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形勢變得更爲嚴峻。農民羣衆生活問題不能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就無法從根本上予以解決。

在留守兒童教育的問題上不僅存在資金、設備等有形資產的缺失,還存在着師資人才等無形力量的缺失。在我國的農村教育中,大部分的老師都是以前的民辦老師轉型產生的,他們是農村教育的主力軍,然而,他們不論從知識還是從思想上都難以適應農村教育的發展趨勢;他們瞭解農村學校學生的學習現狀,卻沒有能力創新新時期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方法。目前,留守兒童教育問題顯得更爲突出,在家面對的是“四老”,沒有課外輔導,有的卻是溺愛;在學校老師嚴肅的面龐,更會導致孩子們的成績上不去,心裏的陰影更爲濃郁。

二、留守兒童普遍存在的問題

1.零食多了,關愛少了。

父母每個月都往家裏寄錢,他們努力地在外工作着,希望家裏的老少能過得好點;但是越是窮的家庭出去打工的越多,呆的時間越長,對孩子的關愛也越少,孩子的心理問題也越發突出。當今的留守兒童問題已經不僅是留守兒童的生存問題,而是心理問題。

2.村莊大了,視野小了。

爲了實施國家的新農村建設,許多村莊合併,村莊面積不斷擴大,村莊公路更爲密集,由於沒有村莊土地的約束,村民將房屋建設得更爲分散,有許多留守兒童由於家庭的原因,同在一個村莊中卻在不同的小學。村莊在隨着新農村的變化而擴展,某些小孩可以在一大羣的陌生人之前泰然自若,某些小孩卻因此反而更爲膽怯。 3.電器產品多了,互相交流少了。

三、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可行性方案

1.加大農業扶植力度,促使農民增收。

我國外出務工的農民工數量統計數據中,在一段時期內數量有一定的回落,因爲新出臺的直補政策、農業稅政策、農產品政府保護價等措施從根本上刺激了老百姓生產的積極性,老百姓願意回家種田。但總體上還是處於增漲的態勢,因爲隨着各項農業措施的實施,社會各個行業各種物資的價格都是同時上漲,各種刺激政策不能沖掉物價上漲給農民朋友帶來的損失,農民朋友爲了更好地生活不得不再次背上行李外出打工。要生活,要打工,留守兒童之間的問題就無法解決。加大對農業的扶植力度,讓農民生活在屬於自己的土地上和自己的子女在一起,那麼留守兒童問題將不再是問題。

2.實行產業改革,增加當地就業率。

我國的許多農村都形成了一定的產業結構,具有了一定的走產業化道路的能力。要加快產業轉型的步伐,形成多元化的產業結構,最大限度地爭取農民能夠當地就業。當地政府要積極引導,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引進資金和高新技術對經濟作物農產品開展深加工,優化產業鏈,增加農產品附加值。這樣不僅可以促進農民增收,而且可以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使更多的外出務工人員在當地成功就業,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將指日可待。

3.加強村級機構行政管理能力,引導幫助留守兒童教育的開展。

年青人是未來的希望,他們的成長離不開社會職能部門的關注,在學校教育無法顧及的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上,村級機構是與留守兒童教育息息相關的一級機構。有條件的村級機構可以統一安排留守兒童的課外輔導,這樣一種有針對性的輔導模式或許能夠更直接有力地解決問題;或者專人對帶有留守兒童的“四老”進行撫養方法的教育,這種方法可以更長遠地解決問題;同時由村級機構實施撫養教導比請專家學者進行撫養教育效果更好,交流更方便。有了科學的教育方法,留守兒童問題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緩和。

總之,解決新時期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是目前最現實、最迫切的問題,也是今後的長遠問題,只有這些問題妥善地解決了,才能解除農民工的後顧之憂,農民工才能在異鄉安心打工,才能創造豐厚的財富,推動中國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論文8

內容摘要:文章從美術創作、團體活動、藝術活動評價三個方面探索消除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辦法和措施,寓心育療法於美術教學活動之中,以期維護他們的心理健康,促使其心智健康發展。

關 鍵 詞:留守兒童 心理問題 美術心育 策略研究

隨着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我國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他們在爲城市創造大量財富的同時,也爲廣大農村帶來了我國現時期特有的“留守族”和“留守現象”。

一、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特徵

留守兒童在情緒問題、自卑心理、逆反心理三個方面與非留守兒童相比有着較大的差異,因缺少父母的引導、關愛和教育,心理上大致有以下問題:柔弱無助、自卑閉鎖、寂寞空虛、逆反心理,對父母怨恨與情感隔膜。這種現象對兒童心理髮展的影響是非常深刻而複雜的。由於得不到及時的引導、糾正,便形成了留守兒童一些明顯的心理與行爲問題。

二、美術心育對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治療”

1.美術與心育

美術作爲美育的主要實施途徑,不僅要進行美術知識的傳授和美術技能培訓,同時也肩負着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的教育任務。美術教學活動,可以消除學生心理上的緊張、焦慮、衝突等精神壓抑,使各種心理功能趨於和諧,並獲得放鬆、樂觀的心理狀態,進而爲實現“完整的人”奠定基礎,這就是說美術和美術教育同樣具有心育治療作用,同時也爲人類治療心理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發展提供了一種方法。通過美術活動及美術心育治療模式,爲我們從事探索、分享與回饋,促進留守兒童在心理、行爲等方面健康發展提供另一種可行途徑。

2.美術心育治療對策研究

美術心育治療是一種特殊的心理治療方法,即利用美術媒介、美術創作來幫助個人或團體達到身心整合目的的一種藝術療法。治療的重點在於創作中內心歷程的探索,通過治療的過程、方式、內容和聯想,顯示出個人的人格發展、人格特徵和相關的潛意識。作爲一種“非語言的心理治療”,美術心育治療可以從他們的創作中瞭解和排除各種心理疾患,並藉助創作走進留守兒童的內心世界,疏導焦慮情緒,改善兒童的心理狀態。

(1)美術創作中的心育治療

兒童在美術創作中流露出他們內在的潛意識情感,在不知不覺中把內心深層次的動機、情緒、願望投射在作品中。教師要從中細心觀察,通過美術作品深入兒童內心世界。一旦發現了學生的不良情緒應該爭取多接觸他們,與他們達成心理溝通,在充分尊重其個性表現的同時,幫助他們走出心理的隱患,通過自由創作,使內心的衝突投射在作品中,使心靈得到“淨化”。我們應該儘可能讓這些學生畫出心中的恐懼、焦慮和不快,宣泄鬱積於他們心裏的傷痛。當這些留守兒童表達和宣泄心中的不快時,內心激烈的焦慮能通過繪畫宣泄和釋放,以維持心理的平衡,從而矯正異常心理。

(2)團體活動中的美術心育治療

在團體活動中,教師應注重對留守兒童加以引導,通過團體生活,使他們學習如何與同伴交往及進行各種美術實踐活動,在活動中要融合遊戲的競賽機制,培養他們的個性化審美趣味和敢於嘗試的精神。通過手工製作、構建等活動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和創造力,在合作中形成尊重、關懷、友愛等品質,使他們的能力和人格都得到和諧發展,以達到協調、整合其身心的治療目的。

採取不同的方式讓留守學生融入生活,如激勵和引導他們參加各種形式的社區活動、美術展覽、美術興趣小組、校園美化活動等,增加學生交往、協作的機會,有助於學生增強羣體意識。在豐富多彩的美術活動中,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平等、信任、愛心、責任感等社會性情操內容得到極大擴展,學生之間產生感情上的共鳴。研究表明,在實踐中進行團體治療有很多優勢,當事者在活動中宣泄潛意識,取得成功的體驗,教師可以在活動過程中獲得心理活動信息便於引導和治療,當事者在活動中不知不覺獲得了治療,從而讓他們獲得穩定的心理支持。

(3)藝術活動評價中的美術心育治療

信心是孩子社會性發展的一種重要品質,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美術心育療法提倡從表現性評價和檔案夾評價兩方面來實施。

在美術情境教學中,教師要儘可能地發現留守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對他們實施適度的鼓勵性評價,維護和強化他們學習的內驅力,使教學活動和評價活動高度融爲一體;通過激勵,幫助他們樹立在美術活動中的自信心;教師不僅可以通過學生作業或課堂表現進行評價,還應調動學生的自評和互評的積極性,從多方面、多角度完成表現性評價。

美術活動檔案夾評價是一種在學生美術學習全過程中,重視學生自主評價的形成性評價方式,旨在幫助學生成爲對自己美術學習歷史具有思考評價能力的人。美術檔案夾的評價特別注重學生藝術學習的探索過程,注重學生心理與教學活動和藝術實踐的有機聯繫,學生自身就是藝術檔案夾內容和形式的決策者和建設者。

通過制定美術成長過程的資料夾,在學習美術的探索過程中,注重學生心理與教學活動和美術實踐的有機聯繫,促進學生美術學科的主體性發展。而美術活動檔案夾評價的主要意義就在於留守兒童作爲檔案夾創造、開發、評估的參與者,使他們能夠學會自己判斷自己的進步,從而使他們的創造力和自信心得以提高。

結語

美術這種安全的自我表達方式不僅有助於兒童宣泄情感,更有助於提升其獨立性和滿足感,從而更好地適應環境和社會。美術教育工作者在美術教學過程中,從美術創作、團體活動、藝術活動評價三個方面探索消除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辦法和措施,培養與增強留守學生的自我調節、自尊、自信等良好的心理,使其焦慮、自卑、偏激等心理得到矯正。因此,滲透美術心育藝術治療的方法能夠進入留守學生的心靈世界,使其達到心理上的完善,能有效地減少留守兒童的不良情緒和行爲,提高留守兒童與周圍環境相處的能力。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論文9

【論文關鍵詞】 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農民工

論文摘要】 數據顯示,中國現有2 億左右的農民工,而且人數還將以每年10%的速度遞增,由此產生的農村留守兒童人數高達5800萬,父母不在身邊,他們的教育面臨諸多困難。很顯然, 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廣泛力量的密切配合。

數據顯示,中國現有2 億左右的農民工,而且人數還將以每年10%的速度遞增,由此產生的農村留守兒童人數高達5800萬,父母不在身邊,他們的教育面臨諸多困難,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變得十分突出。

一、目前我國農村留守子女教育的現狀

在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進程中,農民工的貢獻是不容忽視的,但無論從哪方面來說,他們都屬於弱勢羣體,他們子女的受教育狀況不容樂觀。

1、入學率偏低

根據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抽樣調查顯示:“流動兒童中在學者佔全部流動兒童的90.7%,一直未入學者佔6.85%,失學者佔2.45%。”調查結果還表明:在流動兒童中,達到上學年齡卻不能適齡入學問題表現十分突出。

2、 學習成績差

留守子女在受教育當中存在心理問題嚴重及道德偏差等問題。對文盲率高達30%的祖輩來說,引導和幫助留守兒童學習往往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研究發現,父母外出打工的學生成績明顯偏差。成績排名中,留守子女只佔優秀生的10%,而差生當中有70%都是留守子女。

3、存在心理問題

心理成長關鍵期的留守兒童,因不能及時得到引導和幫助,他們的性格會受到影響。測試結果顯示,有30.3%的留守子女存在各種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他們的心理問題明顯多於非留守兒童。

二、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產生的原因

1、勞動力轉移是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產生的直接原因

中國改革開放的三十年,是工業化迅速發展的三十年。伴隨城鄉一體化的深化發展,農村出現大量的剩餘勞動力。在二元經濟體制和分配製度失衡的背景下,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是受利益驅使,也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一般規律。由於相關政策的滯後,農民工不可能將子女帶在身邊,從而導致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日益嚴重。

2、所處的環境是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產生的決定性因素

(1)家庭環境。人的社會生活意識和價值觀念的形成都是從家庭環境中開始的。家庭的氣氛,親人的性格及其對子女的教育方式,直接影響到子女的生活習慣及道德觀念。留守子女與父母的分離,弱化了家庭教育作用,家庭教育的主體由父母變成了祖輩及其他親戚。顯而易見,祖輩對孩子的教育往往存在很多的誤區。首先,對孩子過分溺愛,很容易養成孩子任性的性格;其次,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較低,在學習方面不能給孩子很好的幫助;再次,在教育方式上缺乏暢通的交流,這對兒童的語言及創造性的發展有很大消極影響。而在親戚的立場上,他們不便對孩子進行管束,孩子也很難在親戚家中產生歸屬感,缺乏

很顯然,如果農民工子女繼續留守,得不到很好教育的話,農民工這個階層與整個社會的脫節就會越來越嚴重,這對整個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進步也是十分不利的。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廣泛力量的密切配合。

1、政府高度重視對留守兒童教育的責任

(1)加大投入力度, 進行政策傾斜。加大農村教育的財政投入力度, 提高農村學校和薄弱校教師的收入水平,提高現有農村師資隊伍的專業化水平,改善農村教育環境。

(2) 加大農村公共教育資源投入,改善學校硬件設施,完善體育、文化娛樂設施;建立健全農村寄宿制校舍管理體制,實施並完善素質教育理念;普及信息化教育模式,鼓勵學校積極開拓教學新方法和育人新理念。

(3)把留守兒童教育工作納入國家和各地區新農村建設、農民工工作等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各部門工作規劃,置於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體系之中。把農村留守流動兒童工作與各級政府實施兒童發展綱要結合起來,將農村留守流動兒童的各項權益保護列入綱要實施的監測評估體系。

2、家庭和學校密切配合,高度重視留守兒童教育問題

(1)重視對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如前所述,家庭對子女的教育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於常年在外打工的父母來說,家庭教育的內容不能僅僅停留在對孩子學習成績的關心上,而更應該從情感的角度去關心和愛護他們,多和他們進行感情上的交流,發展良好的、親密的親子關係。另外,還應經常與子女的任課教師、班主任聯繫,瞭解他們各方面的表現。再者,還應十分重視孩子監護人的選定問題,應儘可能把子女寄放在有一定學習環境,比較有文化的,並且有一定責任感,能更好地監督和指導自己孩子的親朋好友處。必須注意的是,家長對孩子的關心是至關重要的一環,缺少了這一點,任何其他措施都無助於兒童教育問題的解決。

(2)重視對留守子女的學校教育。作爲對留守子女的教育實施單位,農村學校應該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職權和職能範圍內,加強對留守子女的關心呵護。針對留守孩子的品德行爲偏差和心理障礙問題,學校應該加以正確的引導,開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營造健康活潑的教學氛圍。同時,要積極同留守孩子的監護人進行交流,對其做必要的培訓,讓其充分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同時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改變單一的教學形式,充分激勵留守兒童的主體性和積極性是作爲教師應有的責任。

3、整合社會資源,關注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

(1)招募組建關愛留守學生志願者隊伍,推行“結對接力志願服務”模式。採取“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等多種形式的結對方式,組織志願者隊伍或志願者與留守學生簽訂結對卡,針對學習輔導、生活幫助、心理撫慰和應急救助等需求,開展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志願服務活動。

(2)整合各方力量,推動留守學生關愛行動社會化發展。開展各種形式的關愛留守學生工作和主題活動的宣傳活動,開展愛心募捐、義務家教、藝術培訓、心理諮詢等關愛活動,更大程度地動員社會各界支持關愛行動,動員 [1]鄒先雲. 農村留守子女教育問題研究[J].中國農村教育,20xx(10):35-37.

譚寒.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xx(1):213-214.

《留守兒童達5800萬 新數字新問題催生新建議》[EB/OL].( 20xx-4-28).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論文10

一、留守兒童隔代教育的現狀

(一) 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

中國留守兒童問題是我國農村的一個普遍問題,留守兒童的本質是父母外出打工而無法將其未成年子女帶在身邊照顧,是親子分離而形成的。留守兒童由於長期沒有父母的關愛和指導,學業和個性的發展都受到影響,導致一些極端的事例的發生。

20xx年3月21日,全國婦聯在中國婦女活動中心召開了全國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狀況抽樣調查和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現狀調查的發佈會。在發佈會上發佈了《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總人數、學齡比例以及地區分佈等都做了詳細的統計。

《報告》是將20xx年全國1%人口作爲調查對象,從《報告》推斷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的人數已超過6000萬人,在未成年不滿16歲的農村留守兒童在4000萬以上,佔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的69%。 尤其是在20xx年後,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及規模迅速增長呈直線上升。在全國農村兒童中,留守兒童的比例達3019%。由以上的數據顯而易見,農村留守兒童在全國農村兒童中所佔的比例之高,且主要以低齡的留守兒童爲主。

(二)農村留守兒童隔代教育的現狀

(1)隔代家庭教育逐漸成爲農村留守兒童主要的教育方式。(2)農村留守兒童無法得到有效的引導和監護。(3)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質量較低。

二、東山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現狀

(一)雲龍縣東山村概況

東山村位於雲龍縣南部,距縣城15公里。交通較爲方便,東山村是寶丰鄉的一個自然村,現有農戶416戶,共有鄉村人口1699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的有1322人。現今,東山村全村土地面積爲6576平方公里 ,海拔1988千米,年平均氣溫爲17度,年降水量爲940毫米,適合種植核桃等農作物。 東山村屬於貧困村,主要以養殖業和種植業爲主。

本文的調研對象爲東山村,目前常住人口共包括101戶家庭,共有440人,其中有170人超過55歲,該村的人知識文化程度較低,大多數是文盲不識字和小學學歷,最高文化程度是高中,而且僅一人,初中文化水平爲6人。30到50歲之間的中青年知識文化程度也並不理想,總人數共有166人,其中大多數爲小學學歷,只有一人爲中專學歷,初中水平的人共有9人。從這些數據可以得出,東山村村民的文化程度較低,父輩受教育的情況稍好於祖輩。因此,東山村祖輩教育和父輩教育所存在的差異直接反映在東山村的留守兒童身上。

(二)東山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現狀

東山村全村兒童共有68人,非留守兒童有22人,留守兒童有46人。根據調研,東山村留守兒童各年齡階段人數0-5歲學齡前兒童:12人;6-11歲小學:16人;12-14歲初中10人;15-17歲大齡8人。監護類型及比重:隔代教育32人比例佔70%;叔叔和嬸嬸教育4人佔90%;姑姑和姑父教育3人佔65%;姨和姨夫教育2人 佔4%;自我監護教育2人佔4%;單親監護的3人佔65%。

全村留守兒童共有46戶,筆者從中選擇了20戶留守家庭進行了詳細的調研。調查中可以看出,東山村留守兒童的主要監護類型是隔代教育,監護人主要是爺爺、奶奶,其年齡一般在60歲左右,知識文化程度大多都是文盲不識字,只有極少數的知識文化程度是小學和初中。由此可以得知留守兒童教育是一大問題。爺爺、奶奶思想和觀念都比較陳舊,不能很好地引導這些留守兒童的成長。東山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主要呈現出以下特徵。

1. 家庭教育結構呈現多樣化

留守兒童的監護類型大致可以分爲5種:①隔代監護;②單親監護;③上一代的親戚監護;④自我監護或同輩監護;⑤非親屬監護,留守兒童寄養在非親屬家中。

東山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監護類型呈現多元化。從調研的數據統計情況來看,調研的20個家庭中,直系親屬監護的有16個,近親親屬監護的爲3個,自我監護的僅一個。祖輩對父輩採取的教育方式同樣會運用到孫輩的身上,無法採取更加科學和合理的教育方式。

2. “隔代教育”成爲主流

東山村留守兒童的主要家庭教育方式是隔代教育。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由於城市中的戶籍制度、高昂的生活費和學費,導致務工人員無法將其未成年的孩子帶在身邊照顧,只能留在家中,那麼“留守兒童”就這樣形成了。

三、東山村“留守兒童”隔代教育存在的問題與成因分析

(一)“留守兒童”隔代教育存在的問題

(1)父母關愛的缺失影響留守兒童人格的發展。在父母外出務工之後,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關心照顧,會感覺家庭氣氛冷清。

(2)隔代教育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東山村外出務工人員的主要務工地區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及江浙等發達地區,外出務工人員平時很難回家,更別說溝通交流,無法在子女需要時及時給予關心照顧,在孩子的成長和教育上顯得力不從心。

(3)教育主體的社會經濟地位和文化水平影響教育方式。隔代監護教育型的家庭,爺爺、奶奶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家庭日常的生活花銷上。匱乏的物質生活再加之貧瘠的精神世界很容易導致孩子產生自卑感和無助感,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極其不利。

(4)隔代監護不力,安全缺乏保障,由於父母打工在外,而負有監護責任的爺爺、奶奶等人又無力照看,致使留守兒童受人欺負、被侵害、意外受傷甚至喪失生命等現象時有發生。

(二)“留守兒童”隔代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剖析

1.家庭方面的原因

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外出打工,撫養孩子的重任就落到了祖輩的身上,但是祖輩接受的文化教育程度較低,尤其是在教育理念上,對孩子的關愛表現在重物質輕精神,重養輕教的教育方式,在很大限度上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的發展。

2.學校方面的原因

農村學校缺乏基礎設施,缺乏優良的師資團隊。所以對於農村學校而言,加大資金投入、政策扶持是目前階段急需解決的問題。

四、解決東山村留守兒童隔代教育問題的對策

(一)長輩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

(1)加強父母責任心。(2)選擇正確的監護人。(3)注重教育方法。

(二)學校擔負起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重任

(1)學校應提高對留守兒童管理教育重要性的認識。(2)加強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3)豐富留守兒童的課餘文化生活。

(三)政府履行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職責

(1)成立專門的留守兒童關愛機構。(2)開展家長培訓,重構良好家庭文化氛圍。(3)讓城鄉兒童獲得同等教育。

兒童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否成功對兒童今後的成才道路是至關重要的。留守兒童大多數受到的是隔代教育,而祖輩的年齡偏大,文化水平較低,思想觀念較爲落後,甚至有些觀念想法缺乏科學性,會對留守兒童造成不良的影響,對他們今後的發展不利。當留守兒童在學習、生活上遇到困難,求助身邊的家人而得不到解決,甚至是得到錯誤的引導時,還會帶來許多連帶社會問題。如何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是個綜合的問題,不僅需要更好的家庭教育,更需要政府、社會共同承擔這份責任,讓更多的孩子能夠走進校園,構建一個良好而有效的留守兒童教育體系,改善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

參考文獻:

[1]包福存,趙秀文.從失調到整合:留守兒童社會化與農村家庭功能分析[J].太原大學學報,20xx (3).

[2]陳文龍.農村留守兒童隔代教育創新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8).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論文11

改革開放以來,留守兒童問題一直是我國農村的一個突出問題,20xx年全國婦聯在《全國農村留守少年兒童狀況研究報告》中指出:全國有21.88%的兒童爲農村留守兒童,數量達6102.55萬,佔農村兒童的37.7%。農村留守兒童高度集中在經濟相對落後的西部地區,如四川、廣西、貴州等。其中貴州地區農村留守兒童達314.28萬,佔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的5.15%。

一、畢節市留守兒童的現狀

(一)健全家庭留守兒童的“幸”

健全家庭的留守兒童相對還好。其中一部分留守兒童自出生不久便營養不良。相當數量的農村父母爲緩解家庭經濟負擔,雙雙外出務工,將處於哺乳期的孩子留給老人照顧,致使嬰兒得不到足夠的母乳餵養,從小營養不良,進而直接影響到兒童的生長髮育。另有一部分兒童相對“幸運”,母親會將孩子照顧到兩三歲再交給老人照看。但在農村,老一輩人的觀念比較陳舊,認爲孩子只要吃飽穿暖,便能茁壯成長,並不會注重飲食搭配,只吃當季蔬菜,肉類成了孩子的奢侈品。此外,在農村家裏都有繁重的農活,孩子從小就要幫家裏分擔照顧家禽、收割莊稼、搬運糧食等家務。留守兒童攝入的食物營養不足,加之承擔了繁重的農活,嚴重影響了他們的正常發育。

(二)非健全家庭留守兒童的“不幸”

造成非健全家庭的留守兒童問題的原因,多是經濟條件差、父母離異等。許多年輕人進城務工,由於文化水平低下,戀愛觀淺薄,致使有些女孩未婚先孕。生完孩子送回老家,前期還勉強過活,日子久了越發難以忍受,便會悄悄離去。此類孩子是極其不幸的,從小便徹底失去了母愛,導致其心理健康問題比較突出,影響孩子成長成才。

二、畢節市留守兒童的成長狀況

(一)家庭教育不足

留守兒童的父母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對兒童的教育不夠重視,有的父母即使意識到了知識的重要性,但因“城鄉二次元”制度,只能將孩子留在老家上學。還有相當多的家庭仍堅持“讀書無用論”,對教育持消極態度,女孩更是如此。送入學校的留守兒童教育狀況也不容樂觀,父母一方在家的,因家務、農活不斷,也鮮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的學習。

(二)學校教育缺失

農村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中最薄弱的一塊,存在學校師資力量嚴重不足、教學設施不完善、教育觀念落後等問題。農村教師更多關注的是知識的教授,極易忽視孩子的心理狀況。他們認爲,農村孩子特別是留守兒童缺少父母的管教,此時更需要老師通過嚴格的教育來約束孩子的行爲,但這更可能會讓孩子產生膽怯、畏懼等心理。留守兒童回到家中本就沒有父母引導教育,很容易造成心理問題,比如害怕老師、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不敢與同學交流等,進而導致厭學。因此,應注重對教師的培訓,使教師不僅關注孩子的知識教育,更要時刻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況。

(三)心理問題嚴重

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一直是大衆關注的熱點。對於孩子來說,有父母關愛的地方纔是家。但對於留守兒童來說,一年見一次的父母是十分陌生的,“父母”二字,也只是一個代名詞。他們長期與父母分離,親子關係鬆散,感情寄託缺失,極易造成心理、行爲上的偏差。因此,不管是學校還是政府,都要盡到監管責任,對留守兒童進行定期的心理疏導,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

三、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建議

第一,針對留守兒童數量大的問題,相關部門應加強宣傳,摒除重男輕女思想,做到少生優生,提高生育質量。第二,針對留守兒童營養不足問題,有關部門應落實學校營養餐計劃,確保留守兒童能夠按質按量享用營養餐;同時,相關部門應做好扶貧工作,確保留守兒童不會缺衣少糧。第三,針對留守兒童教育缺失問題,教育部門應加大農村教育投入,提高師資水平,在建制村增設閱覽室,以供留守兒童學習。

四、結語

留守兒童問題,不僅是某個家庭、地區的問題,還是整個社會的問題,是中國城鄉發展不平衡的產物。針對當前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需要政府加大對留守兒童的重視;同時,各界社會力量也應該對他們予以關懷,幫助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論文12

在筆者所教學的班級中,留守兒童居多。但這也不是我們一個班具有這樣的情形,所在學校其他班級留守兒童也同樣比較多。平時與同仁們進行交流,也總感到現在的留守兒童多,對我們教育的影響也比較大。因爲其存有一定的心理問題,有的還存有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作爲教師則必須去認真分析心理問題的成因以及解決的策略,現拙於筆端的是自己比較膚淺的瞭解和不夠成熟的思考,權且拋磚引玉。

1留守兒童的無所謂心理

留守兒童都隨祖輩一起生活,遠離自己的父母。有條件的學生每年的寒暑假可以與自己的父母親生活在一起,平時他們聽不到自己父母對自己的諄諄教誨,享受不到比較良好的家庭教育,導致這些學生對什麼都感到是那樣的無所謂。吃好吃差無所謂,穿好穿差也無所謂,學習好差也是那樣的無所謂,所有學生都在諸多的無所謂中生活學習着。這對學生的發展是尤其不利的,特別是小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老是感到是那樣的無所謂,這應當就是特別糟糕的事情,也應當就是我們現在乃至未來教育的一大悲哀,甚至就可能是我們一個個家庭之未來的悲劇。解決的辦法應當是,利用現代通訊工具多與我們學生的父母獲取着經常性的聯繫,要求他們爭取時間多瞭解自己孩子的現狀,多關心孩子的生活和學習。對家長,作爲我們必須力求做到的是多曉之以理。應當說我們所接觸到的一個個留守兒童的家長,一般說來也都不是文化素養較高的家長,他們對孩子們的學習還多不以爲然。我們需要告訴家長們的是你們現在憑着體力可以外出掙錢,可是現代經濟和信息經濟的高速發展,你們的孩子如果僅有你們現在的水準,其將來掙錢的機會可以說就是寥寥無幾的。當我們能夠曉之以理於我們學生的父母親,他們將會無形中減小與孩子之間的距離,尤其能夠經常與自己的孩子進行互動,變孩子在生活學習當中的多無所謂爲多有所謂。當我們的一個個孩子都對自己的學習產生有所謂的感覺或意識後,學生的學習將會產生無比強烈的主觀能動性,形成認真學習的正能量。

2留守兒童的無需求心理

我們所接觸的留守兒童,從一般的角度去說,其智力也都不是十分低下的。但學業水準卻是那樣的平平。在諸多的留守兒童中,只求過得去,不求過得硬的可以說是那樣的大有人在。由於留守兒童在一個教學班屬於一個比較偌大的羣體,他們的多無需求也就直接影響着整個教學活動過程的活力四射,而他們所影響的也不僅僅就是自己,更主要的也在波及着不少的非留守兒童。如果用上一句讓留守兒童所不能接受的話語去形容也在一定的意義上不爲過。說留守兒童是害羣之馬,當還是比較貼切的。但作爲老師是完全不應當去稱呼這些無辜之學生的,他們有誰願做留守兒童,他們有誰想做害羣之馬?我們也不得不去承認,對於留守兒童,我們能夠多傾注我們的愛心,以一顆赤誠之心去呵護他們,他們絕對不可能就是害羣之馬。所以,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之諸多的活動乃至相關的系列活動中,總是那樣的對留守兒童多傾注着自己的關愛,那一個個留守兒童便在諸多的溫暖享受中增強自己學習與生活的好勝心,增強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主性,尤其增強着自己主動學習的慾望。如在自己的教學班級裏,有這樣一位得不到任何關照的留守兒童,平時的學習生活多是那樣的孤孤僻僻,也很少與人交往,一個好端端的孩子,一個智力還比較超羣的孩子就這樣的自甘落後,筆者看到是那樣的心疼起來,便比較主動地和其交起了朋友。在交友後的一個個教學時段內,他是那樣比較主動地訴說自己心中的苦悶,也是那樣比較心誠地談及自己學習中的諸多困惑。作爲學生能這樣交心,那老師還有什麼理由去作壁上觀。伸起自己溫暖的手,將他拉了起來。

3留守兒童的無拘束心理

平時我們多看到的那些留守兒童,他們在生活學習中是那樣的無拘無束,可以說是點滴的規矩都沒有,應當說凡事沒有規矩是不可能成其爲方圓的。我們不能對留守兒童的這種多不以規矩去辦事就是那樣的視而不見,也不能就是那樣的聽而不聞。留守兒童的萬事都事不關己,而且就是比較嚴重的高高掛起,是萬萬不可取的。作爲教師必須通過引領學生開展教育教學的活動讓留守兒童漸漸變得有拘有束起來。留守兒童不去認認真真地讀書,也不去工工整整地習字,更不去踏踏實實地習作,也不去老老實實地和夥伴們交友,更不去比較理想地爲人爲事,一切都顯得那樣的我行我素。這樣的學生是永遠都不可能成才的,到時候家長會是那樣的怨天尤人,雖然不可能對我們教師去說三道四,但我們的良心會受到譴責的。對此,作爲我們教師需要將學生的無拘無束變得那樣的有拘有束當應成爲我們的首選。因此,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努力形成留守兒童的規矩,尤其還針對留守兒童的共性問題去設計出比較理想的活動,或者就是相當理想的活動情境,促使留守兒童在具體的活動中接受活動情境的薰陶感染,接受情境活動的陶冶、啓迪和匡正。讓留守兒童能夠不斷地有拘有束起來,作爲老師還必須讓他們去比較高度地信任自己,尤其在開展一些系列活動時不要去露出任何意義上的蛛絲馬跡,讓他們也能夠在比較自覺的自娛自樂的活動中逐步改變自己無拘無束的陋習。總而言之,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絕非就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可能就是那樣的一蹴而就。需要我們去花出很大的氣力,可能意義上的嘔心瀝血也是完全意義上的值得。吾將上下而求索,路漫漫其修遠兮也會完全意義上的不很修遠。

參考文獻:

[1]王愛蓮關於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思考[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6(6).

[2]莫豔清家庭缺失對農村留守兒童社會化的影響及其對策[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9).

[3]周宗奎、孫曉軍、劉亞、周東明農村留守兒童心理髮展與教育問題[J].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7).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論文13

一、“留守兒童”凸顯的教育問題

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大多數“留守兒童”缺失親情教育,心理髮育不健康

調查發現,不少年輕家長外出打工,常年在外,不關注孩子,甚至很少通過打電話、寫書信等方式與孩子溝通,他們認爲掙錢給孩子,讓他們吃飽、吃好就行了。家長的這種認識存在着“誤區”,有63.9%初中生和39.4%小學生因缺少情感溝通,思念父母,出現心理障礙,性格孤僻、偏執、自私、冷淡,有的行爲異常,往往自由散漫、聚衆玩耍,甚至一部分學生染上吸菸、上網吧等不良行爲,身心得不到健康發展。

2“.留守兒童”學習成績普遍較差

“留守兒童”監護人大多是年邁的祖父母或者是親友託管,難以對孩子學習進行適度輔導和心理疏導,同時,在規範孩子學習行爲習慣上也力不從心。調查發現,“留守兒童”中有90%以上小學生和50%以上初中生對新課程存在學習障礙,產生畏難情緒。由於農村教師素質跟不上,他們不能及時對這些孩子進行引導、疏通,使部分孩子出現厭學、逃學、曠課等現象,尤其是初中生出現厭學現象較多。這部分“留守兒童”學習成績較差,甚至部分學生面臨輟學,是農村義務教育發展面臨的新問題。

3“.留守兒童”監護和生活狀況出現失控局面

農村學校小學生全部住宿在家,初中只有少部分住宿在校。大多數學生住在家裏,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承擔監護責任,少數學生由親友承擔監護責任。這些監護人大多缺少文化、年齡偏大,難以與孩子進行知識信息的溝通,加上一些老年人溺愛孩子,只管他們吃飽穿暖,無能力管教孩子,與學校配合溝通不暢,往往出現監管失控局面。而且外出打工的父母在認識上存在“誤區”,往往給孩子用錢十分慷慨,無計劃、無節制,藉此來補償對孩子“關愛”的缺失。這種認識上的偏差造成一部分“留守兒童”追求生活享受,學習不吃苦、不思進取,養成自由散漫等不良行爲習慣。

4.學校、家庭、社會關心“留守兒童”力度不夠,沒有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

“留守兒童”缺乏家庭教育,而學校又無法承擔本應由父母承擔的監護和教育責任。家長在外地打工,常年不回家,甚至連電話也沒有打過,學校無法聯繫家長,監護孩子的祖(外祖)父母年事已高,無能力與學校溝通。學校無奈也只好在春節或者收購季節召開一次家長會。可見,農村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溝通、協調存在很多困難,再加上農村社會文化娛樂活動越來越活躍,網吧、歌舞廳出現在農村街頭,給學校教育帶來了新的難點。

二、“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對策分析

1.落實政府辦好義務教育的責任

州、縣政府清楚地認識到農民“背井離鄉”外出務工,謀求發展和增加收入是根本原因。發展縣城經濟,打造現代農業,振興地方工業,就地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推進城鎮化建設步伐,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縮小地方經濟收入與經濟發達地區的收入差距,使農民“離土不離鄉”,這是從源頭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途徑。面對現實問題,政府在經費調控、政策扶持、社會管理方面積極主動,切實解決問題,尋求新對策。

第一,增加農村義務教育投入,解決“留守兒童”住宿問題。第二,組織社會力量,共同關愛“留守兒童”。

2.學校應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

學校是兒童少年成長的樂園,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應當貫穿於學校教育各環節,這要求在學校教育與管理上進一步科學化、規範化。一是要建立學校“留守兒童”管理檔案。建立學校熱線,教師、學生與家長保持經常性聯繫,有助於學校、教師、家長、學生及時溝通,學生學習生活上的障礙能及時破解,親情教育也得到一些彌補。二是要豐富校園文化。農村學校要充分利用地域優勢,開展經常性的文體活動(如主題班會、演講比賽、作文比賽、講故事),這樣既可以展示“留守兒童”的才能,又使他們感到學校、教師、同學的關愛,消除孤獨與失落,求得心理上的滿足。三是要發揮教師引導、指導的育人作用。學校應當建立“代理家長制”,通過實行教師與學生結對的幫扶制度、家訪制度,設置心理諮詢室、開辦家長學校,開展學校與家長通信活動等各種措施,搭建教師與學生、家長共同育人的平臺。四是要落實幫助“留守兒童”的責任機制。學校教師“代理家長”要形成制度,規定定期談心、幫助的內容;學校還要建立“代理家長”培訓制度,聘請心理教師給監護人、臨時監護、代理家長講授兒童少年心理輔導課和教育學知識,提升教師、監護人的交流藝術水準。

3.社會各界各盡其責,共同構建社會關愛與監護體系

“留守兒童”是一個社會性問題,需要大家爲其營造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政府必須構建兒童少年監護保障體系,動員社會各界共同關愛“留守兒童”。第一,政府要出臺幫助“留守兒童”的經費投入、教育管理、人文關懷、社會救助、醫療保障等面向農村地區貧困生、“留守兒童”的政策。第二,要明確社會各界的職責,構建關愛與監護網絡。第三,建立“留守兒童”成長家園。各地要建設“留守兒童之家”,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和老幹部、老軍人、老教師、老模範、老黨員的“五老”作用,紮實做好關愛“留守兒童”工作。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論文14

現階段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爲社會性問題,在留守兒童身上也反應出越來越多的問題。青年到城市裏工作,將孩子交給父母照顧,大多數留守兒童在學齡以前甚至更小就離開父母身邊,他們一年甚至幾年纔能有幾天時間跟父母在一起。這種狀況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留守兒童情感的缺失,情感的缺失又影響了他們性格的塑造和正確思想觀念的養成。再有,留守兒童一般都由爺爺奶奶進行照顧,他們對於孩子的教育方式比較傳統,而且對於孩子十分寵愛甚至是溺愛,使留守兒童養成了唯我獨尊甚至自私的性格。這些都是反應在留守兒童身上又急待解決的問題。

一、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反應在留守兒童身上最大的問題。由於爺爺奶奶教育觀念落後,對於孩子的培養不能適應現階段的社會發展形式,達不到家庭教育的目的。並且,由於祖孫之間的溝通較少,在情感上的交流也非常有限,使留守兒童在情感上不能得到正確的引導。再者,由於家長與兒童長期的不能生活在一起,兒童不能得到家長應給予的關心和呵護,留守兒童非常渴望能夠長期待在父母身邊,長時間的情感缺失會使孩子變得憂鬱,不能感受到快樂。

(二)學校教育的缺失

造成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第二點原因就是學校教育的缺失。由於留守兒童是我國近年來產生的教育羣體,在對留守兒童的教育上,還沒有非常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並且,部分學校由於留守兒童數量較多,教育工作者沒有足夠的精力照顧到所有學生,導致部分學生的消極情感沒有得到及時的疏通和引導。加上留守兒童的監護人與學校的溝通較少,雙方都不能及時掌握學生的狀況,使留守兒童的問題不能得到及時的解決。

(三)社會制度不完善

現階段,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態以及發展狀況已經成爲我國近期需要解決的社會性問題。對於留守兒童健康的成長,社會也具有相應的責任。而且,留守兒童的思想很大程度上都會收到社會的影響。很多留守兒童因爲監護人看管不利,以及自身對於存在於社會上的一些危害自身健康發展的因素辨別能力較弱,使留守兒童染上了一些不好的習慣,如出去網吧,遊戲廳等未成年人禁止入內的場所,甚至有些兒童學着一些社會青年吸菸,這些行爲對於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非常不利。

二、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缺失問題的策略

(一)完善家庭教育

要完善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最根本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加留守兒童與家長之間的相處時間,使留守兒童可以與家長在情感上和語言上有更多的交流。所以家長在選擇就業地點時,應該儘量選擇距離孩子生活的地點較近的地方,在能力允許的情況下,定期與孩子見面,增加與孩子交流的頻率,幫助孩子塑造健康陽光的性格。並且,家長在平時要增加與學校以及兒童臨時監護人的溝通,以瞭解孩子的情感狀況,使家長可以及時的發展孩子身上可能發生的問題,並進行及時解決。

(二)強化學校教育

針對留守兒童教育上缺失的問題,校方應該在平時的學生管理工作上,注意觀察學生,增加對學生的正確引導。並且要不斷加強學校的師資力量建設,改變教師沒有足夠的精力照顧到所有學生的狀態。教師在平時,應該關愛留守兒童,加強與留守兒童語言和情感上的交流。並且針對部分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學校應該開設心理課程,安排專門的心理教師對學生進行及時的心理疏導。

(三)重視社會教育

要解決留守兒童在教育上的缺失問題,不僅要完善和加強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還要重視社會教育對留守兒童的影響。通過建立完善的社會制度爲留守兒童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氛圍。例如,組織志願者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疏導,加強社會對留守兒童的關愛。並且要加強對未成年人不能出去場所的管理,維護未成年人健康的成長環境。結語:留守兒童是我國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羣需要投入更大關注的兒童,他們長時間與父母分離,在情感和語言上與父母的溝通非常有限,使留守兒童在健康成長上也面臨着一些問題。針對這些問題,要通過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面對留守兒童進行正確的引導,幫助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論文15

我縣地處河西走廊石羊河下游,近年來由於嚴重乾旱缺水,爲加強綜合治理,政府大力推進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 相繼採取節水治沙、關井壓田等措施。由於耕地面積減少,農村富餘勞動力不斷增多,越來越多的農民工不得不離開故土到外地或城市務工,使得大批的兒童脫離父母親的直接監護成爲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已成爲目前我縣農村學校中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由於各方面因素的影響,留守兒童心理與生理的健康成長都面臨諸多問題。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直接關係到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應當成爲目前農村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的課題。

一、我校留守兒童教育現狀

爲了深入開展留守兒童教育工作,課題組成員通過走訪、座談、調查問卷等方式,對我校“留守兒童”的生活和教育狀況進行了專題調查。問卷調查的對象爲三、四年級學生,共發出調查表50份,回收有效表格48份。

調查中,我們發現,留守兒童的學習情況與其他兒童相比有一定差距。大多數留守兒童對學習感到有困難,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主要依靠老師和同學, 非留守兒童還可依靠父母。日常生活中, 留守兒童的大多數經濟條件較差,年齡稍大點的孩子還要承擔家務,學習時間得不到保障,對學習成績的提高自然造成一定影響。在監護問題上,較多留守兒童的監管人爲祖輩, 他們只能在生活上給予關懷照顧,對學習輔導基本是空白,留守兒童缺少正常的監護。

二、我校留守兒童教育中的突出問題

由於父母無暇顧及、監護人監管不力以及學校教育缺位、社會不良因素影響等方面的原因,使得留守兒童在成長中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概括地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情感問題

留守兒童大都和祖輩住在一起。由於監護祖輩與孩子年齡差距大存在代溝, 自身又擔負大量繁雜的勞務, 孩子出現情感方面的問題很難找到傾訴的對象。從表中可見主動打電話幫父母聯繫的兒童僅佔不到38%,他們又很少與在外的父母聯繫, 所以留守兒童存在較爲嚴重的情感教育問題。因缺少關懷、傾訴,又很少與外界接觸,導致他們感情比較冷漠,甚至孤僻、偏激。大部分留守兒童存在內向、自卑、不善交流等共性問題。

(二)學習問題

由於父母在外務工的影響及各種娛樂場所的增多, 尤其是網吧在農村的日益普及,使得不少留守兒童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大多留守兒童在學習中缺乏主動性、自覺性。據調查,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普遍不好。一半以上的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處在中等以下位置。

(三)道德教育

留守兒童大多跟祖輩一起生活,祖輩年齡偏大、文化層次偏低,對孩子縱容溺愛,物質生活上給予滿足多,道德和精神上約束引導少,容易造成留守兒童在思想道德上的放任自流,留守兒童容易形成一些不好的習慣和道德品行。農村留守兒童中最大的問題便是, 沒有人能管得了的問題兒童。祖輩年紀大,還要種地務農,不懂孩子的生理心理狀況,難以進行鍼對性的教育;寄居在親戚朋友家的,主人不便對孩子進行教育; 寄宿在學校的由於缺少監護人,更是忘乎所以;至於與單親生活在一起的雖然情況稍好一些, 但是仍然存在有諸多問題。

三、我校留守兒童教育突出問題的成因分析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實質上也是“三農”問題的一個表現。外出務工農民由於工作穩定性不高,收入又比較低,加之城鄉二元戶籍制度以及城市昂貴的生活成本和教育成本等已成爲農民工難以逾越的鴻溝。經濟、環境、家庭和學校因素等成爲不利於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因素。

(一)經濟因素

我縣地處偏僻,經濟落後。近年來隨着學生的逐步減少, 學校面臨着巨大的經濟壓力,公用經費嚴重不足, 應付日常開支捉襟見肘,不同程度地制約教育軟硬件條件的改善。寄宿條件較差,生活教師不全,班主任負擔較重,直接影響到留守兒童的學習和思想教育。

(二)環境因素

在市場經濟大潮衝擊下, “吃喝享樂”、“金錢萬能”等不良習氣已由城市向農村蔓延。對於自制力弱、內空虛寂寞、學習成績較差的留守兒童來說,網吧、遊戲廳成爲他們的最佳選擇與去處,有的沉溺其間不能自拔,隨之逃學、厭學、撒謊、偷摸等行爲就慢慢形成。

(三)家庭因素

父母長期不在身邊, 平時對子女疏於管教、缺少溝通,造成親情淡漠。隔代監護中祖輩文化程度偏低,教育觀念方式陳舊,溺愛大於教育,感情多於理智,祖輩們習慣用自己陳舊的觀念和經驗去教育孩子,教育存在缺陷。

(四)學校因素

農村學校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存在年齡層次不明、針對性不強的現象,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存在盲目性和“一刀切”的問題。如老師不能及時向家長了解真實情況,學校對留守兒童的日常生活照顧不周、缺乏必要的生活關愛和指導,鄉鎮學校缺乏專職心理輔導老師,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在學校得不到有效的解決等。

總之,我們只有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成因進行分析,才能深入剖析制約農村留守兒童健康發展的原因,爲今後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打下堅實有力的基礎。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