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孩子的情緒瞭解嗎

本文已影響2.56W人 

你對孩子的情緒瞭解嗎,情緒本身並無好壞之分,只是要看是否過度,是否困擾了你。大人和孩子都是如此,孩子的情緒更是不好捉摸。你對孩子的情緒瞭解嗎,來看看吧。

你對孩子的情緒瞭解嗎1

有些家長會說我很瞭解我們家孩子的,喜歡吃什麼,喜歡用什麼,等等。其實這些不是很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對孩子的情緒有多瞭解呢?您可以看一下這個小測試,來測測你對孩子的情緒有多瞭解?

在孩子鬧情緒時,你的反應常常是——

A→ “別哭了,媽媽帶你去買雪糕吃。”

“來,爸爸帶你去動物園,不要再發脾氣啦!”

“你再這個樣子,我就不讓你出去玩了!”

B→ “你這個樣子像個男孩子嗎?真丟人!”

“你再吵我就打你了!”

“你自己做錯了事還耍脾氣,想捱打啊?”

C→ “回你自己的房間吧,等氣消了再出來!”

“愛哭你就哭個夠吧!哭夠了再來找我。”

D→ (不理會孩子的情緒反應,喋喋不休地嘮叨)

“人總會遇到不如意的事嘛。媽媽像你這麼大的時候,已經會自己照顧自己了。你想想,爸爸媽媽在你身上花了多少心血……”

你對孩子的情緒瞭解嗎

測試結果

★ A類——“交換型”父母:

你認爲負面情緒有害,所以每當孩子有憂傷的感覺時,你就努力把世界“修補”好,卻忽略了孩子更需要的是瞭解和慰藉。

看到父母的這些反應後,孩子會對自己產生懷疑:“既然這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爲什麼我的感覺這麼糟?”次數多了,孩子會變得缺乏自信,在情緒上很容易產生很大的壓力。

★ B類——“懲罰型”父母:

孩子常常由於表達哀傷、憤怒和恐懼而受到你的責備、訓斥或懲罰。你以爲這樣不會“慣”出孩子的壞脾氣,或者能夠讓孩子變得更堅強。

表達出自己的情緒可能會帶來恥辱、被拋棄、痛苦、受虐待。所以,對於負面的情緒孩子是又憎恨又無可奈何。長大後面對人生的挑戰時,孩子會顯得力不從心。

★ C類——“冷漠型”父母:

你接受孩子的負面情緒,既不否定也不責罵,而是“不予干涉”,讓孩子自己去找辦法宣泄一下或者冷靜下來。

因爲沒有父母積極的引導,一個憤怒的孩子可能會變得有侵略性,用傷害別人的方式來發泄;一個傷心的孩子會盡情和長時間地哭鬧,不知道怎樣去安撫自己和舒解自己。

★ D類——“說教型”父母:

你以爲孩子只要明白了道理,負面情緒就會消失,所以你熱衷於滔滔不絕地講道理。

此時,孩子感到孤單無助,彷彿身處黑洞,得獨自面對負面情緒帶來的痛苦。而父母喋喋不休的訓導,只令他苦上加苦。

你對孩子的情緒瞭解嗎2

什麼樣的情緒是合適的?

什麼是我們情緒調節的目標?是一直平和淡定?還是一直快樂?

我個人認爲,在合適的情況下有合適的情緒是最好的,要有一種“既入世又出世”(禪宗)的精神。?入世是指投入其中,出世是指超脫其外。就是既能沉浸、享受情緒,又不爲之所傷,超脫其外。比如看電影,可以爲主人公的命運而擔心憂傷着急,但是不要過度,看完電影半天緩不過勁來;此時如果太超脫了,就少了很多樂趣。又如我喜歡看CBA青島雙星的比賽,比賽中我會爲主隊的精彩表現激動吶喊,但是輸了,只有些許遺憾,還是比較平靜。如果無論比賽如何都很平靜,就不要去現場看球了,看看NBA的電視轉播最好。其實,這與我既努力又順其自然的核心思維是一脈相承的。

所以,情緒本身並無好壞之分,只是要看是否過度,是否困擾了你。大人和孩子都是如此。我下文討論的所有情緒,都是指過度和造成困擾的情緒,這些是需要管理應對的。

你對孩子的情緒瞭解嗎 第2張

負面情緒管理的重點在於找到情緒的原因

孩子的情緒有時不好捉摸,有的媽媽說莫名其妙,其實並不是無緣無故的。所以,正如我一貫的思想,首先是理解孩子,理解他的情緒。

情緒是有生理基礎的,所以,當孩子困了、餓了、累了到時候,一點兒小事就容易引起他發脾氣的;而且孩子已經有了情緒之後,可能會變得不講理,一點兒小事就會激發更強烈的.情緒。而且在情緒的作用下,人會不那麼理性,成人也是如此。參考輕鬆瞭解情緒的奧妙。所以,在這兩種情況下,孩子發脾氣或者大發脾氣不要覺得莫名奇妙。此時要敬畏情緒的力量,不要用平常的原則來要求孩子,更不要火上澆油,使之升級。

有時發脾氣是有深層次根源的。一笑心晴舉了一個笑笑發脾氣的例子:笑笑同學與爸爸媽媽玩組詞接龍的親子游戲,由於接錯了詞,理應接受“刮鼻子”的懲罰,可是笑笑忽然莫名其妙地耍賴哭鬧,並以排山倒海之勢痛痛快快地發了一通脾氣。後來一笑心晴找到了根本原因。笑笑想贏,想第一,不想輸。所以發脾氣不是莫名其妙。此時,情緒管理的重點在於改變孩子的這種性格,如果這個不改變,無論多麼高明的接納、宣泄和轉移注意力的方法都是蒼白的。

另外,孩子有一個要求,已經有了想實現的慾望,此時斷然拒絕當然會使孩子難以接受;即使是平靜地拒絕,有時也不如變通、妥協更容易讓孩子接受。所以,此時孩子發脾氣的原因之一就是父母的方式讓孩子難以接受。所以,重點在於反思自己的方式是否是自己也能接受的,如果領導這樣對你,你喜歡嗎?所以,應對孩子的要求,首先要考慮的不是“滿足”和“拒絕”,而是你的方式是否是他能接受的。

現在很多父母對孩子發脾氣有一個認識,“哭”,是孩子達到自己目的的一個手段,這有些道理,因爲孩子可以體驗到哭是有用的。所以,很多父母應對的方式是不理孩子,不讓孩子覺得哭是有用的。但是,情緒發生的時候,孩子卻並不總是那麼理性的。這裏要具體看,如果孩子邊哭邊偷偷看,那肯定是爲了達到目的。但是孩子大哭、發飆,雖然也有達到要求的成分,但其中無奈、怨恨、憤怒的成分已經很多了。所以,對這些不理睬,就不太合理了。很多父母都把孩子當成了鬥智鬥勇的對手,喜歡從故意搗亂、想達到要求的角度看孩子,其實孩子的表現在大部分情況下只是他自然的流露,你可別想得太多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