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愛人一起去潛水健身

本文已影響2.76W人 

和愛人一起去潛水健身,運動可以幫助我們加速排出身體裏的毒素,運動可以舒緩我們的心情,特別是跟自己的愛人一起去潛水,有激情、有動力。下面小編帶你瞭解和愛人一起去潛水健身是怎麼樣的。

和愛人一起去潛水健身

和愛人一起去潛水健身1

人類一直對神祕的海底世界有一種畏懼和憧憬,幾千年來一直想揭開它的神祕的面紗。於是,潛水運動就慢慢發展起來。

  歷史沿革

古希臘和土耳其人有時被稱爲現代的“潛水之父”。他們早在兩千年前就已經潛入愛琴海採摘海綿。後來人類發明了另一種潛水設備——潛水鐘。1819年,德國工程師奧古斯·特西比發明了一種跟現在的潛水衣很相似的潛水設備,而潛水用的獨立呼吸設備則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出現。1930年,潛水者開始使用玻璃片橡皮鏡和麪罩。而對現代潛水運動貢獻最大的是兩個法國人,他們在1943年發明了“水肺”,也就是第一具帶有自動呼吸調節器的呼吸設備。呼吸調節器能控制空氣的流量,使潛水者肺部的氣壓始終與水壓相等。

種類

一般的潛水分爲兩類:一是徒手潛水,就是屏住氣或是僅用蛙鏡、呼吸管和蛙鞋三種用具潛入水中;另一種是水肺潛水,就是利用水肺等裝備來潛水。一般業餘的水肺潛水者大概可以潛到130尺(40公尺)左右。有經驗且體格強健的潛水者,可以潛到200尺深,做輕便的工作。水肺潛水最深的極限應該是300尺左右。徒手潛水者大多隻可以潛到水面以下30—40尺(9—12尺),但是1分鐘左右就應該返回水面換氣。

基本規則

兩人同行原則:兩人從入水到上岸都必須在一起;教練不得允許同伴自行上岸;兩人經常保持聯繫。

落單時的應對:保持鎮靜,浮上幾米,尋找同伴找不到時就浮出水面,注意觀察氣泡。超過10分鐘,仍無同伴的蹤跡,應回到入水地點。若無必要,請不要獵殺水中動物。每10米檢查殘壓計餘量。

入水姿勢

正面直立跳水:水深需在1.5米以上,雙腳前後開立,一手按住面罩,一手按空氣筒揹帶。

背向坐姿入水:面向裏坐於船幫上,向後仰面入水。

正面坐姿入水:適合初學者使用。

側身入水:在橡皮艇上浮臥滾身入水。

必備裝備

面鏡、蛙鞋

呼吸管:水肺潛水員在水面休息或遊動時使用,以節省氣瓶中的空氣。

浮力調整裝置:可在任何深度都保持中性浮力。水肺氣瓶:供水中呼吸之用。

呼吸調節器:將水肺氣瓶內的空氣減低到可用的程度。

綜合儀表:將時間、深度、方向、溫度及空氣供應量綜合在一起,起到一目瞭然的作用。

潛水衣:保持身體溫度,並防止碰傷及擦傷。

注意事項

潛水最常發生的危險是:“潛水者病”,就是潛水人員從水底的高壓環境下突然升到水面上,使得因爲高壓而大量溶解在血液中的氣體(主要是氮氣)快速地釋放出來,形成氣泡。這些氣泡循環到小血管時,形成氣栓塞,阻塞血液的流通。有些氣泡則停在肺泡內,因空氣膨脹使得肺泡破裂。發生“潛水者病”時,會有皮膚髮癢、肌肉骨骼疼痛、視力模糊、四肢無力、麻痹、頭暈目眩、頭昏、呼吸急促、甚至昏迷或者死亡等現象。治療方法是把患者送到人爲的高壓環境下,再緩緩減壓至正常的大氣壓狀況下。

空氣栓塞:空氣栓塞是潛水員的大敵,由於我們在水下呼吸的氣筒內的高壓氣體,所以當上浮速度過快時,會導致肺泡破裂。因此,上升時不要停止呼吸,要注意上升速度,並大而緩慢的呼吸。

氮醉:一般潛水員到30米時會發生。但最會讓人的思考和判斷能力下降,像喝醉了一樣,嚴重時會導致死亡。

上升:將上升速度控制在每分鐘18米以內,即不要超過自己呼出氣泡的上升速度;不要停止呼吸;上升時擡頭看水面,可以伸出右手指定方向,注意背後,身體緩緩自轉。

調節耳壓:對於初次潛水或潛水時間不長的人,水的壓力會使人的耳道感到不適,甚至疼痛。此時應用手捏住鼻子,用力向鼻腔內鼓氣,從而使耳道內氣壓升高,抵消水的壓力。在向下潛水時,如耳內疼痛難忍,應立刻上浮。

下列病患者不適合潛水:感冒、神經過敏病、有耳鼻疾病、心臟病、高(低)血壓、醉酒後、糖尿病。

和愛人一起去潛水健身2

潛水輕裝備基本

輕裝的範圍包含,面鏡、呼吸管、防寒衣、手套、套鞋、蛙鞋、配重。而其中的防寒衣、手套、套鞋屬於半消耗品,會因爲使用時間及次數增加而影響穿著的舒適性,通常 3-5年可能需要考慮更換。至於其他的輕裝只要好好保養使用的期限都很長。

面鏡

空氣的密度比水大,而人的肉眼也必須透過空氣觀看景物,在水中直接張開眼睛會看不清影像,所以必須使用面鏡。近視的潛水員可以選擇視力校正光學鏡片,但是必須由原廠提供的鏡片。鏡片必須是強化玻璃,鏡框的材質必須採用耐海水侵蝕的硬塑膠或是不鏽鋼製成。爲了增加舒適性,可另行選購面鏡帶與面鏡搭配使用。

潛水專用的面鏡面積都比一般游泳大很多,而且硅膠材質的面罩會包覆整個鼻子,這個部位稱爲鼻袋。當下潛時水壓會不斷增加,潛水員耳壓也會跟著升高而使人有疼痛感,這時就必須靠捏住鼻子作呼氣的動作來平衡耳朵與鼻腔內部的壓力。從事水肺潛水時,因爲會需要用鼻子排氣做面鏡內的壓力平衡或鏡面排水,這時就必須使用有包覆到鼻子的面鏡。

所謂合適的面鏡,其實只要合乎臉型,潛水時不要進水就合格了。但是挑剔的潛水員卻總是想要求的更多,他們想要戴起來更舒適,看的視野更廣、更清楚。於是乎各家廠商也推出更高級的面鏡,主要有以下區別:

一、增加舒適度:

提高硅膠柔軟度,使面鏡的裙邊變的更柔軟讓使用者帶的更舒適,同時也改善面鏡的貼合度,與肌膚的觸感變得更好也不易進水。不過要記得,挑選面鏡時基本的臉型合適度還是不可以相差太多。

二、提高視野覆蓋率:

各家廠商嚐試了各種不同的,企圖讓潛水者能夠看的更廣。譬如拉近鏡片與眼睛的距離使視角增加、改變面鏡鏡框的造型避開視野的死角等。但是需注意的是,目前只有雙面鏡框的款式能更換近視鏡片。

三、增加鏡片透光率:

別以爲鏡片沒什麼新搞頭喔,選用高透光率的鏡片可以讓水下的視線看的更清楚。

呼吸管

在潛水活動的時後,還是會有一段時間在水面上浮游或者是休息,這時候潛水員就可利用呼吸管直接呼吸大自然的新鮮空氣而不須浪費氣瓶中有限寶貴的空氣,呼吸管必須搭配面鏡一起使用。呼吸管有許多不同的選擇,大致上可區分爲固定管與蛇腹管二種型式。蛇腹管的設計是希望在使用調節器時不受到呼吸管的干擾。固定管式的呼吸管則應注意咬嘴的位置是否恰當,以及遊動時的水阻。

防寒衣

在水中體溫散失的速率是空氣中的二十五倍,爲了避免體溫流失,所以必須穿著防寒衣,這是穿著防寒衣最主要的功能。

一、防寒衣分爲溼式防寒衣及乾式防寒衣兩大類:

1、溼式防寒衣:

適用在水溫攝氏21度以上的水溫(這樣的水溫真的是一般人可以忍受的極限了),在更低的水溫就建議使用乾式防寒衣了。在臺灣的潛水季節應該使用 3-5mm 厚的防寒衣就足矣。以最常見的溼式防寒衣來說,合身的溼式防寒衣利用發泡橡膠內的微小空氣腔阻隔外界的冷水,同時,滲入防寒衣內部的海水則在身體表面形成一層水膜,水膜經體溫加溫後與發泡橡膠共同提供保暖的效果;但若是穿著不合身的防寒衣,活動時便會不斷的有冰冷的海水流經身體表面進而持續帶走體溫,此時便不會有任何保暖的效果,所以對溼式防寒衣來講,合身性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2、乾式防寒衣:

穿著乾式防寒衣可以保持軀幹及四肢乾燥,完全隔絕海水的接觸,甚至在更寒冷的水域,還可以選擇在防寒衣內部加穿保暖的衣物提升保暖度,所以無論是抗寒度及舒適度都比溼式防寒衣更爲理想。乾式防寒衣可想像成包爲身體的空氣袋,袋內的氣量可以隨時補充及排除,因而做出非常精確的浮力調整。但是乾式防寒衣較溼式防寒衣需要更多的保養維護,而且要保持手腕和頸部密合在最佳狀態,適合有經驗的老手在嚴寒的天候下使用。

二、次要功能

防寒衣的次要功能還包含了對身體的保護及防曬,有一定厚度的防寒衣可以稍稍抵消撞擊的力道,尤其是出入水時可能不小心碰撞到礁石,穿著防寒衣可以避免一些皮肉外傷,而且在水下不小心碰觸到如水螅,火珊瑚,水母之類會螫人的生物更是可以提供絕佳的保護作用。

三、防寒衣的各項設計

傳統的防寒衣要增加保暖效果就只能不斷的增加厚度,然而由於科技發展,從防寒衣布料的材質改變可以做到不增加厚度而提高保暖效果,例如:scubapro在防寒衣內理的纖維中加入鈦金屬,可以減少體溫輻射熱的流失。超彈性的布料及合身立體剪裁,讓防寒衣真正成爲保護潛水員的另一層肌膚,而不會造成壓迫及負擔感,貼身的效果也可以增加防寒效果。此外,拜超彈性布料之賜,除了特殊體形外,絕大多數的潛水員都可以適用現成的高品質又漂亮的防寒衣。

部份產品還將乾式防寒衣的概念引入溼式防寒衣中,除了行之有年的「盲縫」技術外,更講究者還在縫線的內外側加上硅膠防水膠條做到滴水不漏。最容易滲水的背後拉鍊也都經過改良,縮短爲傳統的四分之三長度減少進水面積、或是在拉鍊與身體之間再多加一層內裡,更能完全去除拉鍊進水的顧慮。

傳統上,設計於手腕及腳踝處方便穿脫的拉鍊,在新一代防寒衣中也越來越少見,因爲那些拉鍊除了方便以外,並沒有太多的好處,反而會增加冷水流入防寒衣的機率,所以現在較講究的防寒衣都取消那樣的設計,而改在手腕及腳踝處增加防水的橡膠圈。

四、各種類型的防寒衣

一般最常見也最實用的,就是連身長袖長褲的設計,這樣的設計可以提供最好的保暖及保護,但也是最難穿脫的款式。其他還有連身短袖短褲、連身背心長褲、連身長袖短褲等等,這些設計的穿脫就方便許多,對身體的束縛感也減低許多,所以通常多爲衝浪時使用,潛水時並非不能使用,只是保暖度沒那麼好,僅適用於水溫高於 28℃ 時使用。而裸露在外的手腳部份也要小心不要被銳利的礁石給劃傷了。另有一種半身長袖的防寒衣,這類防寒衣的厚度約只在 1mm左右。在高水溫的海域潛水可以只穿上半身,下半身配合衝浪褲或是保護性的長褲使用,非常便利舒適。在低水溫的海域潛水時,則可加在連身防寒衣的內部,等於是多了 1mm厚度的.保暖效果,可以說是一種多功能的防寒衣。 3/2mm代表的意義:許多防寒衣都看得到3/2mm的標示,這表示軀幹部位的防寒衣厚度爲3mm,其餘部位爲2mm。

蛙鞋

蛙鞋大致有分爲二種,一種是直接套穿在腳上的『套腳式蛙鞋』,另一種是必須先穿套鞋,再穿蛙鞋的『調整式蛙鞋』。套腳式蛙鞋有各種尺寸,使用時是將整支腳像穿一般的鞋一樣穿在腳上,通常會搭配特定的襪套使用,以合腳爲原則。

套腳式蛙鞋的構造簡單,使用的時候可直接將腳掌穿入即可,或是搭配襪套使用。由於整雙蛙鞋的構造簡單,所以在重量及體積上都輕便許多,所以穿脫方便以及利於攜帶就是他最大的優點而且實際使用起來也顯得較輕巧靈活。但是由於使用者最多僅能穿著一層薄薄的襪套,所以只適合在平坦及船上使用。

調整式蛙鞋則是必須先穿上一雙套鞋,然後再套上蛙鞋。臺灣的潛水活動多半是岸潛方式,通常必須在岸邊行走一段距離才進入海水中,穿著潛水套鞋在岸邊行走也比較安全(也能穿著溯溪用的防滑鞋)。調整式蛙鞋配備有可調整鬆緊的固定帶,能適應極多數的腳型大小,但是入水後不宜調整得太緊,通常只要不會因爲擺動踢水而鬆脫即可,否則離開水面時就很有可能因爲過緊而難以脫除。現在較新款的調整式蛙鞋大多有快卸扣的設計,出水時很容易脫下蛙鞋。

一、蹼面設計

蛙鞋蹼面的設計會影響整雙蛙鞋踢動的特性及前進時所需的力道。傳統上,最普遍的蹼面設計就是平板式的蛙鞋,平板式的蛙鞋的優點在於踢動的起步力道比較強大,在流區潛水或是需要拖帶其他潛水員時(通常是教練會需要做這件事),平板式的蛙鞋較能應付這樣的狀況,但是要達到這樣的效果,也必須要使用者本身的腿力達到一定的程度才足以使用的得心應手,所以對體力不佳或是初學者,要使用平板式蛙鞋的話要多加考量。

而目前市場上的主流則是漸漸走向分裂式蹼面的蛙鞋,這種蛙鞋的蹼面有一條縱的裂痕,蛙鞋像是被中間割開成兩半一樣,這種蛙鞋的特性就是省力,好踢,又不失前進的速度。是一種比較高科技的蛙鞋,特別適合初學者或女性潛水員,不需要極佳的腿力就可以輕鬆的在海中優遊自在。

二、蛙鞋材質

用來製造蛙鞋的材質通常爲橡膠、PU,或者其他複合塑料,差異並不算大,蛙鞋的設計纔是影響踢動效率最大的因素。較新式的蹼面分叉設計的蛙鞋,在水層中踢動時較省力,只要材質不要過軟,都還有不錯的推進力,傳統平板式的蛙鞋通常有較硬的材質,也許推進力強一些,但是需要較大的力氣才能踢動。例如Scubarpro所生產的Jet Fin,強大的推力獲得蛙王的封號,但若是腿力不夠,在水中前進就很吃力了。所以;一雙適合的蛙鞋應該是穿起來合腳,踢動的感覺要很紮實,沒有脫落的可能,而且即使是長時間的使用也不應有磨擦皮膚的現象,並能夠以最少的力氣,獲得最大的推進力纔是適合自己的蛙鞋。

有些蛙鞋在水中會下沉,雖然在深水中容易遺失,但是在淺水區就比較容易找到,會往上浮的蛙鞋有可能造成潛水員的腳部往上提,最好選擇中性浮力的材質。

潛水靴

在潛水活動的領域中,鞋類產品的主要功能並不僅要能行走還要能保護雙腳,最常使用的工具就是「套鞋」,潛水套鞋的構造一般來說都很簡單,大約都是以與潛水防寒衣相同的發泡橡膠布料縫製成短統靴或低統靴的形式,加上一條耐用的粗齒拉鍊,黏上鞋底即大功告成。

套鞋的使用需搭配腳後跟爲開放式的調整式蛙鞋,換句話說,如果您使用的是調整式的蛙鞋就一定要搭配套鞋來使用,否則無法確實的固定蛙鞋甚至造成腳部的受傷。此外,套鞋的鞋底也分爲兩種材質,一種是橡膠底,適用於由沙灘或船上出發的潛水模式,另一種就是如菜瓜布般的防滑底,也就是如朔溪鞋一樣的材質,這種鞋底適合像臺灣這樣溼滑的沿岸。所以幾乎臺灣的潛水員都會選擇防滑底的套鞋來使用,似乎只有臺灣比較常使用這樣子形式的套鞋,因爲在國外的旅遊中,曾經多次的被國外導潛和遊客表示他們沒看過這種菜瓜布底的套鞋。

當然,腳上穿的東西不會是隻有套鞋,若不是搭配調整式蛙鞋,而是使用套腳式蛙鞋時,就不能使用套鞋了。一般在使用套腳式蛙鞋時是可以赤腳穿戴的,但若是進行連續多日的潛水活動,腳後跟也常常會發生磨破皮的困擾,爲了預防這種狀況,我們可以先在腳上穿上「襪套」,襪套是用略具防寒效果的潛水布料作成的厚襪子,穿起來可以避免腳部的摩擦,增加穿戴套腳式蛙鞋時的舒適性。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