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鬧花燈圖畫

本文已影響2.98W人 

正月十五鬧花燈圖畫,鬧花燈,突出一個“鬧”字,那真的是熱鬧非凡,通宵達旦,火紅的個各類花燈能將天空映成紅色。鬧花燈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個傳統習俗,以下分享正月十五鬧花燈圖畫

正月十五鬧花燈圖畫1

一、

正月十五鬧花燈圖畫

二、

正月十五鬧花燈圖畫 第2張

三、

正月十五鬧花燈圖畫 第3張

四、

正月十五鬧花燈圖畫 第4張

五、

正月十五鬧花燈圖畫 第5張

六、

正月十五鬧花燈圖畫 第6張

七、

正月十五鬧花燈圖畫 第7張

八、

正月十五鬧花燈圖畫 第8張

九、

正月十五鬧花燈圖畫 第9張

十、

正月十五鬧花燈圖畫 第10張

正月十五鬧花燈圖畫2

正月十五鬧花燈

元宵節賞燈的風俗起源於東漢明帝時期,據說當時提倡佛教,而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元宵節花燈的種類是非常多的,有些是按照事物的形象編制的花燈,如龍燈、虎燈、兔燈等等,或是根據民間故事編制而成的活動燈,牛郎織女、二十四孝等等。各種花燈製作工巧,一展工匠的智慧和技能。元宵節賞燈是我國的傳統風俗,而且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也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元宵節詠燈詩,這也爲元宵節增添了許多文化氛圍,

鬧花燈的來歷

鬧花燈的風俗從西漢開始,在隋唐時期盛行,隋唐以後就開始襲傳於後世了。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熱鬧景象。在正月十五晚上,街頭巷尾,紅燈高掛,有宮燈、獸頭燈、走馬燈、花卉燈、鳥禽燈等等,吸引着觀燈的羣衆。燃燈之俗始於漢代,漢明帝永平年間,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衆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爲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所以元宵節放燈的風俗就由原來在宮廷中舉行,到後來逐漸流傳到民間,每年的正月十五,不論是王公貴族還是普通百姓,都要掛燈,這天晚上城鄉各處都是燈火通明的。

正月十五鬧花燈圖畫 第11張

元宵節送花燈

元宵節又被稱爲燈節,因爲燈與丁諧音,所以在這天晚上迎花燈也有求子添丁的意思,過年謠有: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暝,十六拆燈棚的記載,可見迎花燈已成爲元宵節的不可缺少的活動。在唐代以後,花燈的種類就開始增多了,而且形式也是千變萬化的,也成爲深入民間的活動;宋朝是製作花燈的'全盛時期,宋代的花燈品類繁多,而且製作工藝精美,有如玻璃球者,也有用五色蠟紙、菩提葉、羊皮、玳瑁等製作,華麗精巧可謂空前。

正月十五鬧花燈圖畫3

2022年元宵節是幾月幾日

衆所周知,元宵節是在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對照今年的日曆是指2月15日星期一,正好是新年中的月圓之夜,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大家走上街頭看花燈,放煙花,象徵着人們紅紅火火,財源滾滾。還有舞龍舞獅等活動,都是很吉祥的寓意。

有哪些節日美食

吃元宵:主要製作原料是糯米,通常用黑芝麻、豬油做餡、加入少許白砂糖,把麪糰搓成圓形,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很有粘性,吃了熱乎乎的,可以趕走寒氣。

吃糰子:流行於長江流域一帶,有白團子和青糰子兩種。糰子是圓球狀,寓意團團圓圓,比元宵個頭還大,據說吃兩三個就飽了。

吃粘糕:具有步步高昇的意思,在南方很流行,可以煎炸蒸煮,大人小孩都很愛吃。

正月十五鬧花燈圖畫 第12張

主要來歷是什麼

我們首先要分辨一下元宵和湯圓,湯圓是四季節日中常見的,有甜的或者鹹的餡,而元宵因爲在正月出現而得名,主要是芝麻和花生的餡料爲主。據記載,唐朝時,元宵節吃“面繭”“圓不落角”。到了南宋,出現了“乳糖圓子”,這應該就是湯圓的前身。宋代周必大所寫的《元宵煮浮圓子》詩,裏面有“星燦烏雲裏,珠浮濁水中”的詩句。及至明朝,“元宵”的稱呼就比較多了。所以只要瞭解了元宵的前身,它也叫“浮元子”,就能區分兩者的含義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