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戲鬧花燈唱詞

本文已影響1.75W人 

黃梅戲鬧花燈唱詞,黃梅戲起源於湖北黃梅,發展壯大於安徽安慶。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唱腔屬板式變化體,有花腔、彩腔、主調三大腔系。下面來看看黃梅戲鬧花燈唱詞。

黃梅戲鬧花燈唱詞1

《鬧花燈》即《夫妻觀燈》。

表現一對夫妻元宵觀燈的情景。這是整理前的一種演唱本,有的本子夫妻逗趣部分還要多,但也顯得更加繁雜。

人物:王小六 王 妻

[王小六上。

王小六(唱)三番二次到漢口,

駕只小船到蘇州,

命裏有來終須有,

命裏無來莫強求。

去年看燈我爲首,

今年玩燈我又帶頭。

有人問我名和姓,

名字叫做王小六,

不卻①來在自家門口。

叫聲老婆開門樓②!

(白)開門哪。

[王妻上。

王 妻(白)誰呀?

王小六(白)當家我回來了。

王 妻(白)妻子不得閒。

王小六(白)幹什麼呀?

王 妻(白)我在裹糉子。

王小六(白)肚子餓了,把兩個我吃吃。

王 妻(白)噯,小足之足啊。

王小六(白)哎呀,聞都聞不得。來不來呀?

黃梅戲鬧花燈唱詞

王 妻(白)來了。

(唱)正月十五鬧元宵,呀呀子喲,

火炮連天門前鬧,

喂卻喂卻一喂卻,

喂卻我的冤家郎呀哈哈,

鑼鼓鬧嘈嘈呀哈呀。

奴在房裏繡荷花,呀呀子喲,

看見蠍子牆上爬,

喂卻喂卻一喂卻,

喂卻我的冤家郎呀哈哈,

伸手去拿它呀哈呀。

蠍子咬了我的手,呀呀子喲,

又癢又痛又痠麻,

喂卻喂卻一喂卻,

喂卻我的冤家郎呀哈哈,

從後不拿它,呀哈呀。

花開花發什麼花兒開?

王小六(唱)蘭花兒開。

王 妻(唱)什麼花兒香?

王小六(唱)百花兒香。

二人合(唱)蘭花兒蘭開。

百花兒百開,

相思調,調思相,

自演自唱自幫腔,

一哈郎當,呀哈郎當,

瓜子梅花響叮噹,

喂卻喂卻一喂卻,

喂卻我的冤家郎呀哈哈,

九月裏菊花黃。呀哈呀。

王 妻(唱)彎彎子紐,

王小六(唱)開門樓。

王 妻(唱)紐紐子彎,

王小六(唱)開門環。

王 妻(唱)用手開開門兩扇,

卻原是當家的轉哪轉回還。

黃梅戲鬧花燈唱詞2

黃梅戲劇種簡介

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採茶戲,與京劇、越劇、評劇、豫劇並稱中國五大劇種,漢族戲曲之一。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黃梅戲起源於湖北黃梅,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現流佈於安徽省安慶市、湖北省黃梅縣等地。

清末湖北省黃梅縣一帶的採茶調傳入毗鄰的安徽省懷寧縣等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結合,並用安慶方言歌唱和唸白,逐漸發展爲一個新的戲曲劇種,當時稱爲懷腔或懷調,這就是早期的黃梅戲。其後黃梅戲又借鑑吸收了青陽腔和徽調的音樂、表演和劇目,開始演出“本戲”。後以安慶爲中心,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黃梅戲成爲安徽主要的地方戲曲劇種和全國知名的大劇種。

黃梅戲的唱腔屬板式變化體,有花腔、彩腔、主調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戲爲主,曲調健康樸實,優美歡快,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民歌小調色彩;彩腔曲調歡暢,曾在花腔小戲中廣泛使用;主調是黃梅戲傳統正本大戲常用的唱腔,有平詞、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詞是正本戲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調嚴肅莊重,優美大方。

黃梅戲鬧花燈唱詞 第2張

黃梅戲以抒情見長,韻味豐厚,唱腔純樸清新,細膩動人,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且通俗易懂,易於普及,深受各地羣衆的喜愛。

在音樂伴奏上,早期黃梅戲由三人演奏堂鼓、鈸、小鑼、大鑼等打擊樂器,同時參加幫腔,號稱“三打七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黃梅戲正式確立了以高胡爲主奏樂器的伴奏體系。

黃梅戲的腳色行當體制是在“二小戲”、“三小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包括正旦、正生、小旦、小生、花旦、小丑、老旦、老生、花臉、刀馬旦、武二花等行。雖有分工,但並無嚴格限制,演員常可兼扮他行。

黃梅戲的表演載歌載舞,質樸細緻,真實活潑,富於生活氣息,以崇尚情感體驗著稱,具有清新自然、優美流暢的藝術風格。

黃梅戲中有許多爲人熟知的優秀劇目,而以《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夫妻觀燈》《打豬草》《紡棉紗》等最具代表性。

黃梅戲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影響十分深遠。黃梅戲流行區域正在萎縮,各級黃梅戲劇團特別是縣級劇團的生存日益艱難,需要政府和全社會的關心與扶植。

黃梅戲鬧花燈唱詞3

元宵鬧花燈的由來傳說

一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人們便組織起來打,有一隻神鳥因爲迷路而降落人間,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便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將人畜和財物通通燒光。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讓百姓無辜受難,便冒着生命的危險,偷偷駕着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噩耗告訴了人們。衆人聽後,嚇得不知如何是好。

當時,有個老人想出個法子:“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在門前掛起紅燈,燃放爆竹、焰火。天帝就會以爲人們都被燒死了。”大家聽了都點頭稱好,便分頭準備。到了正月十五這一天晚上,天兵往凡界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火光,以爲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就稟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天帝聽後,心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和財產。爲感激天帝之女的善良之心,爲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三天,家家戶戶都要張燈結綵,點焰火,放爆竹,來紀念這個日子。

元宵節鬧花燈有什麼寓意

元宵節是一年中燈火最旺的時節,可算得上是“火樹銀花不夜天”了。山西民間的燈火,自然也不例外。當然,這裏要把燈與火區分開來。燈,是鬧花燈;火,是放煙火。

黃梅戲鬧花燈唱詞 第3張

鬧花燈是元宵節漢族節日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節稱爲“燈節”在山西的縣城一級城廓甚至鄉,鎮中,這些居民集中地,繁華熱鬧區,在正月十五到來之前,滿街掛滿燈籠,到處花團錦簇,燈光搖曳,到正月十五晚上達到高潮。

正月十五的“觀燈”已經成爲山西民間羣衆自發的活動。,在正月十五晚上,街頭巷尾,紅燈高掛,有宮燈,獸頭燈,走馬燈,花卉燈,鳥禽燈等等,吸引着觀燈的羣衆。太原一帶,太谷縣的燈是很有名氣的。太谷的燈,以品種繁多、製作精巧、外觀引人出名。

花燈,又名“彩燈”“燈籠”,是中國傳統農業時代的文化產物,兼具生活功能與藝術特色。花燈是漢民族數千年來重要的娛樂文化,它酬神娛人,既有“儺戲”酬神的功能,又有娛人娛樂的.價值,是漢民族民間文化的瑰寶。

花燈起源自漢武帝於農歷正月十五日於皇宮設壇祭祀當時天神中最尊貴的太一神,由徹夜舉行,必須終夜點燈照明,此爲元宵節點燈的開端;在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土後,由於道教神仙術與佛教燃燈禮佛的虔誠互相結合,每到正月十五夜,城鄉燈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掛燈,形成一箇中西合璧的獨特習俗。而鬧花燈的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