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意義是什麼

本文已影響2.54W人 

春節的意義是什麼,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是集祈福攘災、歡慶娛樂和飲食爲一體的民俗大節。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那麼,春節的意義是什麼?

春節的意義是什麼1

春節作爲我國三十幾個民族共同的重大節日,其間包含着許多固定的年年重複的儀式行爲。例如:放鞭炮、貼春聯、吃年糕、吃餃子、拜年等等。這些儀式活動是包含了很豐富的意義的。所有的意義可以分爲兩大類。第一類是當事人普遍地自覺意識到的意義,這種意義可以通過民俗學者的田野作業而得到。這是當事人進行春節民俗活動的直接的心理支持力量。第二類是當事人意識不到,但是又確實存在於人們的潛意識之中的意義,這種意義必須經過民俗學者的深入分析才能瞭解。這是當事人進行春節民俗活動的潛在的心理支持力量。但是這種力量甚至比前一種更爲強大!因爲它不受人們一時之需的壓迫。所以這兩個層次上的意義都必須加以探索。

值得強調的是:春節不僅僅是社會下層百姓的節日,它也是社會上層分子的節日,所以它才稱得上是我們全民族全社會的民俗節日。郎世寧繪畫作品中就有一幅是表現乾隆皇帝與衆皇子過年的情景,其過年方式與百姓是一樣的——貼春聯,放鞭炮。不過,這兩個社會階層對於春節意義的體驗和認識是同中有異的,並不能強求一致。上層分子所體驗的意義可能有些抽象、深奧;下層所體驗的意義可能有些粗略。民俗學家過去強調下層百姓所體驗的特殊意義,並企圖以之說服全社會,那是必然要失敗的。失敗的表現就是有許多人無法體驗那種特殊意義,並因而感到"沒意思"。本文所討論的有關春節的文化意義將包括以上各個方面,以求對春節有一個全面的認識與瞭解。

傳統曆法的哲學意義

自古至今,人們都強調春節作爲一年開端的意義。漢代的《尚書大傳》說:"正月一日爲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意思是說:正月一日是一年的開端,一月的開端,一日的開端。隋代杜臺卿《玉燭寶典》說:"正月一日爲元日,亦云三元:歲之元,時之元,月之元。"意思是說:這一天是新年的開端,新季節的開端,新月份的開端。

可是,這只是我們傳統曆法所確定的一年的第一天。

春節的意義是什麼

現代普通中國人關於春節最大的困惑也在於此,因爲現在我們同時使用兩種曆法:即所謂"陽曆"和"陰曆",也即所謂"公曆"和"夏曆"。於是就出現了兩個新年,即陽曆新年——元旦、陰曆新年——春節。一年之中竟然存在兩個開端,總是難免讓人困惑。所以談春節,首先要說明曆法制度的問題。辛亥革命後的 1912年我國開始實行世界通行的所謂"公曆",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陽曆。它是按照地球圍繞太陽運行一週所需要的時間365.24219天(即一個太陽年)爲一年,平年365天,閏年366天。公曆的`一年的開端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元旦"。公曆符合太陽運行的情況,但是它存在一個大缺點——與月亮的變化無關。公曆中每個月的十五日不一定是月圓之日。我國傳統曆法,即通常所謂的"陰曆",據說發明於夏代,所以稱"夏曆"。它實際上是一種陰陽合曆,因爲它的制訂是兼顧太陽和太陰——月亮的運行情況。我國人民自古以來就追求陰陽調和,夏曆的制訂就必然地同時考慮太陽和月亮的運行情況。它以月亮圓缺一次的週期爲一個月,並把其中的朔日規定爲初一,這樣每到望日(即十五)這一天,就一定是月圓之日。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平年十二個月,爲354或355天。這樣就比太陽年大約少了11天,所以每十一年設置七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實際上就有十三個月,爲383天或384天。通過平年與閏年的搭配,這樣就最終與太陽年保持一致。夏曆內部還專門設計了"二十四節氣",與太陽年完全保持一致,這一點只需要看一看其中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就可以理解,這幾個節氣分別是太陽直射線位於赤道、北迴歸線、赤道和南迴歸線的時刻。由於同時考慮太陽與月亮各自的運行情況,所以夏曆的新年在單純依據太陽的公曆上的日期就不能固定。由此可知,春節日期在公曆上的不固定,並不是由於我國傳統曆法不科學,而是由於我們祖先的哲學觀念與西方人不同。西方哲學強調對立,所以只能選擇一神論,其曆法就以太陽爲唯一依據;中國哲學強調和諧,陰陽調和,才能生生不息,所以我們的歷法對太陽與月亮並重。中西兩種曆法的不同反映了中西兩種哲學的不同,這是一個文化選擇的問題,一個價值觀的問題,而不存在哪一方更科學的問題。由於西方文化的優勢地位,他們的歷法在世界範圍得到普遍使用,爲了方便,我國政府在公務活動中採取公曆,這是適當的。但是,公曆根本無法反映我們的哲學觀念,我們傳統的節日也根本無法在公曆中體現出來。所以,政府也同時頒佈夏曆,用以安排日常生活。不僅我國如此,東鄰韓國也同時實行這兩種曆法。

春節的意義是什麼2

春節的象徵意義

春節的象徵意義着辭舊迎新、祝福、團圓平安、興旺發達等。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曆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爲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

春節的簡介

春節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中國人過春節已超過4000多年的歷史,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但其中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時期興起。春節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竈,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爲高潮。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

風俗文化

1、貼春聯,爲春節增添喜氣的氣氛,春聯都是紅底黑字或者紅底金字。

2、吃餃子,表達人們辭舊迎新之際祈求願望的特有方式,餃子的諧音交子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 過春節吃餃子意味着大吉大利 。

3、放鞭炮,相傳爲了驅趕一種叫年的怪獸,當午夜交正子時 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這聲聲爆竹寄託了漢族勞動人民福的美好願望。

春節的意義是什麼 第2張

追尋民俗的意義是民俗學的終極關懷

面對這個現實問題,民俗學如何回答?民俗學應該如何回答?這是關係到民俗學的性質、或者說關係到民俗學的終極關懷的問題。民俗學如果想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獲得自己的地位,使自己成爲現代學術世界的重要分子,就必須正確回答人們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並解決問題。

可是,民俗學舊有的那些回答方式如今面臨挑戰。在這裏,像民俗學家們過去常常做的那樣追溯古代春節的起源,是無法解決人們"沒意思"的困惑的,理由是:春節再古老,也只是一個歷史問題,總不能因爲古已有之就應該永遠有之吧!"好古之心"並不是人們普遍的心態。那麼換一種做法,羅列現在春節的種種習俗,尤其是農村地區熱烈、喜慶的過年習俗(貼窗花、踩高蹺),或者祭神、祭祖等多少包含迷信色彩的習俗,同樣無法解決"沒意思"的困惑,;理由是那些都與現代生活距離太遠,現代生活根本不缺乏熱鬧或奇異,甚至是過分的熱鬧和奇異了。春節聯歡晚會的失敗就在這裏,它只提供了熱鬧和娛樂,卻無法提供能夠讓人心安理得的意義。那麼怎麼能依靠這些新奇去克服人們心中的"沒意思"呢?上述兩種做法都與意義無關。因此,必須超越單純的田野作業和舊有的歷史溯源,創造性地發現民俗的意義,創造性地闡釋民俗的意義,從而使人們對意義的追求得到滿足。民俗學只有在解答了現實社會所提出的問題之後,纔可能贏得自己應得的聲譽。

探求民俗事項意義的必要性解決了。那麼接踵而來的一個問題是:探求民俗事項的意義是民俗學應有的職分嗎?民俗學是研究本民族民間文化的一門人文學科,它既講究科學態度,同時也應該體現價值判斷。這是民俗學與社會學的最大區別。民俗學者作爲民族一分子,在發現民俗的意義,闡述民俗的意義方面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就像我們不可能拔着自己的頭髮而使雙腳離開地面一樣,民俗學研究不可能超越或擺脫價值判斷。現在是西方勢力和西方文化當道的時代,我們中國人和中國文化(即我們何以是中國人)都面臨危機。危機不僅僅是軍事上面臨威脅、經濟上面臨剝削;更深層次的危機是我們自己的文化體系被沖垮了,真正的禮崩樂壞!我們的文化符號所具有的意義正在喪失,我們感到自己的生活方式"沒意思",以至於作爲一個講究禮義廉恥的中國人似乎是一個恥辱。我用"恥辱",絲毫也沒有誇張。講禮節被視爲拘謹,守道義被視爲死板,居清廉被視爲迂腐,知羞恥被視爲時髦的反面——過時、落伍,乃至落後。在這樣的時刻,自居文化精英的知識分子、作爲專門研究民間文化的民俗學家捫心自問,在學術活動中一味標舉"絕對客觀"的同時是否放棄了自己更加基本的道義責任?我絕對無意於死守傳統價值,而是說一個人文學者應該守護自己所堅信的價值,不能以任何藉口拋棄這一職守!民俗學家必須追問民俗的價值與意義,這不僅僅是研究所必須,而且是人生所必須!

日常生活的意義被忽略得太久了,民俗學家自己都忽略了它。這就難怪普通百姓會感到我們最重要的節日——春節"沒意思",同時也就難怪民俗學會遭到人們的歧視。未來民俗學的發展,首先仰賴於徹底擺脫目前這種被動局面。

春節的意義是什麼3

春節的重要性

“春節”,一個讓中華兒女爲之肅然的節日。無論身處何地,“春節”總能讓分散的家人團聚。儘管現在也有人感嘆“年味越來越淡了!”但大多數人的心裏還是固執地認爲,不管年味濃也好淡也罷,這個節日還是要最熱認真的對待。

看看每年的春運大潮,無論車票多難買,回家的路多難走,總有一股力量,讓人們義無反顧地踏上回家的路途。無論物價多高,家家戶戶都要置辦年貨,商場超市裏節節飄紅的銷售業績,飯店餐館裏預訂一空的年夜飯,既體現了生活的富足,也展示了人們對春節的重視。而在物質追求之外,對辛苦忙碌了一年的人來說,春節還可以讓浮躁心沉靜下來,可以拉近心與心的距離,加深與親人家人之間的交流,春節可謂是中華民族最大的親和力和凝聚力的源泉。

春節的意義是什麼 第3張

這個傳統節日的意義

有中華兒女的地方,就一定會有春節的身影。放眼中華大地,舉目五洲四海,每逢春節,禮花綻放,龍舞翻飛,歡聲笑語盪漾,春節熱鬧了中國,春節也正走向世界。春節不僅是中國人的春節,也是世界的春節。中國的春節,是對世界文明的一種貢獻,是送給全人類的一份厚禮。

春節是集中展現傳統文化的節日。過春節,是對和平、友誼和親情的檢閱和激勵,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禱。春節文化是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東方文化,受人喜愛,深入人心。春節更是深入着中國人心,這個節日裏人們看重的是親情和家庭。春節的魅力是中國的魅力、東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