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慶春節的重要意義

本文已影響2.28K人 

你知道歡慶春節的重要意義嗎?春節時我國一年一度做重大的節日,在外的遊子在這個時候都會趕回家鄉與家人團聚。小編爲大家蒐集和整理了歡慶春節的重要意義的相關信息,一起來看看春節對於中國人的重要意義吧。

歡慶春節的重要意義
歡慶春節的重要意義1

春節,即農曆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年、歲旦等,口頭上又稱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

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春節的起源蘊含着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這些活動以除舊佈新、驅邪攘災、拜神祭祖、納福祈年爲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凝聚着中華傳統文化精華。

在早期觀象授時時代,以“斗柄回寅”爲春正(歲首),立春乃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也,意味着新的一個輪迴由此開啓。

在傳統的農耕社會,立春歲首具有重要的意義,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歲首節俗文化。在歷史發展中雖然使用曆法不同而歲首節慶日期不同,但是其節慶框架以及許多民俗沿承了下來。

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纔算結束。春節是個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親朋團圓、歡慶娛樂和飲食爲一體的民俗大節。

百節年爲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新春的習俗。

據不完全統計,已有近20個國家和地區把中國春節定爲整體或者所轄部分城市的法定節假日。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爲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春節是中國最重要和最具文化內涵的節日,更是推動產業經濟和內需消費的重要內驅力。隨着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居民個人可支配收入不斷提高,春節消費也由傳統的置辦年貨發展爲具有時代特色的賀歲作品、產品工藝、休閒娛樂等節日產品和服務。

春節期間,人羣、金融、物資、信息、藝術的大規模流動,帶動了文化、商業、交通、旅遊、電信、金融、餐飲各行各業全面繁榮,形成了獨特的“春節經濟”。

過年是人們一年消費的集中體現。隨着新興消費觀念的不斷涌現,春節已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過大年”,更是一個拉動市場經濟動力的“快門”,人們開始從傳統的節日忙碌轉向新的慶賀潮流。

“春節經濟”爲老百姓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與生機。儘管大家不可能等到新年纔有新衣穿、纔有美食享用,但置辦年貨、孝敬長輩、關愛晚輩,依然是中華民族亙古不變的節日傳統。

歡慶春節的重要意義2

第一,提煉宣揚傳統年俗的現代文化內涵。

節日文化內涵的現代性與部分傳統習俗的合理存續並不矛盾。一方面,部分特色古舊習俗在現代社會本身就有展演和紀念的意義;另一方面,這些舊俗也會轉生出新的意義。

過年的原始意義主要是在新舊年交替之際祭祀神靈、施行巫術,這種習俗和內涵在現代必然逐漸衰減,而其少量的相關遺俗則成爲營造隆重、歡慶、祥和的節日氛圍的手段,成爲民衆表達安定紅火的生活理想的方式。如放鞭炮,本來是通神或驅邪的一種儀式,現在則成爲一種歡慶的方式。貼對聯、守歲、拜年、壓歲等其他年節習俗也都可做類似的解釋。

可以說,春節是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適應於現代社會的演變的,並且產生了爲現代人喜歡的新民俗,比如除夕觀看春節聯歡晚會,居民燃放更富觀賞性的煙花代替注重聲響的鞭炮等。拜年方式的演變更具代表性。傳統的拜年方式是家庭走訪式的,而且採取跪拜式的禮儀。如今只有少數農村地區還保留着跪拜式的拜年禮儀,絕大多數地區則由走訪式的當面問候拜年轉爲以電話拜年、短信拜年爲主。

一些城市舉辦的大型春節廟會是將傳統習俗與現代生活相結合的成功範例。近年來,北京每年春節都要在地壇、龍潭湖、白雲觀、琉璃廠等公共場所舉辦廟會,很受羣衆歡迎。各廟會幾乎每天都出現人山人海的場面。舊時的廟會是在祭神祈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大型集會,現在的廟會以遊藝、娛樂、貿易爲主,祭祀活動很少,地壇、天壇等廟會的祭祀儀式只是展演性質,琉璃廠、世紀壇等廟會則沒有任何祭祀活動。當然,由於過去多年的社會環境因素,春節也不是很好地完成了現代轉型,其現代性仍需要加強。

第二,開發、宣揚春節紀念物,營造浪漫熱鬧的節日氛圍。

節日紀念物,或稱節日象徵符號,指能代表節日特色的事物,如春節的餃子、鞭炮、燈籠、對聯、臘八粥、竈王爺、生肖動物等。

節日紀念物對於傳統節日現代性的建構作用主要有三個方面:

維繫人們的節日情感,豐富人們的節俗活動。傳統節日傳承了幾千年,已經在族羣成員的內心積澱了較爲穩定的民族情感,這表現爲到了節日期間,如果不遵行特定傳統習俗,個體成員會感受到情感失落,如除夕不能跟家人團聚,會感覺年節生活過得不完滿。但是這種節日情感也不是無條件地一代傳一代的,需要藉助節日裏特定的儀式、活動來傳承。

在傳統社會裏,人們在節日裏進行的特定儀式或活動往往靠相關的信仰來驅動,或靠一定的文化需求來維繫。而在現代社會,與農業文明相適應的那些文化需求已很少存在,於是許多節日儀式、節俗活動就難以傳遞,而使節日呈現節俗減少、衰弱的狀態。

在這種情況下,節日紀念物的使用對於節日傳統的維繫就變得很重要了。這些節日紀念物在傳統社會只不過是節俗活動的用具,在現代社會卻往往成爲節俗活動的軸心和驅動力。這是因爲這些節日紀念物上凝結着民族文化精神,已經成爲民衆節日情感的寄託,也是節日特色的重要載體;這些節日紀念物也有世代傳襲的使用方式,圍繞這些紀念物的行爲模式成爲節日活動的'主要內容。

營造濃重的節日氛圍。節日對民衆而言是不同尋常的時間,人們過節時都有過節的心情和活動。在傳統社會或在保留較多傳統習俗的農村,人們過節的莊重感或神聖感一般是由祭祀儀式帶來的。比如河北景縣農村過春節時,年三十晚飯前,各家男人要去墳地請祖先回家吃餃子、過年,完成請神儀式後,意味着把祖先請回家了。這時人們都有神在家裏的意識,家裏的氛圍變得異常莊重,說話做事都很謹慎,比如煮餃子時大人會叮囑孩子們不要說“破了”“不夠”等不吉利的話,要說“掙了”“富餘了”等吉利話。

而在現代社會,在城市裏以及許多鄉村地區,民間信仰淡化了,在重大節日裏也沒有祭祀儀式了。如果不用其他節慶方式來彌補儀式的缺乏,節日往往變得冷冷清清。在這種情況下,節日紀念物就派上了用場。用節日紀念物來佈置環境,圍繞節日紀念物進行習俗活動,是營造節日氛圍的重要方式,特別是營造外部可見的節日氛圍的主要方式。於是在現代社會,我們對節日時間的“非常”感覺,除了來自在我們的記憶中保持的那些特定時日的重要意義外,就主要來自這些節日紀念物對環境的渲染、使用節日紀念物的習俗活動。

傳統節日在現代社會的順利傳承有賴於節日紀念物消費市場的推動。在傳統時期,節日活動主要是在家族的範圍內進行的,公共活動很少,節日用品也主要是自家制作的。而在現代社會,家族活動減少,節日用品主要是從市場購買的,同時,節慶方式的社會性和公共性增強了。過節的公共活動和文化消費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商家的經營和推動,而節日紀念物的相關消費就是商家經營的主要方式和目標。對於商家推動現代節日傳承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

近年來洋節在中國城市的興起,商家的推動就起了重要作用。甚至商家的炒作能夠改變節日的主題,也能產生一個全新的節日。比如西方的聖誕節本來沒有聖誕老人,但是後來由於商家作用,聖誕節幾乎成了一個圍繞聖誕老人來過的節日。目前我們在過傳統節日時不是完全不使用紀念物,但是在紀念物的數量、質量以及使用的規模等方面,還很不夠。過得較隆重的春節使用紀念物較多,在較大程度上起到了營造熱鬧喜慶的節日氛圍的作用,其缺點是面目較爲陳舊,現代氣息不足。

第三、強化、拓展傳統年俗的娛樂性與公共性。

我們的傳統節日在唐宋及其以前的時期大都有很豐富也很有趣的習俗活動,但是明清之後受儒家文化和理學的影響,過於看重禮數與教化,到現代又過得更加單調,在戶外舉行的娛樂性節慶活動太少。

在我國的傳統節日中,娛樂性最強、公共活動最多的當數元宵節。現在的元宵節被當作春節的一部分,是春節的結尾和高潮。在上古時期,元宵節文化內涵的核心是祭祀太一神(即北極星神),祈求豐收和子嗣。

當代社會,元宵節祭星、祈年、祈子的習俗都已衰落,其節俗精神可歸結爲珍愛生命、熱愛生活,表達民衆繁榮興旺、團圓美滿的意願。舊時繁盛樣態的元宵節可看作中國的狂歡節,各種聲勢浩大的歡慶娛樂活動洋溢着民間的狂歡精神,故有“鬧元宵”之說。元宵節的節慶活動集中了幾乎所有大型的傳統娛樂慶賀方式:張燈結綵、敲鑼打鼓、舞龍舞獅、扭秧歌、唱戲、猜謎等。元宵節的燈會、唱戲、扭秧歌、舞龍舞獅等歡慶活動是在社區內舉行的羣體性公共活動。通過良好有序的公共慶賀活動,可以加強民衆的公共意識、社區認同感、集體榮譽感,有助於創建社區的和諧氛圍。

傳統節日的演變與轉型固然主要依靠其自身的機制與活力,依靠民衆的自然傳承與自主選擇,但是中外歷史經驗表明,問題並不如此單純,外部干預也能對節日的興衰存亡起到很大作用。目前傳統節日的衰弱狀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過去外力干預的結果。現在要運用傳統節日弘揚優秀民族文化,政府輿論對此予以倡導,並給傳統節日以更多的假期,這就是一種很有力的政策干預。當然,外部干預還應有更爲系統成套的措施。從整體上說,我們應促進提升傳統文化在現代主流文化中的地位,增強民衆文化自覺意識,逐漸消除崇洋情結,這才能從根本上營造有利於傳統節日興旺的人文環境,也是其現代性得以滋生和壯大的基礎與動力。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