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模式創新的核心

本文已影響1.78K人 

教育模式創新的核心,教育對國家的發展來說意義深遠,可以爲經濟社會的發展培養人才的,而我國也非常重視教育,注重科技興國。下面看看教育模式創新的核心及相關資料。

教育模式創新的核心1

構建國家創新體系,面向知識經濟實施創新戰略包括一系列重要環節,除了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外,還必須重視它們與觀念創新、組織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之間的聯繫,教育創新也不例外。江澤民同志指出:“必須轉變那種妨礙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發展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特別是由教師單向灌輸知識,

以考試分數作爲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標準,以及過於劃一呆板的教育教學制度。”這就是說,教育創新應該包括教育觀念創新、教育模式創新、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創新、教育評價創新和教育教學制度創新,它是一項宏大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教育領域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應該說,實施“創新教育”是“教育創新”的重要環節,但前者必須更明確指向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如果把“創新教育”的研究內容擴大到“教育創新”的方方面面,反而會影響實驗的效果。毫無疑義,“創新教育不僅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內容的增減,而是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定位,是帶有全面性、結構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發展的價值追求。 ”

但它畢竟與“教育創新”和“教育現代化”等宏觀研究的着力點有一定區別,因此,我們建議把創新教育的重心放在教學思想、模式、內容和方法層面上,作爲中、小學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突破口,成爲全體教師和學生都能參與的教改實驗活動。實驗的主體是學生和教師,改革的對象是課程學習、課堂教學等教育教學行爲模式。

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爲首要目標的創新教育,完全可以圍繞“創新”三層次核心內容展開,通過學校各種教育形式,培養學生“再次發現”知識的探索精神,培養“重新組合”知識的綜合能力和準備“首創前所未有”事物的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

探索精神培養

堅持對知識“再次發現”探索式學習觀念,本身就是一種科學精神。它要求學生不盲目接受和被動記憶課本或教師傳授的知識,而主動地進行自我探索,把學習過程變成一種“再次發現”人類以往積累的知識的參與式活動。科學(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是知識系統,學習科學並不是爲了記憶和背誦真理,而是爲了認識和不斷更新真理,

教學中強調的應該是“發現”知識的過程,而不是簡單地獲取結果;要結合課程教學進行知識探源,把握其發展變化趨勢;要讓學生深刻感受到,任何科學知識都是人類艱苦努力不斷探索的結晶,以此宏揚科學人文精神;要鼓勵學習中的探究和懷疑,凡事多問幾個“爲什麼”。正如著名科學方法論學者波普爾所說:“正是懷疑和問題鼓勵我們去學習,

去觀察,去實踐,去發展知識。”更重要的學習探索是對知識整體及其聯繫的把握。知識經濟理論學者艾米頓特別推崇印象派畫家克勞·莫奈的作品。她指出:“在他之前的藝術家所作的繪畫,要求你走近畫布才能夠看清細節,而莫奈和其他印象派畫家則不同,他們要求你退後從遠處觀賞才能看清細節。關鍵是要看到整體,

以及色彩、結構和情緒之間的相互關係,這樣才能欣賞一件藝術作品。”我們的傳統教學很少教會學生從總體上觀察學科知識系統,把握它們相互之間的關係和本質特徵,這些正是創新教育鼓勵學生以更寬廣的視角,從分割的學科課程裏“重新發現”的關鍵所在。

教育模式創新的核心

綜合能力培養

從某種意義上講,綜合能力就是將現有知識“重新組合”爲新知識的能力,新組合的獨特和新穎標誌着創新。我們的教育對象將要面對的是一個從學科知識高度分化走向高度綜合的社會,國家創新能力的獲得是快速的知識共享與持續的新的組合應用的結果。對此,熊彼德甚至認爲,絕大多數創新都是現存知識按照新的方式的組合,

他把“創新”與“新組合”視爲同義語。 所謂知識的“重新組合”,就是把原來幾種知識聯繫起來合成爲一種綜合知識,或者把一種知識拆分成幾個部分,然後以新的形式將這些部分重新聯繫起來,成爲具有新特徵、新功能、新內容的知識。西蒙頓在《科學天才》一書寫道:“天才們進行新穎組合比僅僅稱得上有才能的人要多得多。天才們就像面對一桶積木的頑童,

會在意識和潛意識中不斷把想法、形象和見解重新組合成不同的形式。”課程學習中的知識重組通常包括三種不同的層次:一是將某學科課程內部的知識進行重組,二是將不同學科課程的知識進行重組,三是將學科課程所包容的知識與課程未能包容的知識進行重組,三種層次的重組,後一個比前一個要求更高。課程教學可從第一層次入手,

希望學生最終能夠做到跨學科和跨出課程規定的內容去自學,把進入現代社會所必須瞭解和掌握的所有知識重新組合,融會貫通,運用這種“重組”的知識解決複雜的問題,從而內化爲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例如,1999年高考改革要求“在考察學科知識的同時,注意考察學生跨學科的綜合能力和學科知識滲透的能力”,高考試卷特別是語文試題施行了力度較大的內容改革,

被媒體稱爲“高考指揮棒指向素質教育”。爲體現“能力型立意”,比歷屆考題更突出了“知識重組”能力要求,語文試題不僅有第一層次的知識重組(如最簡單的“重組句子”),而且大量增加了第二、第三層次“知識重組”的考覈內容(如提供學生想像空間、將知識領域擴展到未來學範疇的作文命題等等),

廣泛涉及到經濟、外交、現代科學和高新技術等課外知識,要求考生把課程學到知識與這些知識重組,不僅引導學生更加關心社會生活,努力擴大閱讀面,而且必將啓發教師進一步思考教學改革。

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培養

創造意識是驅使個體進行創造行爲的心理動機,沒有創造意識的人不可能進行創造和發明。許多調查結論都指出,學生普遍具有創造潛能,它不是少數人特有的秉性,在適當的教育下,可能在每一學生個體身上發展和顯現。當然,限於生理年齡特點,我們無法要求所有學生在中小學階段都具有很強的創造能力,但創造意識的培養則必須從青少年時期開始。

創造意識是創新素質培養的前提,因爲創新素質不僅表現爲新思想、新技術和新產品的發明創造,而且表現爲善於發現問題、求新求變、積極探究的心理取向。創造能力也“絕不僅僅是一種智力特徵,更是一種人格特徵,是一種精神狀態,是一種綜合素質。”⑿ 創造意識包括強烈的創造激情、探索欲、求知慾、好奇心、進取心、自信心等心理品質,也包括具有遠大的理想、

不畏艱險的勇氣、鍥而不捨的意志等非智力因素。 逐步培養學生創造“前所未有”事物的能力,則可以從創新層面的“重新發現”,尤其是“重新組合”着手。無論用“無中生有”說明“創造”,還是用“有中生新”描述“創新”,都沒有闡明“有”是如何從“無”,“新”是如何從“有”裏產生。事實上,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創造發明,

都是原有事物的“再次發現”和“重新組合”,產生質變後才表現爲“前所未有”,是“有中生有”,任何人都無法脫離自己的經歷憑空設想,即使是科幻作品所“創造” 的外星人,也不過是作家思想表象裏原有“部件”的“再次發現”和“重新組合”而已。例如,硅元素通常以人們司空見慣的石英砂粒出現,經過科學家的“再次發現”就創造出半導體晶體管和集成電路,

使“砂粒變成了黃金”。 再例如,中國四大發明之一黑色火藥 ,無非是按“一硝二磺三木炭”的“重新組合”,才具有了新功能和新特徵;馬克思和恩格斯經過繼承和揚棄,

將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德國古典哲學和法國空想社會主義的合理部分“重新組合”,從而創造了“前所未有”的馬克思主義。因此,注重培養中小學生“再次發現”和“重新組合”的品質,就是爲他們的創造能力營造基礎,

教育模式創新的核心2

首先STEM本身就是一種教育理念,它有別於傳統的單學科、重書本知識的教育方式。也是一種重實踐的超學科教育概念。不同於傳統的教育模式,它更注重實踐在教育過程中的作用,提倡讓孩子自主思考,主動學習。

不僅如此,STEM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讓孩子學會如何把學習到的相關知識和真實事件發生關聯。STEM教育把現學知識串聯起來,通過知識遷移,應用轉化,最後以某種形式展現出來。可能是一個工程作品,可能是一幅畫,可能是一個搭建模型。最終的成果是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對所有相關東西的聯結。

教育模式創新的核心 第2張

通過STEM教育,讓孩子能夠進到更深層次的深度理解,學生可以自主探究知識整理,這種高階思維能力的訓練就是STEM教育的價值體現,這就是STEM教育的真正教育理念。它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與綜合能力,讓孩子不僅能夠學到知識,更能得到受益終生的學習能力,真正達到學思結合。

STEM理念之下的核心更在於培養孩子們的創新意識、發散思維、想象力、發現問題的能力等等,那麼這種模式的教育會鍛鍊學生的想象力、好奇心、發散思維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動手能力、運用多學科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合作的能力等等,這種教育模式更能夠使孩子在學習道路上全面發展,最終成就一個更加優秀的自己!

教育模式創新的核心3

目前,教育創新已與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擺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江澤民同志在北京師範大學100年校慶報告中着重指出:

“教育創新,與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一樣,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教育還要爲各方面的創新工作提供知識和人才基礎。”

“進行教育創新,首先要堅持和發展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要求的教育思想。”

“進行教育創新,關鍵是通過深化改革不斷健全和完善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的教育體制。”

“進行教育創新,根本的目的是要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質量。要改革教學的內容、方法和手段,完善人才培養模式,充分吸納當代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最新成果,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發展規律、

激發受教育者創造性的新型教育教學模式,形成相互激勵、教學相長的師生關係,努力創造有利於創新人才成長的良好教育環境和社會環境,使每一個受教育者都能充分發揮自身潛能,激發學習成長的主動性,實現全面發展。”

“進行教育創新,必須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現代化水平。”

作爲在基礎教育戰線工作了十三年的一名普通教師,在心靈深受震撼的同時,又有幾分不安。不安就在於江澤民同志的報告是面向全國教育戰線的`,是宏觀層面的指導性、綱領性報告,對於基礎教育如何進行教育創新,並沒有具體操作性的論述,筆者很怕在操作層面不能很好的實踐教育創新。

下面,就幾個具體的幾個問題,談一下對教育創新的幾點看法,拋磚引玉,以供批判。

教育模式創新的核心 第3張

一、 教育創新的源泉在哪裏?

在一線工作的教師經常會有這樣的困惑:在教育教學中,自己非常想進行創新實踐,卻苦於無從下手;有時自己千方百計、挖空心思設計出了一些自認爲得意的創新行動方案,實踐效果卻大大失望;等等。

對於上述困惑,筆者亦有同感。

後來,在實踐中,筆者有意識的在“山重水複疑無路”之際,放手讓學生針對所要做的教育活動、教學活動去設計和創作,每每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令人驚奇的好效果。學生學會了學習,筆者也在學生身上獲得了新的靈感。

由此,筆者體會到,教育創新其實並不神祕,也並不是可望而不可及。關鍵我們要轉變自己的創新觀念,認識到教育創新的根本、源泉,不在教師、而在學生。學生是教育創新的原動力。學生是實施教育創新的活水源頭。

以前,我們之所以對教育創新的實施感到無從談起,只是等待觀望,是因爲我們沒有看到學生的力量。一個學生會有一種創造,千百個學生就會形成創新的海洋。我們教師的雙眼只是注意了藍天,而忽略了身邊的海洋。

二、教育創新的目的是什磨?

筆者以爲:教育的成果體現在學生走出校門之後,教育創新的目的是使學生在生理、心理、思想、智力等方面得到健康、愉快的地發展。

因此,所有教育活動要從學生實際出發,考慮到學生是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的人,豐富多彩的人。

要實現這一創新目標,必須以學生爲本,以學生的發展爲本,以學生的自主發展爲本。一切的創新教育教學活動的必須根據學生的特點來進行。

首先,教育創新必須使學生個性充分得到展示。

個性是一個人與其他人相區別的,使人羣富於豐富多彩的重要原因。可以說,人如果失去了個性,社會、家庭就失去了情趣,學校、班級就失去了新奇的色彩。那麼,作爲一名教師,要在教育過程中實施教育創新,

就必須讓所有學生充分展示他的個性,使他積極參與教育教學活動。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給他以充分展示的機會,不壓制,不打擊,不欺騙,使學生各盡所能、各展其才。這樣,才能使教育教學活動,活潑而又賦於創新意義。

具體地說,在教學中體現學生的學習個性,就是要在備課的時候,考慮怎樣調動和發揮學生的學習個性,展示其創新才能;課前要觀察、瞭解學生有什麼樣的思想波動,把握學生最新情況;上課要結合學生個性表述的具體情況,及時按照學生的個性張揚來調整和控制課堂進度,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課後要根據學生學習能力的不同,佈置不同類型的作業;課下及時聽取學生的反饋。

在教育中體現學生的性格個性,就是在教育前要充分了解學生的思想個性,並根據教育內容定設教師說話的口氣、語言、姿態等;同時,要充分聽取學生對你所要教育的內容的意見以及他所持的態度(贊成、不贊成、是否有牴觸等),和他所能接受的共鳴點;在教育過程中要根據具體情況,比如學生的神態、動作、眼神等及時調整教育語言;教育之後要作好信息反饋工作。

個性的發展教育不單單是體現在課堂上,它是體現在學校方方面面的。比如,活動中有個性發展,學習中有個性發展,勞動中有個性發展,比賽中也有個性發展……,凡是有教育的地方,都有個性發展教育。

其次,創新教育必須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

一個學校,一個班級要使教育方式、方法能夠奏效,尤其要使創新教育能落實,最基本的一條是要尊重學生,理解學生,相信學生。

一名優秀的教師,無論是教育活動還是教學活動,一要尊重學生:學生是人,是有着豐富感情的鮮明個性的人,只有尊重了他的人格,順應了他的個性,教育教學才能得以順利進行,才能達到預期目的。否則,就是再好的老師,再好的目的,再好的內容,也無從談起。因爲不尊重學生而使教育教學受到影響的例子筆筆皆是;

二要理解學生:青少年時期,是學生由未成年向成年人過渡的重要階段,這時的學生容易偏激,好因好惡而盲目行動,有時難免有過激情緒和行爲出現,這都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因而在實施教育創新的時候,能夠心平氣和地對待青少年中發生的矛盾而不大驚小怪,如臨大敵,這本身就有一種創新意識;

三要相信學生:教育創新要求我們在教育教學內容、方式、方法等方面,有一個全新的變化,勢必會對學生產生一些影響和波動,要適應一段時間。爲此,作爲教師要相信學生能夠很快適應這一變化,相信他們能完成創新教育交給他們的任務。

三、教育創新對教師基本要求是什磨?

筆者認爲,教育創新的核心要落實在"創"和"新"上。這就要求教師要有一種很強的改革意識,要有一種披荊斬棘、大刀闊斧的的開拓精神,要有一種不迷信權威、敢於打破常規和傳統的求異思維。歸根到底,就是:實現教育創新的基礎和關鍵,是教師要有創新意識。

首先,要有敢爲天下先的開創意識

教育創新要立於獨創基礎之上。要廣泛吸收兄弟學校和教師關於教育創新的最新進展中的優秀成份,並結合自己的具體情況,創造出富於自己獨特個性的,又適合於自己學生實際的教育教學內容、形式、手段、方法,使學生的個性能得到充分的體現和發揮,讓學生在一種創造的氛圍中求知,求學,求進取,求創造。

這就要求每一位教師要多思考————思考自己教育教學中的優勢與不足;思考自己的學生與其他的學生的不同個性;思考怎樣才能創造出適合自己又適合學生的教育教學方法;思考自己應充實哪些知識……廣採衆長,融會貫通,形成特色,具有風格。

其次,要有敢於拋棄已往固有模式的求新精神

以往的教育教學改革,都或多或少存在"穿新鞋,走老路","換湯不換藥"、"產品不變,只換包裝"的形式。這種只是換一下形式而實質不變的所謂教育教學改革,嚴懲阻礙了我國教育特別是中小學教育的發展。

我們希望的是通過教育創新能從根本上推動我國中小學教育的改革,促進教育的發展。因此,要求每一所學校要營造一個創新的氛圍,每一位教師要有一種求變的想法。在社會、學校這一教育創新的環境下,教師進行適合自己特點和學生特點的全新的教育教學活動的操作和實施,最終實現教育創新。

四、教育創新的核心內容是什磨?

筆者認爲,教育創新的核心是發現、保護、扶植、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學生個體具有自己獨特的個性,獨特的個性使學生思維及其各種活動表現出

獨創性。獨創性是指獨立思考創造出對社會有意義、有價值,對學習有幫助的新產品的智力成份,其基本特徵是"創造"。創造力的發現、保護、扶植、培養應當是教育創新的核心。學生只有具有了創造力,才能在學習上、活動中富於創新思維,才能使頭腦變得靈活。教育創新在發現、保護、扶植、培養創造力上應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應當使學生敢於發問

我國古代教育者認爲: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爲解決

問題的前提是提出問題,發現問題,也就是指出行動的目標。在沒有任何幫助下,自己主動提出問題,並且是有價值的問題,這需要勇氣,需要智慧,需要靈感。一名學生,如果真正地提出問題,並且又創造性地解決了問題,教育創新就達到了目的。

其次, 應當使學生不迷信權威

"盡信書不如無書"。教育創新要求不能把學生培養成一羣只會讀死書的書呆子,一羣跟在老師或權威後面盲目的崇拜者,而應當是有自己思想和獨立見解的富於開創性的智慧者。要讓學生懂得世界在發展,知識在更新,絕對的權威和一成不變的知識是不存在的,要敢於向權威挑戰,向舊觀念挑戰,創建自己富於新意的嶄新的領域。

第三,應當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思維的靈活性是指根據客觀條件的發展與變化,及時地改變先前的思維

過程,尋找出新的問題解決途徑。一個人思維靈活,他的發散思維就強。具體地說,就是要讓學生思維起點靈活,從不同角度、方向、方面,運用多種方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形成假說,進而解決問題;要讓思維過程靈活,從分析到綜合,全面靈活地作出"綜合分析";讓思維的結果是多種合理而靈活的結論,這種結果不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質的區別。

五、教育創新的途徑有哪些?

筆者在實踐中體會到,教育創新需要教師和學生平時注意培養敏銳的觀察力、強烈的好奇心、很強的組織能力,積累淵博的跨學科知識。在此基礎上,通過嘗試以下做法,達到創新的目的。

文獻檢索綜述法:對於所要研究的問題或要講授的課題,進行資料整理、收集,總結經驗,提出自己想法。

改變法:通過對以往的知識、方法、行爲從另一角度去改變,進而實現與以往的不同,給人以耳目一新的嶄新面貌。

改造法:通過對以往的知識、方法、行爲進行改造、重組,使其更加簡潔、易於理解,發揮更大效率,從而實現創新。

獨創法:對於某一問題、內容,自己全新解決、創造。這是創新的最高境界。

其它關於創新的方法,我們可以自己查找、學習。

綜上所述,在實施教育創新過程中,只要牢記學生是創新的源泉這一根本,注意把學生的自主發展爲本作爲目標,把握好教師具有創新意識這一關鍵,把教育創新落實到發現、保護、扶植、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上,探索符合規律的的創新模式,教育創新就一定會真正的實現。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