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教不會漏掉同理心和公德心

本文已影響4.86K人 

好家教不會漏掉同理心和公德心。我們經常看到新聞說校園欺凌案件,都深深震驚,爲什麼小朋友就這樣,他們沒有想過被打的人感受嗎,下面說說好家教不會漏掉同理心和公德心,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好家教不會漏掉同理心和公德心1

有同理心的孩子情商高

注重家教的父母一定會培養孩子的同理心,這既是今天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又是孩子人生路上必備的素養。什麼是同理心?簡單地說,就是將心比心,換位思考,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不能總考慮自己的利益,也要想一想他人的利益;不能總強調自己的觀點,也要考慮一下他人的想法。其實,早在兩幹多年以前,孔子就說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和後來西方心理學界提出的“同理心”異曲同工。

同理心是人際交往的基礎,是個人發展與成功的基石。如果孩子能夠運用同理心,他就善於體察別人的意願,能夠理解他人,真誠地同他人溝通交往。這是一種很強的能力,擁有同理心的人,往往很容易受到他人的歡迎和信任。

這是因爲,你怎麼對待別人,別人就會怎樣對待你,對他人付出真誠,自己也會得到別人真心地對待。同理心會使孩子走向自我教育的道路,自覺提高自己的道德水準和行爲標準,所以,同理心強的人,往往也是情商比較高的人。

好家教不會漏掉同理心和公德心

公德心使社會更有序

同理心最典型的體現是公德心,即在公共場合不妨礙別人不損害別人的利益。公德心是現代人最基本的道德修養,但遺憾的是,現在有很多孩子都缺乏公德心。

我在新聞裏看過這樣一個20歲的青年,他在路上接了一張廣告單,他隨手~撕,把碎片扔在地上,結果被風吹得滿地都是。他旁邊有一個40多歲的女性,看到後就提醒他:“你怎麼這麼沒有公德心”男孩掏出一把刀捅向她:“關你什麼事兒?1”結果把她捅成重傷。

這個男孩自己沒有公德心,別人提醒他之後,不僅不感到慚愧,反而變本加厲去傷害人家。這種行爲讓人不齒,他的父母沒有管教好他,所以他變成了一個沒有教養的人。

當“9.11”這個災難性的事件發生後,有關部門最初預計死亡人數可能達到2萬人,但實際數字是3000多人,而且有600多人是消防隊員。爲什麼會有這麼大的統計誤差呢?

在第一架飛機撞上世貿大廈時,很多人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以爲是地震。美國民衆應對災難訓練有素,知道地震時不能乘電梯,所以大家紛紛走樓梯。而且,所有人下樓梯時都靠右邊走,把左邊留給救援人員上去,而且,在樓梯中間還有一定空擋,以便救援人員可以擡着搶救到的傷員優先下樓。整個撤退井然有序,沒有慌亂,沒有喊叫,沒有爭先恐後,更沒有出現踩踏事故,傷亡的人員大大少於預計。這主要得益於在美國人皆有之的公德心。

20世紀70年代,我們在美國大街上有時會看到一些大聲喧譁不講秩序的人,那一定是日本人。現在,再看到這樣喧譁吵鬧的一羣人時,十有八九都是中國人。自從日本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後,國民素質慢慢得到提升,他們到任何國家都會受到歡迎。相比之下,中國有很多人還是比較缺乏公德心的。比如,在國外,華人女性在超市挑選水果或蔬菜時,會用手把果蔬翻得亂七八糟,反覆挑選比較,甚至捏來捏去,實在讓人看不過去。

在國內,不講公德心的情況就更多了。在車站,只要公交車進站,候車人羣就會立刻一窩蜂往上擠,把車門口堵得滿滿的。在飯店,人聲鼎沸,熱鬧喧天,大家說話基本靠喊,每個人高聲談笑如人無人之地。在地鐵,有人手機響了,講電話的人聲音大到全車廂的人都聽得見。在電梯口,垃圾桶上一般都鋪有小石子或者碎沙,這本來是方便吸菸人士熄滅香菸再進電梯的,但我經常看到有人在上面吐痰,這太噁心了。你把痰吐在碎石子上,別人再去熄煙,手就粘到痰上,這就是缺乏公德心。在公共場合,任何時候吐痰都應該吐到紙巾上,然後包起來,再丟到垃圾桶裏。有的人對公共物品從不愛惜,圖書館借來的書,喜歡哪一頁隨便就撕了,完全沒想到還有別人要看!有的人在大街上碰見熟人,兩人親熱地站在路中間聊天,其他人只好從旁邊繞過去。

我們的孩子將來都要成爲社會獨立的一員,如果沒有公德心,就無法贏得別人的尊重。如果不能用同理心和他周圍的人相處,就不具備換位思考的能力和意識,很可能因爲固執己見而遭到誤解。所以,公德心和同理心是非常重要的,沒有它們,孩子的心智無法成熟發展會受到侷限。

好家教不會漏掉同理心和公德心2

"同理心"對孩子的成長意味着什麼?

其實衆多的校園暴力的根源,都是因爲孩子們太缺乏同理心,而缺乏同理心的背後,又隱藏着家庭教育缺失的問題。

所謂"同理心",簡單來說就是"感同身受"的能力。

在發展心理學上對此提出了一個觀點:"right feeling,right behavior",即"有對的感受,纔有對的行爲"。

什麼是對的感受?就是基於當一個人知道做出一件事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時,並相關的他人會有怎樣的感受時,才能做出正確的事情。

這個"同情心"是不一樣的。同樣是情感,但"同情心"是指理解他人的悲傷和苦痛,而"同理心"則是體會他人的感受。

就像電影裏的陳念一樣,她感受到了被霸凌者的絕望,她的悲傷使她爲死者蓋上了一件充滿善意的衣服。

"同理心"的形成從孩子幼兒園接觸除卻父母以外的長期生活學習生活羣體開始,到兒童和青少年時期逐漸趨於成熟。

關注孩子的同理心是至關重要的,因爲這關乎一個孩子在家庭、學校與人相處的方式,直接關係着他的人際關係,也直接影響孩子一生的發展。

當看到同學被欺凌,被打罵,他們的內心是冷漠的,他們不理解他人、抱怨別人,甚至出口傷人,最重要的是,他們看到需要幫助、處於危險境地的人是毫無感情的。

一個人是否有同理心,決定了他能不能尊重和理解他人,並同時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理解,所以,同理心的培養對孩子來說是至關重要的,而如果孩子沒有養成同理心,做父母的的實有無法推卸的責任。

好家教不會漏掉同理心和公德心 第2張

孩子缺乏"同理心"背後是家庭教育的.缺失

所謂家庭教育的缺失,其實就是父母沒有做好榜樣,沒有同理心。

其實生活中我們到處都可以看到"缺乏同理心"的父母:

不懂得理解孩子的感受:

"你這次考試怎麼考得這麼差,你平時都學了什麼?"

"別哭了!這點小事有什麼好哭的!"

"看看看,每天就知道看漫畫,這樣以後有什麼出息。"

好家教不會漏掉同理心和公德心 第3張

以大人的標準要求孩子:

"吃個飯慢吞吞的,能不能快點?"

將自己的期望壓在孩子身上:

"選理科,文科以後沒什麼出路。"

孩子不被理解,甚至還要遭受父母的斥責與打罵,這是很多孩子常要面臨的情況,而這也慢慢地影響着他們的內心。

每個孩子生下來並不都是冷漠無情的,他們看到小貓小狗會上前撫摸親吻;看到買不起衣服的貧困孩子會主動捐出自己的東西;看到路別乞討的老人會難過地別過眼去。

孩子天真如一張白紙,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第一個模仿對象就是父母。

所以千萬不要覺得自己的一舉一動孩子沒看到,孩子還小不懂,其實孩子都記在心裏,並且潛移默化地影響着自己的成長。

專家說:"好家教是不會漏掉同理心和公德心的。"

注重家教的父母一定會設法培養孩子的同理心,這也是如今社會對人的要求,是人生路上必備的素養。

當孩子看到他人被欺凌,缺乏同理心的他們對其視而不見,甚至惡語相向,這都是人心的腐蝕和黑暗,而這樣的孩子的將來必然也是碌碌無爲,恍惚度日的,因爲他們不懂共情,而這會影響他們的人際關係。

所以,家長平時對於被欺凌者、或者對於需要幫助的人的態度是如何的,孩子往往也是如何的,所以,要想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家長還是要以身作則,樹立好的榜樣。

好家教不會漏掉同理心和公德心 第4張

如何在孩子心中種下"同理心"的樹苗

有父母做榜樣,孩子也很容易獲得同理心就像前面所說的,父母是孩子第一個模仿對象,是孩子的模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被孩子當成標準。

如果父母經常表現出對他人的換位思考,孩子也是能感受並模仿的。

比如同事家裏遇到了困難,你在家裏跟老公說:"我真能理解她,家裏出了事比什麼都嚴重,看有什麼方法能夠幫幫她。"

看到新聞裏被欺負的孩子,跟寶寶說:"他們這麼做是完全不對的,每個人都是同樣重要的,沒有誰高貴也沒有誰就低賤。"

要想孩子有同理心,父母首先就要有同理心,並且不用避諱孩子表現出來。

那些常常在家庭裏打罵孩子的父母就是缺乏同理心的,因爲他們無視孩子,以粗魯暴力的手段對待孩子,那麼他們的孩子也會缺乏同理心。

好家教不會漏掉同理心和公德心 第5張

父母經常鼓勵孩子描述他人的情緒"那個哥哥生氣了,他哇哇大哭,可能是因爲小汽車壞了。"

"那個姐姐笑的很開心,可能是因爲她學會了騎自行車。"

根據匹茲堡大學Celia Brownell等人的研究發現,當孩子能夠學會描述他人的情緒時,他們會收穫較好的同理心。

這個過程其實不難理解,當孩子試圖通過觀察他人的表情和狀態時,他們的大腦也會出現與對方相似的情緒腦波,這是大腦的神經元在起作用。

就像我們看電影時出現了恐怖場景會受到驚嚇,看到感人的地方會流淚一樣,我們出現了相似的情緒,共情到了主人公,從而使我們表達和理解他人。

繼而,孩子就能通過這樣的方式收穫同理心。

好家教不會漏掉同理心和公德心 第6張

早期的情感經驗對同理心的建立很重要也就是說,如果孩子在嬰兒時期就能收到強烈的、持續的、溫和的照顧和體貼,那麼長大後,面對他人表現出的無助和悲傷,則會更加關懷和理解。

所以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就不要以暴力、打罵、斥責的方式教育孩子,不要秉持"棍棒底下出孝子""打是親罵是愛"的想法,這樣家庭出來的孩子面對他人、面對生活瑣事都持着一種消極的態度和冷漠的情緒。

而如果孩子持續地受到關懷和體貼,那麼他們的心仍是純潔善良的,他們嚮往真善美,所以面對惡,他們則會感到厭惡,對被欺凌者會更具同理心。

總而言之,要想孩子建立同理心,使孩子在以後的工作、生活以及人際交往中受到尊重和理解,就要從小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態度鮮明地表現給孩子看,讓孩子從中學習,潛移默化地形成自己對他人的態度和情緒。

所以,給孩子立各種規矩不如教他同理心,規矩是從外規範孩子的行爲,但同理心卻是從更深的心理,由內而外地指引孩子。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