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也要給孩子犯錯的機會

本文已影響6.06K人 

家長也要給孩子犯錯的機會,這時候就需要家長耐心引導,在這些方面我們可以更加清楚地認識我們的寶寶,教育孩子也要遵循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下面小編分享家長也要給孩子犯錯的機會。

家長也要給孩子犯錯的機會1

當孩子去嘗試一些不會做的事情的時候,作爲家長,您是靜靜觀察,還是把自己知道的都告訴他,讓他少走彎路呢?您是否急於讓孩子快速成長起來,想方設法讓孩子少犯錯?

其實,家長們不必擔心,做錯,就是一種嘗試,這些錯誤就是孩子成長路上最好的禮物,因爲是這些錯誤讓他有了判斷力,也正是這些錯誤讓他學會保護自己,擁有更多思考。試錯,本身就是一種成長。

書桌邊,一個孩子正往自己的筆裏裝水筆芯,一邊的家長看不下去,吼他:這不是一個型號的,裝不進的。

孩子不聽,依舊我行我素,慢條斯理地往裏裝。在擰筆蓋的時候,發現太長了,拿出來,用剪刀剪掉一小截,繼續往裏裝,沒想到剪太多,芯又短了。

家長也要給孩子犯錯的機會

孩子靈機一動,拿了點紙塞進去,剛剛好。孩子就笑了起來,滿心歡喜地寫起作業來。

家長氣急敗壞,一把奪過他的筆:缺你買筆這點錢嗎?這麼點時間好幾道題都做了。以後不要換筆芯,直接用新筆!

孩子不說話,等家長把筆放在桌子上,又拿起來心滿意足地做作業。其實他的筆袋裏有很多筆。

其實我特別能理解家長這份焦急的心情,都告訴你了裝不進的,你非得花那麼多力氣那麼多時間去做這毫無意義的事,浪費寶貴的做作業時間。用現在的話來說,這事性價比太低。

小孩子卻偏偏要做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趁你不注意悄悄把雞蛋和牛奶攪拌在一起煮,看看能不能做出蛋撻的效果;拿着瓶蓋當勺子,到碗裏舀一口湯喝喝;或者只用一隻手繫鞋帶,任你怎麼催就是慢吞吞。

時代在變,生活方式和觀念都在改變。不知道什麼時候,我們再也容不得孩子做一點與成長無關的事。

時間是最珍貴的東西,每一秒都要用來學本領,要不然就被其他孩子給落下了。

於是,我們就想把我們所有知道的東西都告訴孩子,他知道照做就行了。這樣就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生活中的經驗教訓也好,學習中的知識理論也好,孩子只需要負責知道,並將他們運用於實際中就可以了。

可實際上,這樣的做法卻是在抹殺孩子的`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想象的能力。也扼殺了孩子對所有事物的好奇心。

因爲孩子覺得,一直以來爸爸媽媽就是這樣告訴我的,我不必思考,也不必再去探索。

而偏偏,我們希望孩子在寫作的時候能有漫無邊際的想象力,在動手製作的時候有更多小發明,在解數學題時有更多不同的方式。

大人是不是太不講道理?

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從來沒有給孩子試錯的機會,沒有想象的空間,現在卻要讓他憑空擁有這種能力。

其實,成長的道路上,試錯也是必要的過程。否則爲什麼老師要在課堂上花費那麼多時間讓孩子自己一遍遍去探索從而發現自己的方法是不對的,直接告訴他們解答方式不就行了嗎?

官方地說,這是根據學生的學情循序漸進地教學,通俗地講,就是給孩子試錯的機會,讓他印象深刻,自主探究能力得到發展。

所以,很多事情要允許孩子自己去嘗試,除非原則性問題,其餘的事情做錯了,多花點時間又怎樣呢?

一個孩子從小就按着大人的設想和指令來,一帆風順,但是長大了,脫離你了呢?他要去聽誰的指令?誰保證他的生活事事如意?

做錯,就是一種嘗試,這些錯誤就是孩子成長路上最好的禮物,因爲是這些錯誤讓他有了判斷力,也正是這些錯誤讓他學會保護自己,擁有更多思考。試錯,本身就是一種成長。

家長也要給孩子犯錯的機會2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更何況是未經世事的孩子呢?

話雖如此,孩子一旦犯錯,家長總是免不了一陣數落,或者責罰,彷彿唯有這樣才能解心頭氣,才能起到教育的意義。

同時也有家長被那句“不打不罵培養不出好孩子”所誤導。

孩子犯錯是成長必然,但“打罵”的方式卻不一定能起到教育作用。

相反,很多時候還會起到教育反效果,孩子越罵越反叛,越打越容易出錯。

優秀的家長,深諳其中的道理,在面對孩子犯錯時,不打不罵,簡單6句話,就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發生了什麼?”

很多時候孩子做錯事,家長會習慣性將自己所看到的現狀當成真相:

“一定是因爲你先打人,人家纔會打你。”

“老師爲什麼只罰你?一定是因爲你做錯了事。”

“不好好吃飯,挑食就是你的錯。”

家長認爲眼見爲實,但有時候,你所看見的未必就是真相。

給孩子機會,讓孩子從他的角度去描述事情的經過,纔不至於冤枉了孩子。

更何況,讓孩子有話可說,有機會爲自己辯解,即便孩子真有錯,也纔會甘心認錯。

“你感覺怎樣?”

孩子犯錯,家長覺得生氣,會進行責罵或者懲罰孩子。

但此刻不光家長有情緒,孩子內心所遭受的打擊也不輕。

所以,不妨蹲下來,抱抱孩子,多體諒一下孩子的情緒,讓孩子將當下的感受說出來。

哭也好,罵也好,唯有將內心的委屈,不滿發泄出來,孩子才能平靜下來聽家長的意見與教誨。

先與孩子共情,過後才能說理。

“你想怎麼做?有什麼辦法”

事情已經發生,一味的責罵並不是辦法。

解決問題,想辦法將損耗降到最低纔是關鍵。

所以,此時不妨聽聽孩子對此事的想法,看看“當事人”會有哪些辦法。

當然,不論此刻從孩子嘴裏說出來的話有多麼不可思議,或者有多嚇人,家長都不要着急訓誡他。

因爲此刻孩子的思維是活躍的,無論想法有多滑稽可笑或者荒唐,都是孩子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家長不要着急說教,或者着急做評判。

“這些辦法會有哪些後果?你會怎麼選?”

等孩子將內心想法表達出來後,家長便可以開始針對孩子的一個個“解決辦法”,跟孩子講清楚其中所要面臨的後果。

好比如說,孩子想要以暴制暴,家長就要向孩子闡明其中所要承擔的責任,所將要面臨的懲罰後果。

如果孩子選擇息事寧人,既往不咎,家長也要向孩子說明今後有可能會再次遭受同樣事情的結果。

當將一切後果跟孩子講清楚,讓孩子明白其中的利弊後,再把選擇權交還給孩子,尊重孩子的決定。

唯有如此,孩子纔會更加信任家長,最後即便選擇錯了,也才能從錯誤中牢記教訓。

家長也要給孩子犯錯的機會 第2張

“你希望我做什麼?”

當孩子做出選擇後,家長給予適當的支持,是對孩子的信任,更是給予孩子信心與決心。

即便孩子的決定是錯誤的,家長在支持的過程中,也能儘量減少其中不必要的錯誤發生。

當然,如果孩子選擇是正確的,家長的支持,會更讓孩子擁有安全感,擁有改過錯誤的底氣與決心。

“下次再遇到這樣的事,你會怎麼選擇?”

等到問題解決之後,再問孩子一句類似的問題,幫助孩子去反思,去檢討自己。

讓孩子重新有機會去審視自己的判斷,以及自己的做法是否有錯誤。

相當於重新給到孩子機會,讓孩子去做出正確的選擇。

唯有如此,孩子纔會在犯錯中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在一次次跌倒後重新站起來,並且不會在同一個問題上栽倒第二次。

簡而言之,孩子犯錯,正是教育好時機。

這一時刻,家長的反應,處理方式纔是教育的關鍵。

而教育效果好不好,家長一開口便見分曉。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