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和孩子溝通最有效

本文已影響3.81K人 

這樣和孩子溝通最有效,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離不開家人的呵護,有效溝通是孩子和家長雙方語言和情感交流的橋樑,可幫助孩子解決成長的煩惱,以下是這樣和孩子溝通最有效方法。

這樣和孩子溝通最有效1

隨着孩子逐漸長大,知識面拓寬,開始學會自己觀察、思考後,對一些問題有了自己的看法,有時覺得有些事情沒有必要跟父母說,這樣父母對孩子就會缺乏瞭解,相互間的溝通就顯得十分必要了。

父母如果與孩子不能進行積極的溝通,會影響兩代人的共同進步。

其實,每種教育方法都有它的優點和缺點,養育孩子的態度,並非有千篇一律的規條,無論採用哪一種教育方式,重要的是因材施教,採用你與孩子都適合的教育方式進行溝通。

陷阱:溝通在哪裏出了問題

當父母和孩子之間出現溝通困難的時候,許多父母都會禁不住問:我們的溝通到底怎麼了?爲什麼我們不能和孩子很好地溝通?

這樣和孩子溝通最有效

理想化的溝通模式

首先,父母要問問你自己,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是否太過於急躁,是否有過“理想化的溝通”?作爲一名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可能有過“理想”。

在孩子尚未出生時,就早早設計了各種“走向天才”的訓練方法。但是,當孩子出生後將所有的方案訴諸於實際,往往失敗多於成功。在教育培養孩子的時候,一定不要按着教條走,要因循孩子的成長天 性,慢慢地和他們溝通,一步步地將孩子領到天才的路上。

如果違背了孩子自身的發展天性,以填鴨式教育強行灌輸給孩子各種 知識,逼迫他們練習各種大人看來“有用”的技能,結果很可能是適得其反,會大大影響和孩子的溝通質量。

韓國兒童心理學教授、育兒專家申宜真在她的《好媽媽慢慢來》一書 中寫道:“當孩子們按照父母和學校的命令和訓誡,以決死的努力進入大 學後,纔開始爲自我存在和自我認同這樣的問題苦惱。在這之前,他們所 有的自我的東西都被壓制了,只能被動地活着。”她說,早期教育的一個最重要目的是培養孩子的自我認同。有了這種正確的觀念,孩子纔會擁有健全的心智,克服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這種情況,很容易使溝通出現問題。

其實,慢速教育是一種很好的教 育方法,這種教育方法提倡的是根據孩子身心發育的基本特徵循序漸進,讓孩子在輕鬆、愉悅的氣氛中成長。它對父母提出的首要條件是,有一顆 平常而寬容的心,真正因循孩子的成長天性並和孩子溝通,將他們引導到天才的路上。父母自以爲是父母對孩子的不瞭解或者誤解也會爲溝通帶來不必要的麻煩。許多時候,父母以爲自己一切的教育方針,都是爲了孩子好而做的,他們並不瞭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也並不知道在他們的付出中有相當 一部分是孩子並不需要的,這種過分熱心的教育,有時會令父母陷入自以 爲是的深淵中。他們有了這種自以爲是、獨斷專行的作風,便無法爲自己 的態度和觀念做出冷靜的分析與判斷,對彼此間的溝通有極壞的影響。

許多父母認爲,不可以嬌縱孩子,養成一哭便抱的習慣,否則便會造成孩子依賴的性格。因此,每當父母認爲孩子已吃飽奶或沒有其他引起孩 子哭的外在因素時,便誤認爲孩子的哭聲只是想引起父母的注意,而不加理會。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他們的哭聲,是有許多心理或生理上的因素影響的,例如身體不適或感到害怕、寂寞等,父母因爲不瞭解而妄自做出自 以爲是的判斷是錯誤的。

這樣和孩子溝通最有效 第2張

一般剛出生的嬰兒,父母都會硬性規定餵奶的時間與分量,並主觀地認爲嬰兒也像成人一般,每天定時進食,纔不會出現過飽或過餓的情況。其實每個嬰兒出生的體重和消化系統都不同,一些體重較重或消化力較強的嬰兒,可能需要吃較多的奶,就如一個一百磅與一個二百磅體重的成年人,吃東西的分量便截然不同。因此父母必須首先了解原因,才能作適當的處理。

孩子的自我意象,自一出生便開始形成,所謂“自我意象”,即是一個人對自己的看法,他就如精神上的地圖,他的 行爲便全靠這幅地圖來指引。父母會認爲剛出生的孩子,每天不是睡覺便 是吃奶,不需要學習什麼,日後他自然會坐、會爬,可是現在畢竟太小,不能學會什麼。作爲父母,你要了解,其實,你的孩子並不因太小而不能學習,反之,自出生一刻起孩子已開始學習。

兩歲以下的幼兒,是父母實施幼兒教育的最好時刻。這時,便開始培育孩子,對你們以後的溝通有着極大的好處,以爲如果等到孩子兩歲至三歲,自我形象發展完成時,父母纔開始作規 範性的管教便會太遲,因爲這是孩子生長過程中的反抗時期,每每喜歡跟 父母作對,令父母煩惱不已,愈加對孩子嚴加管束,孩子的對抗也就愈見 激烈,以致造成惡性循環、互相反感,對日後親子間的溝通造成極大的阻 礙。

兩至三歲的孩子,也是語言發展的高峯期,喜歡向媽媽問個不休,許多媽媽對此不瞭解,會感到厭煩而禁止孩子再追問或說話,這樣不但阻礙了孩子語言發展的機會。也隔絕了親子間溝通的渠道。孩子的功課出現問題時,媽媽總會認爲是孩子不用功所致,不去查究原因,反而終日嘮嘮叨叨,令孩子對父母產生反感。孩子在外面被人欺負時,父母會認爲自己最 清楚孩子,認定是孩子的錯,不問原因便立刻責備孩子,並要孩子向別人道歉,令孩子感到媽媽不但不瞭解他,還站在與他敵對的立場,因而會對 媽媽產生敵意,開始討厭父母。有時父母要求孩子獨立完成某件事情,或協助幫忙做家務時,卻沒有考慮是否孩子的能力所及,當孩子無法完成時,又以責備的態度去教訓孩子,更令孩子失去信心,並對父母產生不滿的情緒。與孩子的溝通,是需要了解孩子的。

這樣和孩子溝通最有效 第3張

父母應該好好反省自己做得對不對

孩子以自我爲中心父母的童年生活,總是熱熱鬧鬧、開開心心的。下課時,和同學跳飛機、玩橡皮膠圈、扯大繩。放學回家,做完功課,又可以和鄰居的孩子玩飛行棋、彈球跳棋,或一同到海邊拾貝殼、到山腰採摘野果吃等,真可說 生活得多姿多彩。反觀現在的孩子,放學後,不是立刻到補習班,便是走回家做習作、溫習書本,聰明勤快的,晚飯前還有一段空餘時間看卡通片,或打電子游 戲機。

若是成績欠佳的孩子,便只有晚飯的時間纔可以鬆弛片刻,飯後又 要立刻投入書本的行列,直至睡覺前的一刻纔可以籲一口氣。這種不是對着書本、便是對着電視的生活,和父母小時候相比,實在枯燥乏味得多。現代生活方式的轉變,令孩子有更好的物質享受,擁有自己的私人房間、有無數的玩具、豐富的食物,只要孩子喜歡,做父母的都會盡量供應。

父母只要孩子努力讀書,考到好學校,經常要求孩子關上房門溫習,儘量不 作打擾。加上家居產品電器化,更不用孩子放學後協助家務,導致孩子與父母甚少有溝通的機會,就是有相聚的時間,也只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學業方面,而少有問及孩子的其他生活細節的。由於孩子放學後,大部分時間都是關在房中,不會再出家門半步, 法和鄰居的其他孩子接觸。除了學校生活外,甚少有參與羣體的學習機會,因此,便逐漸不懂得與其他人相處之道,形成自我中心,與父母或家人溝通時,便很容易出現問題了。

這樣和孩子溝通最有效2

跟孩子溝通最有效的幾種方

一、孩子把水、牛奶等撒了一桌子。

錯誤做法:訓孩子:“你怎麼這麼笨?連個杯子都拿不住。”更有甚者順手給孩子一巴掌

結果:大人和孩子都很生氣,事情一團糟,孩子學會通過發脾氣、打人解決問題。

正確做法:安慰孩子:“孩子,沒事,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下次注意啊。你把桌子擦乾淨好嗎?”

結果:孩子得到的諒解,馬上向大人道歉,並高興的把桌子擦乾淨。孩子學會寬容。

這樣和孩子溝通最有效 第4張

二、孩子考試不及格。

錯誤做法:訓孩子:“你看你,考這麼點分,你也不嫌丟人?你看誰誰,人家怎麼就能考一百?你笨死了!氣死我了。” 更有甚者使勁踢孩子幾腳。

結果:孩子心情壞到了極點,心裏想:“我完了,我這麼笨,學不好了,再怎麼學也學不好。”

正確做法: 安慰孩子:“孩子,我知道你心裏也不好受,一次沒考好不代表什麼,關鍵是我們要找出沒考好的原因,然後解決它,好不好,我和你一起分析一下。我相信你,下次一定會有進步。”

結果:孩子認真地找原因去了,心裏想:“我要努力,不辜負爸爸媽媽的期望,我一定行。”

三、孩子寫作業磨,該睡覺了,作業沒寫完。(孩子作業多,孩子沒磨,不在此列)

錯誤做法:訓孩子:“你氣死我了,怎麼又沒寫完,我一會兒不看着都不行,快點寫!我看着你。”

結果:孩子並不着急,依然慢慢悠悠,心裏想:“寫不完有我媽呢。”

正確做法:嚴肅地、平靜地對孩子說:“孩子,寫作業是你的事,你要對自己的事負責,沒寫完不準寫了,該睡覺了,明天自己去學校跟老師解釋吧。”

結果: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很後悔,心裏想:“這下完了,怎麼跟老師說呀,看來明天寫作業得快點了,不然還得挨批。”

四、孩子作業寫得潦草。

錯誤做法:發火:“怎麼寫的這麼亂,你就不能寫好點?”脾氣大的會三把兩把把孩子作業撕了。

結果:孩子茫然,不知所措。

正確做法:嚴肅地、平靜地對孩子說:“孩子,我已經說過了,寫不工整要重寫,因爲不工整,老師看不清楚,你看,這是規定不能破壞,所以你必須重寫了。你看,你可以應該這樣寫字(講述寫字規範,橫平豎直,大小一致。)孩子,你只要寫得比你剛纔的字有進步就行(和自己比),有信心嗎?”

結果:孩子懂得規定的重要性,心裏想:“比剛纔的字有進步,容易。”充信信心。

五、孩子見人不打招呼,沒禮貌。

錯誤做法:當衆訓孩子:“你這孩子怎麼這麼沒禮貌?連問好都不會,我平時是咋教你的,沒出息。”

結果: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很大損傷,覺得無地自容,自卑感油然而生。

正確做法:給孩子臺階下:“我孩子有點不好意思,慢慢就好了,他平時也挺有禮貌的。”舉個有禮貌的例子。

結果:孩子知道錯了,心想:“這次沒做好,下次一定做好,不能讓父母失望啊。”

六、孩子的襪子髒了。

錯誤做法:家長:“把襪子脫下來,我給你洗。”

結果:孩子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心裏認爲父母就是爲自己服務的,正常,反正他們也不累。

正確做法:和孩子商量:“孩子,你把自己的襪子洗了,好嗎?媽媽今天很累啊,能不能把媽媽的襪子也洗了啊?謝謝孩子啊。”

結果:孩子受到尊重,洗襪子去了,心裏想:“我以後要多關心一下爸爸媽媽啊,我也是家裏的一員啊,他們越來越老了。”

七、孩子問了個問題,大人不會。

錯誤做法:不高興:“別瞎問了,把學習搞好就行了,每天不知道想

點啥。”

結果:孩子心裏想:“哎,沒勁,總說學習學習,煩死了,不問就不問。”從此,遇到難題一概略過,不求甚解。

正確做法:高興:“孩子,你能問這麼難的問題,證明你動腦筋了,不錯。可是我不會,咱們一起研究研究吧,好嗎?”

結果:孩子心裏很高興,以後遇到問題一定鍥而不捨,非研究明白不可。

八、孩子早上不起牀。

錯誤做法:發火:“你怎麼還不起?要遲到了!”順手打兩巴掌,手忙腳亂地給孩子找衣服穿衣服。

結果:下次依舊。

正確做法:平靜地說:“孩子,我就叫你一次,如果你不起,就會遲到,會挨批,這是你自己的事,你自己處理好。”孩子沒及時起牀,沒吃早飯,還遲到了。

結果:下次一叫就起牀。

九、一直看電視不睡覺不寫作業。

錯誤做法:怒氣沖天地把電視關掉,吼叫着叫孩子去寫作業或睡覺。

結果:孩子滿肚子不高興地去了,心裏恨你,說你是 暴君。

正確做法:平靜對孩子說:“孩子你該寫作業了,如果寫不完會挨批。你還想看多久?”孩子:“我再看10分鐘行嗎?”家長:“行,說話算數,到時間就關電視。”雙方各退一步。

結果:時間到了,孩子主動關電視,去睡覺或寫作業。

十、孩子正在寫作業。

錯誤做法:一邊看電視一邊監督孩子,嘴裏不停叨叨:“寫快點。”“別磨蹭。”“不準看電視,好好學習。”

結果:孩子不高興:“憑啥你就能看電視,我就不能看,真不公平。”

正確做法:大人也看書,不打擾孩子,家裏學習氣氛濃厚。

結果:孩子心態平和,心思都在學習上。

十一、大人做錯事了。

錯誤做法:強詞奪理或視而不見。

結果:孩子心裏想:“憑啥你犯錯誤就不承認呢?嗯,當大人好,有錯也不挨批。”

正確做法:承認自己的錯誤,向孩子道歉。

結果:孩子以後做錯事了,主動道歉,覺得理所應當。

十二、家長會老師告狀,家長挨老師批評了。

錯誤做法:一回家就把氣撒在孩子身上,對孩子又打又罵。

結果:孩子沒任何自信,要麼學會暴力,要麼膽小,一句話不敢說,學會撒謊,不敢和父母說真話,怕捱打。

正確做法:先把孩子的優點講講,然後分析不足的原因,鼓勵孩子,相信孩子下次一定會有進步。

十三、孩子的日常生活。

錯誤做法:家長把孩子的生活安排的妥妥當當,一切都是大人的意見,孩子遵守就行了。

結果:孩子成了木偶,不用動腦,被動執行。膽子越來越小,越來越沒自信,能力差,不會做家務。心離父母越來越遠,自閉。

正確做法: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還鼓勵孩子做家務。家裏有事和孩子商量解決,鼓勵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並認真聽取。

結果:培養了孩子家庭責任感,知道心疼父母,喜歡和父母交流,性格開朗,有自信!

這樣和孩子溝通最有效3

和孩子有效溝通的5大技巧

談起跟孩子溝通的問題,很多家長會覺得,這有什麼技巧?不就是和孩子說話嗎?我每天都在和孩子溝通啊,送他上學的時候、吃飯的時候、學習的時候....我總是告訴孩子很多。記得一位來諮詢的十六歲男孩媽媽說,:“我每天都想跟孩子聊聊,但是他根本不想和我說話,我只好每天在孩子上學前跟他叮囑幾句,可是他好像不太喜歡聽。”這位媽媽說,孩子剛上學的時候還願意跟她說說一些學習的事情,但是慢慢的孩子就單方面拒絕跟她交流了。

而我在跟這位媽媽溝通的時候,發現她的言語中傳遞的是慢慢的焦慮的情緒,和不恰當的言辭,言語中不時夾雜着:

“我說的這些都是爲他好啊!”

“我讓他好好學習把名次提高也是爲了以後升學能夠順利些......”

“他不好好吃飯,餓壞了怎麼辦?”

……

大家看到這些話語,是不是覺得很熟悉,我們平時跟孩子交流的時候,也多是想到什麼就直接傳遞給了孩子,而且並不覺得這有什麼不對。這位媽媽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所以孩子會很反感。記得有句現在網上的流行語“世界上有一種冷叫你 媽媽覺得你冷”就是這樣的一種感受。

這樣和孩子溝通最有效 第5張

常聽不少父母抱怨:現在的孩子真是很不聽話,好好地同他講道理,他卻不以爲然,道理比你還多,有時還把我們父母的話看成是沒有意義的嘮叨,總之一個字——煩!父母爲孩子煩,孩子嫌父母煩。這樣,父母和孩子能坐下來交流纔怪!

但問題出在哪裏?這是問題孩子的問題,還是父母的問題,還是溝通方法的問題?

也許孩子不是一點問題沒有,但更多的問題可能出在父母身上。父母內心的擔憂和語氣的急促,使談話變得不講究方法和效果而只有情緒的宣泄,如此,便容易使聽者產生排斥、逆反心理,溝通被迫受阻。尊重和信任是溝通的前提,交流只能在這一基礎上進行和完成。這一基礎意味着溝通雙方是平等的,代表着彼此是可以相互接納的,如此才能夠進行有效的溝通。

什麼是有效溝通?

有效溝通大多被應用在企業管理上,這也是作爲管理者必備的一項素質要求。對於我們家長來說,孩子的教育和生活的管理就是我們的溝通目標,而有效溝通就是必備的素質之一。溝通不善,會出現交流障礙,造成誤會和曲解,有效溝通是孩子和家長雙方語言和情感交流的橋樑,幫助你雙贏解決問題衝突,輕鬆實現目標方式。

在講家長和孩子如何有效溝通的方法之前,我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美國知名主持人林克萊特一天訪問一名小朋友,問他說:“你長大後想要當甚麼呀?”小朋友天真的回答:“嗯…我要當飛機的駕駛員!”林克萊特接着問:“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會怎麼辦?”小朋友想了想:“我會先告訴坐在飛機上的人綁好安全帶,然後我掛上我的降落傘跳出去。”當在現場的觀衆笑的東倒西歪時,林克萊特繼續着注視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聰明的傢伙。沒想到,接着孩子的兩行熱淚奪眶而出,於是林克萊特問他說:“爲甚麼要這麼做?”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個孩子真摯的想法: “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現場的剛纔還笑的東倒西歪的觀衆,此時都沉默了,因爲他們這個時候才真正的聽懂了孩子的話。

你聽到別人說話時……你真的聽懂他說的意思嗎?你懂嗎?

如果不懂,就請聽別人說完吧,這就是“聽的藝術”:

1、聽話不要聽一半;

2、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別人所說的話上頭。

大家看完這個故事後,就能夠了解,

有效溝通的第一技巧:善意的聆聽

你是否誠心交流,並且是否能夠善於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並進行有效表達,不僅包括理解孩子的處境、思想狀態、同時包括維護孩子的自尊,加強孩子的自信,再請孩子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

聆聽期間,雙方應相互正視,相互傾聽,神情專注。不要左顧右盼,不要有一些不必要的小動作,更不要漫不經心的對待,不要在孩子說話時喋喋不休的插嘴,尖酸刻薄的評價,這些都不是好的傾聽表現,

真正的溝通高手是一個熱衷於聆聽的人。善於傾聽,纔是父母對於孩子最基本的素質。如果你在聽孩子說話時,可以聽懂他話裏的意思,並且能夠心領神會,同時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思而予以迴應,表示你掌握了傾聽的要領,那麼跟孩子的溝通也會更加有效。

這樣和孩子溝通最有效 第6張

有效溝通第二大技巧:良好的情緒

作爲父母在溝通中要儘可能地避免使用太強烈的詞彙。不要在生氣時溝通,有的家長因爲暴怒的情緒無法控制自己,容易語無論次,說很多傷害到孩子心靈的`話。當父母陷於不良情緒中的時候,是無法對孩子進行教育的。這時候的“溝通”,往往是父母發泄了情緒,卻給孩子背上了精神的包袱。

如果你經常說:“你讓我很難過”;“你傷了我的心”;“你把我逼瘋了”。這容易讓孩子產生被指責的感覺,很容易使孩子反感,也許還會讓孩子反脣相譏:“是你自己要生氣的”,或“你難過可不干我的事”。如果你對自己的情緒反應沒有辦法負責,就不要在這個時候指責孩子,因爲你這個時候的狀態是不適合進行良好溝通的。

父母的語言,總是表達着父母的情緒、心態。幼小的孩子,雖然語言的理解能力不及成人,但對於情緒卻十分敏感。即使是襁褓中的嬰兒,聽不懂媽媽的話,但是媽媽說話時是充滿耐心的關愛,還是很不耐煩的厭倦,小嬰兒都能體會。

如果爸爸把在單位裏的不公待遇的情緒帶到語言中;如果媽媽把在家庭中的疲憊感或者對配偶的不滿帶到語言中;這都是你們自己的情緒問題,你的言語中的破壞性情緒孩子是無法理解的。孩子只是聽見父母對自己的批評,要麼是心裏不服激起強烈反抗,爆發親子矛盾;要麼是照單全收無限懊惱,減低對自己的評價。

與孩子說話,父母自己的情緒至關重要,很多父母因爲一心想要教育好孩子,當看見孩子一些不如人意的表現,着實的着急,恨鐵不成鋼就會出現焦慮情緒。焦慮的情緒會傳染,會增加孩子的情緒波動,更難以專注於自己的發展。

欲速則不達,人處於焦慮狀態中,不要說發揮潛能,往往連原有的能力都無法正常發揮。父母對孩子的焦慮,常常讓孩子對自己有更多的負面評價,影響孩子的自信心。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是好父母最要緊的功課。

有效溝通第三大技巧:準確的表達

成人面對幼兒完全按照自己的語言習慣這樣表達,就很難保證有效溝通。孩子根本沒有聽懂,自然沒有任何教育效果可言。因此,父母在說話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孩子的年齡和理解力。儘量把話說得明白準確,少繞彎子。

下面給大家分享一個小事例,你們就可以感受到語言的準確表達有多重要了。

小強的媽媽對他說:“你可真懶,你這是什麼學習態度呀?”。這樣說小強會摸不着頭腦,心裏還會犯嘀咕:我又犯什麼錯誤了?

但如果如果媽媽換種方式來表達:“小強,最近三天,你連續三次作業都寫到10點了,可以說下爲什麼嗎?”這樣你要表達的意思就具體清楚了,小強就知道是講什麼事,知道你需要跟他溝通的是寫作業慢的原因。

同樣,如果您想表揚一下孩子說:“小強,你的學習真棒!”。你用這樣的方式表揚小強,他定會不痛不癢的。

但是你如果這樣說:“小強,媽媽對你昨天寫作業的表現非常滿意,這樣做節省了1個小時的時間”。這樣小強的感覺就不一樣了,他能夠明確知道學習方法對自己的重要性,也知道尋找更好的學習途徑,自我成長。

父母平時對孩子說話,語言越準確越好。這樣不僅可以大大提升親子溝通的有效性,確保孩子聽懂父母的意思。而且,對於孩子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也是一種很好的培養。

有效溝通第四大技巧:巧妙的說話

說話的內容固然重要,但相同內容的話,用不同的方式說出來,會有完全不同的效果。即使成年人也會有這種感覺,更何況年幼的孩子,他根本沒有能力分析父母說話的良苦用心。父母如果對自己的語言方式作些講究,可能教育的效果就會大不一樣。如果你想看到一件事情的結果,你就要把你想要的結果表達給對方。

比如,你想讓孩子幫你洗碗。如果你說“你去把碗給我洗了”,這種命令性的言語總是讓人不舒服有抗拒感。同樣的意思換一成巧妙的表達:“如果有人幫我洗碗,我會很高興”,那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所以說,如果直接要求別人做某件事,通常會遭到拒絕。但如果你清楚地說出你希望的結果,對方就會知道怎麼做,還會樂意去做。這種方法不僅適用於親子溝通,也適合夫妻之間的良好表達。

我們還可以巧妙餓使用反向表達和反向思考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語言:

比如,你這麼問孩子:“作業還沒有做完嗎?”,他肯定會說“沒有,還差一點!!”這可不是您想要的結果。但若換句反向表達或反向思考的提問方式,說:“作業全做完了吧?”。那麼孩子也會給你一個明確的答覆,我已經完成了多少,離全部還差多少。

家長要做一個彈性溝通者,談話中就要避免使用“但是”、“不過”,這樣的詞語。我們經常跟孩子說了“我明白你的意思”之類的話後,很容易會再加上“但是”或“不過”這樣的字眼。如果使用這些字眼,你給孩子的印象,就是你認爲他的觀點在你的眼中是“錯的”,或者不關注他所說的問題。

舉個例子,如果你說:“媽媽覺得你說的很有道理,但是……”,這句話的意思讓人聽起來就變成“你說的沒有道理”。

如果把“但是”換成“也”,這麼說:“媽媽覺得你說的很有道理,我這裏也有一個很好的主意,不妨我們再討論討論?”。

大家是不是覺得這樣聽起來就舒服多了呢?不同的說話方式,能夠獲得不同的溝通效果。這就是說話的藝術和技巧,我們作爲父母首先要學會這種有效的語言表達方式,這樣才能讓孩子感受到跟父母交流的輕鬆和愉快,而不是出現了不滿或者牴觸的情緒。

有效溝通第五大技巧:真誠的讚美

人性的弱點是喜歡批評人,卻不喜歡被批評;喜歡被人讚美,卻不喜歡讚美人;因此,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如果把我們親切的眼神帶給對方,冷漠就會因此而消失。

這樣和孩子溝通最有效 第7張

我再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有甲乙兩個獵人,有一天他們都打了兩隻野兔回家。

甲的妻子看見甲後冷冷的說:“就打到兩隻嗎?”。甲聽了心理埋怨到:“你以爲很容易打到嗎?”。第二天甲照常去打獵,但這次他故意兩手空空回家,讓妻子覺得打獵是很不容易的事。

而乙的情形正好相反。乙的妻子看見乙帶回兩個兔子,驚訝的說:“哇,你竟然打了兩隻?”,乙聽了心中大喜,洋洋自得地說:“兩隻算什麼!”。第二天,乙也照常去打獵,這次乙卻帶回了四隻兔子。

這個故事給了我們一個啓示:父母一副冷漠的面孔和一張缺乏熱情的嘴是最令孩子失望的,他會挫傷孩子的積極性。而發自內心的真誠讚揚,卻能給孩子帶來快樂,會提高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在孩子做的好的時候,家長會習慣性的誇讚:“寶寶你真棒!”那麼孩子聽多了這樣不走心的誇獎,其實沒有任何的教育意義。

如果小明和小蘭兩個孩子在爭奪玩具,小明看到小蘭哭了,就把玩具讓給了她,這個時候你一句誇獎:“你真棒”,可是沒辦法撫慰孩子的內心的。不如說:寶貝,你能夠跟妹妹分享玩具,你很爲他人着想,真是個好哥哥(具體,讚美孩子的品質,讓孩子明白自己被誇獎的意義,這才更真誠)。

很多年幼的寶寶都喜歡吃飯的時候把筷子扔在地上,如果你總是馬上批評,說"這樣可不好,不要這樣做。”他就會很生氣,也並沒有改變行爲的意願。如果你試着說:“我家寶寶最懂事了,知道筷子是不可以扔在地上的。”那麼你多觀察下,是不是他會順着你的意思,就真的不再扔筷子了。

這就是所謂批評什麼得到什麼,而讚美什麼得到什麼。好的讚美開始於細節,有細節說明你用心,仔細,真正地關注孩子。所以,爸爸媽媽要在讚美孩子的時候多放一份用心和真誠在裏面。

以上五個技巧,就是我今天要教給大家的。希望在生活中家長們巧妙的去運用,跟孩子良好而有效的溝通,讓我們的孩子無論是在年幼的時候,還是在進入青春期後都能願意跟我們交流,把自己的心裏話對你說出來,成長爲一個心理健康,學習優秀的孩子!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