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爲什麼不提倡見義勇爲

本文已影響2.95W人 

國家爲什麼不提倡見義勇爲,見義勇爲是值得我們讚揚的事情,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看過很多見義勇爲的案例,對於見義勇爲大家也有一定的瞭解,以下國家爲什麼不提倡見義勇爲

國家爲什麼不提倡見義勇爲1

在我國暫無不提倡見義勇爲行爲的相關法律條文。

見義勇爲的法律特徵主要有:

1、見義勇爲的主體是非負有法定職責或者義務的自然人。負有法定職責或者義務的主體,在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義務時,不能成爲見義勇爲的主體。

2、見義勇爲所保護的客體,是國家、集體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安全。公民爲保護本人生命、財產安全而與違法犯罪做鬥爭的行爲,不能認定爲見義勇爲。

3、見義勇爲的主觀方面在於積極主動、不顧個人安危。

國家爲什麼不提倡見義勇爲

4、見義勇爲的客觀方面,表現爲在國家、集體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遭受正在進行的侵害的時候,義無反顧地與危害行爲或者自然災害進行鬥爭的行爲。

形成條件

一是以保護國家、集體的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財產安全爲目的;

二是具有不顧個人安危的情節;

三是實施了同違法犯罪行爲做鬥爭或者搶險、救災、救人的行爲。

這三個要件必須同時具備才構成見義勇爲行爲。

國家爲什麼不提倡見義勇爲2

什麼是見義勇爲行爲

見義勇爲指公民爲保護國家、集體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財產安全,不顧個人安危,同違法犯罪行爲做鬥爭或者搶險、救災、救人的行爲。見義勇爲是社會良好的道德風尚的體現,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之一,理應得到全社會的廣泛推崇和擁護,見義勇爲者的合法權益也理應得到法律的保護。但在現階段社會之中,見義勇爲者卻往往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流血又流淚”往往成爲了見義勇爲者的真實寫照。正是由於當前社會對於見義勇爲者的法律保護力度不足,導致了在國家、集體財產或公民個人權益受到侵害之時,很多公民並不願意實施見義勇爲的行爲。這種現象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將會給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造成嚴重的不利影響,也會給社會主義法治的公平正義原則帶來嚴重損害。僅從現階段我國民事法律制度角度分析,民法對公民見義勇爲行爲法律定性不明確以及法律救濟途徑缺失是兩個非常突出的問題。

一、見義勇爲行爲的法律界定

爲了有針對性地研究我國民法制度體系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之處,首先有必要對見義勇爲行爲進行法律界定。

國家爲什麼不提倡見義勇爲 第2張

按照見義勇爲行爲的性質分類,大致可以分爲如下兩個方面。一種是與各類違法犯罪行爲做鬥爭的行爲,另一種是各類搶險救災的行爲。對於見義勇爲行爲進行評價大都採取道德層面的方法,而很少引進民法的基本理念和價值觀念。正是基於這方面的原因,很多見義勇爲行爲甚至引發了民事糾紛,本應由法律調節和規範的行爲卻演化成爲社會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1、見義勇爲的法律定義。

嚴格來說,在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制度之中,並沒有對見義勇爲的明確定義,只能夠在一些地方性法規和規章中找到相關的內容。例如2005 年《重慶市鼓勵公民見義勇爲條例》規定:“見義勇爲指不符特定職責的公民,爲維護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置個人安危於不顧,挺身而出,與違法犯罪鬥爭的行爲”。2007 年《山西省見義勇爲人員保護和獎勵條例》中稱見義勇爲是指“非因法定職責,爲保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財產安全,挺身而出同違法犯罪行爲作鬥爭和搶險、救災、救人,事蹟突出的行爲”等等。應當說,這些定義的內容大致相同,都是對見義勇爲行爲的高度概括和列舉。雖然這種列舉的方式具有很強的直觀性,但是卻不能符合法律定義的要求。依據民事法理的規律,筆者認爲應當將見義勇爲定義爲:見義勇爲應該指沒有法定或者約定義務爲保護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制止正在發生的違法、犯罪行爲或者搶險救災、救人的合乎正義的行爲。

2、見義勇爲的法律構成要件。從法律的角度進行分析,構成見義勇爲行爲至少需要下列四項法律要件。

(1)見義勇爲行爲實施主體是自然人。所謂自然人是指與法人相對的社會公民個體的統稱。由於見義勇爲行爲是緊急情況下實施者根據主觀判斷後所採取的行爲和行動,因此無論是完全民事行爲能力者、限制民事行爲能力者、具有完全政治權利者抑或剝奪政治權利者,都無關緊要。因此,只有將見義勇爲的實施者定義爲自然人,才能夠符合其法律特性。

(2)見義勇爲者必須實施了危難救助行爲。所謂的危難救助行爲是指當國家、集體、社會、公民個人財產及公民個人生命安全遭到威脅之時,行爲人實施了旨在降低損失或威脅的行爲,進而產生了相應後果的一切行爲。這種行爲一般都是在危險的情況下出現,並且伴有較強的風險性。

(3)行爲人並不具備法律約定的義務。所謂法律約定的義務是指行爲人與救助對象之間存在法律規定的救助責任。如果行爲人的行爲客觀上產生了救助效果,但是存在與救助對象的法律約定,那麼這種行爲就不能夠算作見義勇爲。換句話說,只有行爲人的行爲超越了法律約定的職責或不具備法律約定的救助義務以外,才能夠成爲見義勇爲。

(4)行爲人主觀存在維護公共利益或降低公共危害的意願。原則上說,見義勇爲行爲要求行爲者必須在主觀上存在維護公共利益或降低公共危害的意願,並且由此產生的行爲,這種意願必須帶有正義感,才符合見義勇爲的標準。即使行爲者的行爲客觀上產生了上述結果,但是主觀上僅僅是出於維護自身利益,那麼也不能構成見義勇爲。

3、 見義勇爲的基本法律特徵。見義勇爲行爲的法律特徵大致可以分爲如下三個方面。

(1)見義勇爲行爲沒有法律義務或約定義務。對於約定人來說,義務具有強制性和功利性等特點。如果行爲人的行爲基於約定或法律的基礎上,這就是行爲人的分內職責。因此,判斷見義勇爲行爲應當以道德的標準加以衡量,主要考察行爲人的行爲是否出於自願、自覺和非功利性。

(2)見義勇爲是爲了保護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權利。這一特徵是見義勇爲的本質表現,是“義”之所在。因爲,見義勇爲的道德標準是公而忘私,捨己救人。倫理價值是尚義輕利。

(3)見義勇爲必須具有不顧個人安危的情節。在認定見義勇爲的過程中,必須要找到行爲人爲公共利益不顧個人人身和生命安全的行爲。當然,對於不顧個人安危的標準是可以有多種理解方式的,只要行爲人實施了旨在同違法犯罪行爲作鬥爭或搶險救災等行爲,無論行爲的效果和程度,都可以視爲見義勇爲。

4、見義勇爲的民法定性。當前學術界對於見義勇爲行爲的民法定性主要集中於四個方面。

(1)無因管理。一些學者提出,見義勇爲行爲與民法中的無因管理在構成要件等方面具有極強的相似性。但是見義勇爲超越了普通的無因管理行爲,是一種高級的無因管理行爲。法國、德國等國家民法都將見義勇爲定義爲無因管理行爲,這種說法也得到了國內司法界的普遍認可。

(2)契約說。還有一些專家認爲,見義勇爲實際上是行爲者與救助者之間形成的一種特殊的法律要約,其實質是一種合同關係。實際上,見義勇爲是一種事實行爲,而合同則是法律行爲,這種說法混淆了這兩個概念,並不具備說服力。

(3)正當防衛或緊急避險。還有一些學者提出,見義勇爲實際上是民法規定的正當防衛或緊急避險行爲,其理由是根據民法中關於正當防衛或緊急避險的有關規定。筆者認爲,見義勇爲與正當防衛、緊急避險行爲之間存在一定的交叉,其主要區別在於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行爲的主觀原因在於保護行爲人的個人利益,見義勇爲行爲的行爲人主觀原因是維護他人利益。雖然兩者可能產生同樣的後果,但是卻並不能夠完全混淆。

(4)防止侵害說。這種說法將見義勇爲歸納爲民法中規定的“防止侵害”行爲,實際上是對無因管理說的一種延伸。從本質上說,防止侵害也是無因管理行爲的一種,但是見義勇爲的行爲範圍要超過防止侵害,因此這種說法也不能完全概括見義勇爲的特點。

二、我國民法對於見義勇爲行爲施加保護現狀

當前,我國民法法律制度體系中並沒有完整的針對見義勇爲行爲進行保護的專門規定,而是散見於各個法律制度之中。對於見義勇爲行爲的保護主要是通過申請補償的方式來實現。例如《民法通則》中關於無因管理、防止侵害、正當防衛、緊急避險等規定以及最高法的部分司法解釋等等,都是當前我國民法中關於見義勇爲法律保護的依據。具體來說,可以劃分爲如下幾種。

1、向侵權人申請補償。見義勇爲的行爲人可以向侵權人申請補償,是《侵權責任法》以及民法通則所規定的內容。在司法實踐過程中,主要是指實施了見義勇爲的自然人可以向實施危害公共利益的行爲人申請賠償。

2、 向收益人請求補償。向受益人請求補償是指見義勇爲的行爲人在實施了見義勇爲行爲後,可以向被保護的受益者提出補償的申請。見義勇爲行爲人可以向受益人提出補償申請,主要是根據最高法院的相關司法解釋以及《侵權責任法》的相關規定。在司法實踐中,很多見義勇爲行爲案例存在侵權人缺失或難以確定的問題,爲了切實保護見義勇爲行爲人的合法權益,根據無因管理的有關原則,受益人要適當爲行爲人提供補償。

3、向國家申請補償。在見義勇爲行爲人申請補償的過程中,如果一旦出現侵害人、受益人不清楚、無法補償、無力補償或者不願補償等現象,那麼行爲人的個人利益將受到嚴重影響,這對於行爲人是非常不公平的。從公共行政的角度進行分析,見義勇爲的行爲人實質上是起到了協助政府的作用,對社會公共秩序起到了保護作用。國家作爲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保護着,有必要承擔賠償責任。國家賠償是見義勇爲行爲人的最終救濟途徑。

三、對完善我國現行法律保護見義勇爲行爲的建議

1、 當前我國法律制度中對見義勇爲行爲保護規定的主要缺陷。應當說,現階段我國法律制度對於見義勇爲行爲保護的相關規定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見義勇爲行爲保護沒有列入法律層面之上,只是散見於地方性法規之中,法律效力十分有限,也缺乏法律層面上的權威性和統一性。二是缺乏統一的法律規定容易給司法實踐造成不利影響。由於缺乏法律層面上的統一規定,司法實踐過程中見義勇爲案件的審理往往會造成不同的結果,同案不同判的現象時有發生,給社會主義法律的公平性造成嚴重影響。三是見義勇爲的賠償標準不統一,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力過大,對於維護法律的.公平正義原則及行爲人的合法權益是不利的。

2、對於提高見義勇爲法律保護力度的建議。筆者認爲,爲了有效提高我國民事法律對於見義勇爲行爲的保護力度,倡導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應當採取如下幾方面對策和措施:

國家爲什麼不提倡見義勇爲 第3張

(1)設立見義勇爲專門性法律制度。建議相關部門將設立專門的見義勇爲法律制度納入立法計劃之中,進行嚴密地立法論證和調研。制定專門的見義勇爲保護法律的意義在於能夠有效地提高法律保護水平,提高保護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在全社會形成統一的道德觀和價值觀,符合當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本質要求,也是社會進步的重要體現。

(2)進一步完善現階段法律規定。在當前的形勢下,除了要爲出臺專門的見義勇爲保護法作出必要的準備以外,還需要對現有的相關法律制度規定進行進一步完善。首先,應當在《民法通則》中增加見義勇爲的概念和表述,明確其法律地位和性質。其次,要明確提出見義勇爲行爲的補償標準,按照無因管理的原則確定賠償金額。筆者建議改變當前按照“受益人受益額”確定補償金額的做法,因爲在司法實踐中,受益人的受益額很難得到確定。應當採取“受益人損失額”作爲補償標準,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第三,要改變現有民法法條的表述形式,提高法律約束力和強制性。第四,要在相關的民事法律中增加國家賠償的相關內容,作爲見義勇爲行爲人的最後救濟途徑,確保侵害人或受益人因各種原因導致無法賠償的情況下,行爲人能夠獲得合理的補償。

(3)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在完善相關法律制度的基礎上,還應當充分整合利用社會資源,作爲法律規定的完善和補充。例如可以通過設立見義勇爲基金、開展見義勇爲先進人物評選等,提高社會認識,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通過社會資源實現見義勇爲代償。

國家爲什麼不提倡見義勇爲3

如何弘揚見義勇爲精神

見義勇爲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加強教育,弘揚正氣,營造濃厚的宣傳氛圍,對涌現出來的見義勇爲的先進人物和事蹟,在最短時間內予以報道,還必需落實保障見義勇爲人士的權益,健全優待服務機制,決不讓英雄流血又流淚。要做到見義勇爲人士發現一個,覈實一個,獎勵一個,教育一片。

國家爲什麼不提倡見義勇爲 第4張

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通過典型人物的事例來感染人、鼓舞人,用身邊的人說身邊的事,用身邊的事帶動身邊的人,才能提高全民素質,弘揚社會正能量

弘揚見義勇爲精神,需要全體社會成員的積極參與。見義勇爲的英雄們用實際行動證明,人民羣衆是維護社會穩定的主體,人民羣衆是時代的真正英雄。只有更多的市民積極參與到見義勇爲的行列之中,人人具有扶正祛邪、懲惡揚善的俠義心腸,敢於踐行 “見惡必除、見危必救”的英雄行爲,才能使見義勇爲的英雄不再孤單,才能凝聚成一種真情和浩然正氣。只有你、我、他的積極參與,只有你們、我們、他們的熱情支持,見義勇爲才能成爲社會的道德準則和人們的自覺行爲,才能用正義的力量盪滌邪惡,讓正氣之歌迴盪在吉木薩爾的每一寸土地。弘揚見義勇爲精神,要健全保護見義勇爲行爲的長效機制。

社會各界要繼續關心、支持、參與見義勇爲,爲見義勇爲英雄送上一份真情,獻出一份愛心。激勵更多的人蔘與見義勇爲行列,解決見義勇爲英雄受傷後的救治、撫卹、補助等後顧之憂,絕不讓“英雄流血又流淚”的現象發生。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