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基礎知識內容

本文已影響1.91W人 

心理健康基礎知識內容,人類的幸福只有在身體健康和精神安寧的基礎上,才能建立起來,那麼你們知道心理健康基礎知識內容都有哪些嗎,下面就跟着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心理健康基礎知識內容1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世界衛生組織將健康定義爲:“健康乃是一種身體的、心理的和社會適應的健全狀態,而不只是沒有疾病或虛弱表現”。所謂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會適應性良好的健全狀態,這四者之間相互適應、相互協調纔是真正的健康。其中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在與外在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當中,能通過調整自己的內部心理結構,保持良好的心理效能狀態,從而達到與環境的平衡與協調。

國內外許多學者從各自關注的不同角度對心理健康進行論述,我國研究者王書荃認爲,心理健康指人的一種較穩定持久的心理機能狀態。它是個體在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時,主要表現爲在人際交往中能否使自己的心態保持平衡,使情緒、需要、認知保持一種穩定狀態,並表現出一個真實自我的相對穩定的人格特徵。簡單的說,當個體能發自內心的體驗到幸福就是真正的心理健康。

二、壓力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矛盾的世界裏,周圍世界裏充滿着各種各樣互不相干、互相矛盾、甚至於針鋒相對的事物,心理作爲對現實的反映,會在我們的內心中形成這種左右爲難、無從選擇的心態,當一個人在體驗着這樣的心態時,我們就說他正在經受着壓力。心理學中說的壓力,是指人的內心衝突和與其相伴隨的強烈情緒體驗。

三、弗洛伊德的經典理論

弗洛伊德是奧地利著名的精神科醫生和精神分析學家,他提出了無意識理論和人格結構理論等重要思想。

(一)無意識理論。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中將人的精神意識分爲意識、前意識和無意識三層。意識即自覺,就是我們的覺知狀態,即對我們自身、對外界的環境事件以及自己與外界環境事件關係的覺知狀態。它屬於人的心理結構的表層,它感知着外界現實環境和刺激,用語言來反映和概括事物的理性內容;

前意識又稱下意識,是調節意識和無意識的中介機制。前意識是一種可以被回憶起來的、能被召喚到清醒意識中的潛意識,因此,它既聯繫着意識,又聯繫着潛意識,使潛意識向意識轉化成爲可能。無意識則是在意識和前意識之下受到壓抑的沒有被意識到的心理活動,代表着人類更深層、更隱祕、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指那些在通常情況下根本不會進入到意識層面的東西,比如內心深處被壓抑的慾望或不被社會所容忍的觀念和想法,包括恐懼等。

(二)人格理論。弗洛伊德認爲,人格包括有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部分,本我是一個人最原始的能量和動力,它盲目的追求快樂,躲避痛苦,遵循的是快樂原則;超我即能進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理想化了的自我,它是兒童在生長過程中社會給他的賞罰活動中形成的,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平常我們所說的良心,代表者社會道德對個人的懲罰和規範作用

二、是理想自我,確定道德行爲的標準,超我的主要職責就是以道德良心去限制和壓抑本我的本能衝動,遵循的是道德原則;

自我是個人在與環境接觸中由“本我”衍生而來的',它遵循的是現實原則。一方面充當着本我和外部世界的聯絡者和仲裁者,另一方面又要在超我的指導下監管本我的活動,由此自我既要幫助“本我”得到衝動的滿足,又要順從超我的要求,按照社會所允許的方式行使,在兩者之間進行協調工作。

總之,本我、自我、超我構成了人格的基礎。他們之間經常會產生矛盾衝突,這時候,個體就會產生種種的焦慮、煩惱,爲將這些煩惱和焦慮化解,自我就會採取一些方法來調整個人的認知方法,以獲取內心的平靜。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禦機制。這些防禦機制包括有壓抑、投射、合理化、補償、昇華等各種形式。

心理健康基礎知識內容

四、心理防禦機制

(一)壓抑:壓抑是各種防禦機制中最基本的一種,指個體將一些不被自我所接納的衝動、念頭等,在不知不覺中被抑制到無意識中,或者把痛苦的記憶主動忘掉排除在記憶之外,從而免受動機衝突,緊張及焦慮的影響。比如像夢中的言行和酒後吐真言,都是被壓抑到無意識中的願望,趁着意識的辨別能力較弱時出來活動的現象。壓抑作爲一種防禦機制,其積極作用在於可以有效地控制某些不適當的衝動,減輕不愉快經驗的打擊,暫時避開痛苦的體驗;但是如果過於頻繁地採取壓抑,當超出意志控制能力和個人的心理忍受力之後,就可能出現心理失調或心理失常,嚴重的還可能出現心理疾病抑或鬱悶而死。

(二)投射:1894年,弗洛伊德提出此概念,用以分析和了解“說者的內心世界”。所謂“投射”就是把自己的某些不能被社會所接受的想法和觀念、自己所不喜歡的缺點,推到別人身上,以便減輕內心的負擔。其實質就是個體將自身所具有的某些心理行爲特徵推測在他人身上也同樣存在。在人際交往中當我們看到某個人身上的優點,進而表現出喜歡與其接近的行爲,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無形的將自己身上的優點投射到他身上,我們之所以喜歡他的優點,是因爲我自己也具有這樣的優點,喜歡他更多的是因爲喜歡自己;而討厭也是如此。所以從根本上說,我們是否能做到最大程度的接納自己,除了優點和長處,更多的要接納自己的缺點,這決定着我們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合理化:當個體的動機未能實現或行爲不能符合社會規範時,我們就會盡量蒐集一些自己內心所需要的理由,來給自己的行爲一個合理的解釋,以掩飾自己的過失,減免焦慮的痛苦和維護自尊免受傷害。

一般,“合理化”可以表現爲兩種方式:

(1)酸葡萄心理 當自己所追求的東西因自己的能力不夠而無法獲得時,就會對原有目標加以貶低和打擊,稱爲酸葡萄心理。“酸葡萄心理”是因爲自己真正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而產生挫折感時,爲了解除內心不安,編造一些合理的理由來進行自我安慰,以消除緊張,使自己從不滿、不安的消極心態中解脫出來,保護自己免受傷害。

(2)甜檸檬心理 此方法企圖說服自己和別人,自己所做的決定或所擁有的已經是最佳的。伊索寓言中的那隻狐狸,後來走到檸檬樹旁,因肚子餓了,就摘檸檬充飢,而且邊吃邊說檸檬是甜的,其實檸檬味道是酸澀的。引申到我們面對生活中所發生的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有時候我們可以更努力的去強調事情美好的一面,以減少內心的失望和痛苦。

(四)補償:“補償”一詞,首先出現於阿德勒的心理學中,阿德勒認爲每個人天生都有一些自卑感,爲了克服自卑感帶來的負面消極情緒,個體會產生“追求卓越”的需要,爲了滿足個人追求卓越的需求,個體會借“補償”方式來力求克服個人的缺陷。當個體因本身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致使目的不能達成時,就會改用其他方式來彌補其缺陷,進而緩解痛苦減輕焦慮,建立其自尊心,稱之爲補償。就其作用而言,補償可分爲消極性的補償和積極性的補償。

所謂消極性的補償是指個體所使用來彌補缺陷的方法對個體本身沒有帶來幫助,有時甚或帶來更大的傷害。例如,一個得不到正向注意和關懷的孩子就會發展自己負面的行爲以獲取他人的注意。所謂積極性的補償就是指以合宜的方法來彌補其缺陷。運用得當,會促使我們發生一些好的轉變,更加有利於我們的成熟。

(五)昇華:昇華一詞是弗洛伊德最早使用的,他認爲將一些本能的行動如飢餓、攻擊等內驅力轉移到一些自己或社會所接納的範圍時,就是昇華。歌德年輕時因爲失戀而創作出《少年維特之煩惱》,他是悲痛中的堅強者,能夠將自己的憂情昇華。昇華是一種很有建設性的心理作用,也是維護心理健康的必需品。昇華作用能使原來的動機衝突得到宣泄,消除焦慮情緒,保持心理上的安定與平衡,還能滿足個人創造與成就的需要。

當自我面對本我和超我之間的矛盾衝突時,會自動的採取自我防禦機制來進行調節,壓抑、投射、合理化等防禦機制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緩解當時所面臨的痛苦,可以達到保持人的內心平衡,但如果經常使用這些機制的話,對於個體的成熟和成長是不利的,所以可以稱爲非建設性防禦機制,而對於個體成熟更有幫助的積極性補償和昇華等防禦機制稱爲建設性防禦機制,因爲這兩種防禦機制不但可以緩解痛苦、減輕焦慮,還可以促進個體的內心成熟,從而保持心理平衡。

心理健康是一種狀態,它是時刻發展變化的,在個體整個成熟過程中,不同的狀態下會體現出不同的心態,所以我們要積極的利用心理防禦機制,一方面緩解痛苦,減輕焦慮,另一方面也要爲了自身的成熟去努力改變,最大程度的去寬容和接納自己,從而保持內心的平衡,真正的體驗到“幸福”的感覺。

心理健康基礎知識內容2

1、心理健康的定義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心理健康的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爲恰當、適應良好的狀態。

2、心理健康的標準

(1)有適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對自我的成就有價值感。

(2)適度地自我批評,不過分誇耀自己也不過分苛責自己。

(3)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適度的主動性,不爲環境所左右。

(4)理智,現實,客觀,與現實有良好的接觸,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擊,無過度的幻想。

(5)適度地接受個人的需要,並具有滿足此種需要的能力。

(6)有自知之明,瞭解自己的動機和目的,能對自己的能力作客觀的估計。

(7)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個人的價值觀能適應社會的標準,對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8)有切合實際的生活目標。

心理健康基礎知識內容 第2張

(9)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能適應環境的需要改變自己。

(10)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有愛人的能力和被愛的能力。在不違背社會標準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個性,既不過分阿諛,也不過分尋求社會讚許,有個人獨立的意見,有判斷是非的標準。

3、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

(1)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關聯,相互影響。

(2)用科學的方法緩解壓力,不逃避,不消極。

(3)適量運動有益於情緒健康,可預防緩解焦慮抑鬱。

(4)兒童心理髮展有規律,要多瞭解,多尊重科學引導。

(5)預防老年癡呆藥多運動,多用腦,多接觸社會。

(6)睡不好,別忽視,可能是心身健康問題。

(7)焦慮,抑鬱可有效防治需及早評估,積極治療。

(8)服用精神藥物需遵醫囑,不濫用,不自行減停。

(9)出現心理問題,積極求助是負責任,有智慧的表現。

(10)要理解和關心心理疾病患者,不歧視,不排斥。

心理健康基礎知識內容3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指青少年在德、智、體各方面得到良好發展,能在學習和社會活動過程中與人建立良好關係,能諒解他人,辨別是非,在遇到困擾時能克服困難。

目前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尚無統一公認的標準。綜合多數心理學家和醫學家的觀點看,青少年心理健康起碼應具有如下標準:

1、身體健康,智力正常。身體健康、智力正常是衡量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標準之一,是正常生活工作的基本條件。

2、人格完整,意識良好。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胸懷坦白,言行 一致,表裏如一,熱愛生活,興趣廣泛,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識,並自尊自愛,尊重他人,善於調節自己的言行舉止,使其性格、情感都能符合其年齡特點。

3、樂於交流,善於結友。具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善於結交知心朋友,與朋友能溝通心靈,友好相處,對矛盾和分歧,能正確對待,妥善處理,並有樂於助人的願望和行爲。

4、情緒穩定,樂觀開朗。情緒是心理健康的溫度計;樂觀能使人心情開朗。保持相對的樂觀、穩定的情緒,就能在順境中積極向上、謙虛謹慎,在逆境中意志頑強並能戰勝困難。

心理健康基礎知識內容 第3張

5、有所追求,積極進取。能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敢於面對現實,勇於承 擔責任。

對青少年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們通常從政治上、思想上、品德上分析得多,而從心理上分析得少,以簡單、呆板、僵化、千篇一律的思想政治工作取代一切,盲目追求升學率,使得青少年的心理素質包括競爭力、情緒、情感、性格、自我意識、人格傾向、社會交往與適應能力等等方面,往往處於一種自發形成和盲目發展的危險狀態。

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父母要保持良好心態,提高自身修養,樹立家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觀,培養孩子多方面的興趣愛好,從根本上避免外在的、強制的、過度的教育,並給孩子以情感上的支持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