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不良行爲有哪些

本文已影響2.85W人 

孩子的不良行爲有哪些?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一些不好的習慣,對於孩子一些不好的行爲習慣家長是要好好重視的,因爲會影響到孩子以後的發展,下面小編分享孩子的不良行爲有哪些,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孩子的不良行爲有哪些1

罵人

寶寶的語言能力有了很大發展,在家長的耐心教導下,寶寶已經掌握了一些禮貌用語,如“謝謝、您好、再見”等。不過,寶寶也會說一兩句罵人的話了。

原因:

寶寶的罵人是無意模仿的結果,他並不知道其中的確切意思。

孩子的不良行爲有哪些

對策:

1、家長首先要檢點自己的言談,淨化家庭語言環境,不在家庭中給寶寶模仿的機會。

2、忽視爲上。當寶寶第一次說出那幾個字時,父母一方面覺得可笑,另一方面又覺得可氣,第一反應是“你怎麼學會罵人了?”“不要再說了!”,寶寶看到自己的一句話會引起父母這麼大的反應,覺得這是一句“神奇”的話,就不停地重複,重複又引起家長的制止,這無意中會強化寶寶的罵人。相反,如果家長對此不以爲然,寶寶得不到強化,幾天之後就淡忘了。

說謊

說謊,常常被大人認爲是不可原諒的錯誤,是品德問題,可在近3歲的孩子中,這是一個特殊的普遍現象,寶寶經常說着不着邊際的話、沒影兒的事情。

原因:

不要以爲寶寶一說假話就是說謊,這個時期的說謊是與寶寶的心理水平和情感分不開的,其主要原因是分不清事實和想象。2歲以後,寶寶的思維發展進入了象徵思維階段,想象非常豐富,常常把自己的願望或想法當作現實,在成人看來,寶寶“說謊了”。這種想象性的說謊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瞭寶寶的創造力。

說謊的另外一個動機是要逃避懲罰,不過,對於3歲前的寶寶,這種動機的可能性很小。

對策:

1、有技巧地處理,適當滿足寶寶的需要

如果寶寶說:“我們家有一隻小狗” (實際上沒有),家長需要明白寶寶只是把他的希望說成了實際情況,另一方面也表明他希望有一隻小狗。這時,切記不要與寶寶較真兒:“瞎說,我們家沒有小狗。”可以讓寶寶描述小狗的樣子,學學小狗的叫聲,和寶寶玩玩與小狗有關的遊戲,讓寶寶有一種愉快的情緒。家長也可以在這些談論之後,告訴寶寶:“我們家沒有小狗,某某家有小狗。”可以帶着寶寶去看小狗,根據情況適當滿足寶寶的要求,逐漸地讓寶寶分清假想和現實。

2、藉機發揮寶寶的想象力

可以利用寶寶不着邊際的話培養寶寶的想象力。如,當寶寶說:“我會開汽車”時,家長可以適時引導寶寶想象如何開汽車,利用角色遊戲扮演司機、售票員等角色,通過想象再現現實生活。

3、以身作則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寶寶模仿的對象,因此,父母應該以身作則,誠實守信,對寶寶要說話算數,不能空許諾言。此外,注意不要忽略一些不經意的小節,比如,大人可能爲了推掉一些安排和應酬編出虛假的理由,這些也許無傷大雅,但寶寶耳濡目染,自然會照貓畫虎,而他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往往是隻接受表面最淺顯的東西,學會說謊。

口吃

口吃是語言的節律障礙,說話中不正確的停頓和重複的表現。寶寶的口吃現象,部分是由於生理原因造成的,更多則是由於心理原因所致。口吃發生的年齡,一般在2-3歲。

原因:

1、說話時過於急噪、激動和緊張。2-3歲寶寶的語言機制還不完善,當寶寶急於表達自己的思想時,容易出現語言流節奏的障礙。也就是說在發音系統還沒有完成說話的準備時,他已發出了發音的衝動,造成先發出的語音和後來應該發出的語音的脫節,也就是發音連續動作的不恰當的停頓和割裂。導致這種現象的情況可能有兩種:一是寶寶頭腦中已經儲存了許多語言信息,說話時回憶語言模式的速度相對較快,而說出語言的速度相對較慢,二者的時間差造成了語言流的脫節;二是寶寶開始說話後,找不到應有的語詞去繼續表達。兩種情況都使寶寶出現過於激動和緊張,這種激動和緊張狀態使發音系統受到抑制,發音器官發生很輕微的抽搐或痙攣,於是出現了發音的停滯和重複。多次的發音停滯和重複,將使寶寶形成條件反射,以後,每次遇到類似的說話背景或類似的詞語時,即發生同樣的抑制現象,造成口吃。

2、模仿。寶寶的好奇心和好模仿的心理特點,使他們覺得口吃“好玩”,加以模仿,不自覺地形成習慣。

對策:

解除緊張是矯正口吃的重要方法。提醒寶寶慢慢地表達,對寶寶的語言表示讚許、肯定,都會讓寶寶解除緊張。不要打斷寶寶說話,寶寶口吃時不要取笑他,給寶寶充足的時間讓他表達。不要強行糾正或覺得好玩去模仿,而應該誘導寶寶慢慢地講,父母除了靜靜地聽外,還可以讓寶寶多聽故事或詩朗誦等文學語言。如果對寶寶的口吃現象加以斥責或過急要求改正,將會加劇其緊張情緒,使口吃現象惡性循環,甚至導致寶寶避免說話,或避免說出某些詞,難以糾正。

搶東西

2到3歲的寶寶在一起遊戲時,常常不客氣地互相搶東西,搶到的一方洋洋得意,失敗的一方放聲大哭,家長覺得面子上過不去了。

原因:

寶寶不瞭解交往的規則,不知道怎麼去交往,更沒有所有權的概念,他們只要覺得好玩就搶過來,抓到手裏就是自己的。

對策:

1、父母對這個年齡寶寶的“搶東西”不必過多幹預,有時,寶寶會自己發現解決問題的辦法。如果寶寶爲搶東西而打人、抓人,要不動聲色地把他引開,轉移他的注意力,等他平靜下來,再講清道理。如果當面責備、訓斥寶寶,反而會使寶寶變得更自私、更霸道。

2、當別的孩子要寶寶正在玩的玩具而寶寶不給時,家長不能強迫寶寶把玩具給別人,因爲那會使寶寶感覺失望、委屈,只能更增加他的自私心理。

3、隨年齡的增長,逐漸讓寶寶瞭解所有權的概念,教寶寶學會與交往的技巧和規則,如交換、輪流等,學會和其他孩子交朋友。

攻擊行爲

有的寶寶喜歡打人,生氣時打人,不能滿足自己要求時也打人,不僅打小朋友還打父母,口頭禪就是“我打你”。

原因:

有些攻擊性強的兒童可能存在某些微小的基因缺陷,大多數兒童的攻擊性行爲是由模仿而來,如果家長傾向於體罰孩子,孩子由此也學會打人;如果兒童經常看暴力片、玩暴力的電子遊戲,都會逐漸形成攻擊性行爲。

對策:

1、提供和諧的生活環境。

家庭成員間發生分歧時,最好不要當着寶寶的面互相攻擊、吵架、打鬧,這些都會無形中對寶寶產生負面影響。不要讓寶寶看有暴力鏡頭的電視,給寶寶提供充足的玩耍和遊戲時間。

2、不要體罰寶寶。

體罰會給寶寶帶來不良的影響,使寶寶感到委屈、無助,甚至產生牴觸情緒。這種情緒很容易使寶寶產生攻擊性行爲,學會用“打人”解決問題。所以,需要懲罰寶寶時,不要體罰。

3、適度懲罰。

當寶寶出現攻擊性行爲時,首先堅決制止,嚴肅地告訴寶寶不能打人,然後冷處理,不要理睬他,等寶寶情緒平靜下來再和他講道理,並適度懲罰,如一段時間內不能看電視或不能外出等。如果寶寶在一段時間內沒有出現攻擊性行爲,一定要給予表揚和鼓勵,這樣能更有效地鞏固寶寶的良好行爲。

4、教寶寶學會宣泄自己的感情。

當寶寶遭受挫折、感到憤怒,又不能用語言來表達、宣泄時,往往容易產生攻擊性行爲。這時,可以映射寶寶的感受,如說:“我知道你很生氣,你很難過。但是,生氣也不能打人。”教寶寶學會宣泄自己的感情,如捶打一件無關緊要的東西,或者向媽媽訴說等,儘可能減少寶寶的攻擊性行爲。

孩子的不良行爲有哪些2

父母必須矯正寶寶不良行爲

一、 首先必須明確孩子應該具有哪些良好的行爲習慣,這些習慣會對孩子生活與學習的哪些方面有重要影響

有益於孩子身體健康的:良好的衛生習慣,包括個人衛生(衣物、身體)和公共衛生(不隨地吐痰、扔垃圾);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不挑食、按時吃飯睡覺等。

有益於孩子自立自信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當然是做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不要小看孩子能獨立完成一點小事,家長如輔以贊同和鼓勵,孩子的自信心就會逐漸增強。自信的孩子會爲自己的能力而驕傲,在今後生活與學習中也定當自立自強。而家長包辦代替一切的孩子反而會缺乏自信也很少能夠自立,這樣的孩子會面臨怎樣的後果是不言而喻的。

有益於孩子良好人際關係的:別人的東西不能拿,懂得關心、愛護、幫助他人,這些也是基本的道德原則。比如不打人、不說髒話,與人分享食物和玩具,同情並幫助他人等。在當今社會如果擁有了良好的人際關係就意味着擁有了成功的鑰匙。

有益於孩子事業成就的:集中注意力,持之以恆有毅力。這是影響孩子將來學業成就最重要的一個行爲習慣。常聽說家長給孩子報了許多輔導班,整日疲於奔命卻又總是不了了之。最好的辦法是讓孩子自己依興趣選擇一到兩件喜愛的技能堅持學習,只要是孩子感興趣的技能經過日積月累終會有所成就,也並不需要“以文補武”或“以武補文”,因爲無論學習什麼技能都有益於注意力的'集中,而這一習慣會自然向其他技能學習領域轉移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二、 培養孩子良好行爲習慣的八字原則

1、以身作則

家長隨地吐痰、扔垃圾就不能指望孩子會講公共衛生,或者說教師如果打罵孩子就不可能要求孩子別打罵小朋友,孩子身邊的成人自私就不會有寬厚仁愛的孩子……這就是榜樣的力量。作爲家長和教師,必須明白孩子的行爲習慣都是後天學習形成的,成人以身作則示範表現好的行爲,孩子學會不良行爲的機率會大大下降,或者即使出現不良行爲矯正起來也較爲容易。

2、讚揚爲主

有的家長說:“我的孩子調皮好動,做什麼都不專心,讓他學書法養養性子”,有的說:“我的孩子膽小怕羞,讓他學武術鍛鍊膽量”。文藝武藝是各有長處,最重要的是要了解每個孩子都有與生俱來的一種氣質特徵,或外向好動或內向羞澀,氣質同時是沒有好壞之分的,並且一個人的優點往往也是一個人的缺點。因此家長與教師不應逆水行舟,正確辦法是發現孩子所擅長的、所感興趣的,在此基礎上多表揚多鼓勵孩子的些許進步,逐漸引導孩子發揮長項糾正短項。試想哪個孩子不喜歡被誇,他有了自信纔有膽量嘗試他原先不擅長的。

比如對好動的孩子可以這樣說:“寶寶表演得真好,媽媽再講個新故事你來表演”,他會不會安靜坐下聽故事呢?對好靜的孩子可以這樣說:“寶寶畫畫都這麼棒,跳個舞肯定也很棒”,在鼓勵下他如果開始跳舞,家長更應立即稱讚。和開始舉例的那些隱含貶義的用語比一比有什麼不同效果?試試就知道了。

還有一點必須強調,孩子的每一點小小進步都需要及時地、大張旗鼓地稱讚,使他認識到這樣做的重要性和可以得到成人的注意,這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的不良行爲有哪些 第2張

三、 矯正孩子的不良行爲習慣

目前中國的獨生子女已是第二代,由於家中只有一個寶寶,養育者又不一定具備正確的教育理念,難免對孩子有所溺愛和嬌縱,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孩子表現出許多不良的行爲習慣。在家庭這個小環境中,家長對孩子的行爲已習慣成自然,但孩子一旦進入幼兒園這個社會環境後,孩子所暴露出來的不良行爲習慣就會引起小朋友間、家長與教師間或家長之間的矛盾。對此大家都抱怨重重又苦無良策。我們只有意識到孩子所表現的不良行爲習慣會對孩子今後的身體、學業、人際關係有多麼重要的負面影響,才能明白矯正孩子不良行爲的重要性,才能痛下決心採取行動。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不良行爲是正常現象,簡單粗暴的打罵不僅不解決問題反而可能使情況惡化。正確的矯正手段有以下幾個方面:

1、認真對待第一次

很多家長往往意識不到孩子某種不良行爲的第一次出現而沒有認真對待。我的孩子在一歲半左右,上街第一次哭着要買糖,第一次打小朋友或拿別人東西,我都非常嚴肅地先告訴他這樣不對,同時給予小小懲戒,比如讓他獨自站在一邊或大家不理睬他一段時間。然後抱着他再次認真地告訴他這樣做爲什麼不好,應該怎樣做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孩子的不良行爲第一次就被及時責罰,即使以後二次出現,稍作勸阻孩子就聽從了,出現三次、四次的可能性更少,甚至不會再出現。但遺憾的是很多家長總抱以“孩子還小不懂事,現在講沒用”的態度,錯過了第一次最佳教育機會,導致以後的矯正確實困難重重。下面再介紹幾個經心理學研究證實有效的方法,可以用於孩子不良行爲的矯正。

2、及時懲罰

不良行爲一旦出現必須立即施以懲罰,千萬不要採用有些家長的口頭威脅“等你爸(或其他人)回來收拾你”。學前兒童的思維能力只能瞭解眼前的直接後果,不能想象更不能顧及將來的可能結果。相信家長一定經常發現此年齡段的孩子哭的同時轉眼就笑,更不用說一個漫長白天之後他怎能記得爸爸(或其他人)回家批評他的原因,而且家長自己往往也已經忘記了應該責罰孩子。及時懲罰孩子的作用在於讓孩子明白自己是因爲什麼錯誤行爲被責罰的,他也才明白應該改正什麼錯誤?

3、冷處理

心理學上又稱“愛的剝奪”。比如孩子有罵人現象,一旦他髒話出口就應採取罰站並不許周圍人理睬他的方式,可以讓孩子單獨處於房間的角落,使他更深刻地體驗到不被人理睬的孤獨難受滋味,當然之前先告訴他爲什麼罰他。需要強調的是很多人不瞭解合適的冷處理的時間期限,並不是越長越好。應該是年齡幾歲就罰幾分鐘,比如孩子三歲就應只罰站三分鐘並在此期間周圍人不理睬他的任何舉動。這樣既讓他認識到爲什麼被罰與體驗孤獨的滋味,又沒有超過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的家長會問:“孩子哭着往我懷裏撲不認罰怎麼辦?”,很好辦,家長在告訴他爲什麼之後,只要閉起眼睛不理他,到應該的時間,效果是一樣的。粗暴的打罵反而可能使孩子也具有暴力傾向,進入一種惡性循環。

4、教給孩子合適的行爲標準

大多數家長認爲責罰過孩子就完事了,其實並非如此。孩子的行爲都是有自己的目的,是爲了滿足自己的某種慾望。矯正的極有效的方法是,責罰之後教給孩子合適的滿足自己慾望的方法。比如孩子拿其他小朋友或幼兒園的玩具回家,不用說那些不予處理的家長會給孩子帶來多麼不好的影響,很多家長也是簡單批評一句“不能拿別人東西”。這種情況下責罰反而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告訴孩子:“明天把它還回去。你想玩別人的玩具要先經過別人同意,玩一會以後要還給人家。”孩子只有知道了正確的行爲,纔不會再出現錯誤的行爲。

5、抓住重點,持之以恆

這是非常重要並不能忽視的。聽過家長如此抱怨嗎?“才批評過你,又忘了,沒長記性啊!”這樣說倒的確是歪打正着。事過就忘,哭過就笑正是學前兒童的特點。況且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良行爲的形成非一日之果,自然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間得到矯正。因此在一段時間內應先針對最不能忍受的不良行爲進行矯正,反覆責罰以使這種行爲徹底消失。不應該一會爲孩子罵人、一會爲孩子不寫作業而不停地批評他,孩子會無所適從的。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