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兒童核心素養

本文已影響1.34W人 

學前兒童核心素養,孩子的教育和陪伴很重要,對他們的教育決定了他們未來的發展方向以及能夠成功的機率,正確的教育方式是很重要的,下面和大家分享學前兒童核心素養。

學前兒童核心素養1

1、養成——培養良好的習慣是幼兒園實施素質教育的首要問題。

有這樣一個例子: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在巴黎聚會,有記者問:“你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你認爲最重要的東西?”白髮蒼蒼的學者回答:“在幼兒園。”“在幼兒園學到了什麼?”學者回答“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朋友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之前要洗手,做錯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飯後要休息,要注意觀察周圍的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可見,幼兒階段是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階段,對一個人一生的發展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陳鶴琴先生的長子談到這樣一件小事,很小的時候,父親讓他清早坐便盆,他站起來到處跑,父親就又把他拉回來讓他坐下,經過一段時間,清晨大便形成了習慣,使他一輩子受益。在幼兒園裏也是這樣,我們培養孩子飯前洗手,玩完玩具後要自己收拾,幫助有困難的小朋友,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等等,既能保證孩子們迅速適應愉快的集體生活,又有利於他們以後的發展,而若不及時培養,形成了不良習慣,糾正起來就很困難了,孩子和成人都受累。

學前兒童核心素養

2、啓智——智力的啓蒙是幼兒園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

目前在這個問題上有很大誤區,不少人理解的所謂智力開發着眼於灌輸、識記一些知識。如許多家長對幼兒讀、寫、算方面發展有特殊的期望,有些家長對幼兒在藝術技能方面的發展有更高的要求,這種壓力使得某些幼兒園忽視了幼兒注意力、觀察力、思考力、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全面開發及非智力因素的培養。素質教育的本質應在於,使受教育者多元化的潛在智能得以充分開掘和昇華,高度重視幼兒的個別差異,“認真對待每個孩子的特質、興趣和目標,儘量大的可能幫助他們體會到自己的潛力。”(加德納)要高度重視來自幼兒實際的生活信息,重視幼兒智力,幫助他們有效地從事生活活動。

3、健心——培養幼兒健康、完善的人格是素質教育提出的核心要求。

包含兩層含義:一是身體健康;二是心理健康。幼兒的身體健康以發育健全、具備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爲主要特徵:幼兒的心理健康以情緒愉快、適應集體生活爲主要特徵。健康教育是第一觀念的教育。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既是幼兒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幼兒健康教育的終極目標。身體健康是幼兒身心健全的基礎,心理健康是幼兒身心健全的關鍵。一個健康的幼兒,既是一個身體健全的幼兒,也是一個“愉快”、“主動”、“大膽”、“充滿自信”、“樂於交往”、“不怕困難”的幼兒。幼兒健康教育與幼兒素質教育關係密切,幼兒素質教育爲幼兒健康教育提供理論依據,從小培養幼兒健康、完善的人格對人的一生髮展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

學前兒童核心素養2

幼兒教育階段的核心素養

自主學習能力

在幼兒的教育過程中,對其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生活與學習的關鍵引導。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不僅是通過幼兒在學習中的自主性調動促進其對知識的更好掌握,同時也是藉助對幼兒自主性的培養與發揮,使其在多變的社會環境發展下能夠更好地實現對認知事物與問題的自主解決,是對幼兒在成長中社會個性的培養目標。

溝通協調能力

溝通是可以通過與他人之間的談話對自我想法進行表達,同時對他人所說的言論進行理解。對幼兒自小的溝通能力培養是通過合適的行爲或方式對幼兒進行引導,以此促進雙方的理解。在幼兒的核心素養培育中,是以人或事物之間的雙向交互所形成。

幼兒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

核心素養的培育是對教育實施價值的體現,促進對教育功能的更好實現。對幼兒核心素養的培育,屬於對幼兒成長中的一種後天教育。

實施情境化的教育模式

核心素養的培育,在幼兒的教育階段實施是以幼兒作爲一個個體,在以生活情境爲基本基礎所產生的需求,是教育理論在實踐中的綜合應用產物,應重視與幼兒的平日學習和生活活動相結合進行實踐,突出強調個體的教育並非是對所有環境刺激下的被動接受,應該在所處環境下進行有效的互動,對其產生積極的反應。 爲此,在幼兒階段對核心素養的培育應該與生活相結合,在生活情境中實施綜合性的“情境性學習”方式。幼兒園情景式區域活動是一種以一個主題內容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區域活動,它是根據幼兒身心特點和興趣需求,利用故事情節、角色、情境等創設的活動形式。在情景式區域活動中,教師應充分考慮幼兒年齡、季節季候、地域環境、主題內容等綜合因素,採取行之有效的創設策略。教師應提出問題引導幼兒在過程中的自我深入,爲幼兒在覈心素養的培育下奠定良好的基礎,通過和幼兒之間的交流,促進幼兒對問題的解決方式的`尋找。

課程是實施核心素養的途徑

核心素養的內容涵蓋着一個人成長髮展的各個方面,在概念體系上顯得非常高大上,但是再大的成就都是從一點一滴的小事開始做起的。因此,我認爲幼兒核心素養的培養同樣也應該滲透到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之中。不僅可以有目的地組織相關的主題活動、教學活動,更可以在遊戲、生活等各個環節中進行潛移默化的引導和培養。

學前兒童核心素養 第2張

基於核心素養的教學,不是讓孩子去記憶教材裏面所規定的內容,不是讓孩子去死記硬背,記憶知識不是根本目的,根本目的是通過知識的學習,能力培養,實現孩子的核心素養。從孩子的興趣點出發,去選擇,去學習,讓真實的學習自然而然發生。

需要將核心素養有機地融入幼兒園的課程目標。知識不等同於素養,純粹爲獲取知識而強化的智育,並非真正的“核心素養”。要從核心素養的高度來設計活動目標,實施各類活動。

如在健康領域中的飲食文化課,啓發孩子聯繫已有的生活經驗,運用多種充滿生活氣息的教學手法進行教學,通過師幼之間平等互動與交流,把生活經驗遊戲化。瞭解飲食的文化,自己動手操作美食,體現集體活動的有效性,在這個環節中的延伸,設計成製作出來的美食和同伴分享,感受勞動和分享帶來的成就感。進一步會拓展到到原材料的由來,結合家園共育在生活實踐中走進超市,甚至是農作物親自體會,從而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和道德品質。

如在運動課程的實施中,要從幼兒基本身體素質發展的角度來設計活動,而不僅僅關注外在的某個動作的發展。對幼兒而言最重要、最基礎的是健康生活,特別是“具有安全意識與自我保護能力”能正確認識與評估自我等。

因此,在基於核心素養的課程實施中,要更加強調整合的課程理念,強調在各類活動中和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滲透核心素養的培養。

基於共情陪伴的核心素養能力

共情陪伴強調教師和家長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要放下自己的主觀意識,懂得傾聽,接納孩子,並有效地迴應孩子內心的需求。

“當你的孩子因爲自己拎蛋糕,把蛋糕弄壞了大哭不止時,你會怎麼辦?”面對這一鮮活的場景,一位老師說,她就經歷過相同的情境,當時她這樣勸慰兒子:“蛋糕壞了沒關係,我們下次可以再買,但是通過這個壞掉的蛋糕,我們可以學到拎蛋糕的方法,下次再買的時候,你也就知道怎樣去拎纔不會讓蛋糕壞掉了,不是嗎……”當老師繼續追問勸慰的效果時,這位老師非常不好意思的說:“好像不起作用,孩子還是繼續哭。”表面看來,這位老師的做法好像沒什麼錯,但從共情陪伴的角度,這位老師的說法和做法並沒有真正接納孩子當時的情緒和感受,所以孩子並沒有聽進去……

在這種情況下,這就需要營造共情的成長環境,幼兒只有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納後,他們才更容易與教師之間建立良好的師幼關係,最終幫助孩子身心俱佳的成長。在教育中,每個領域都有自身的素養要求,但核心素養絕不是各領域素養的簡單疊加。幼兒的審美情趣、健全人格、問題解決能力等的培養,不可能僅通過某一類活動就能夠完全實現,而需要通過多種活動、多種知識和多種能力的共同作用。

學前兒童核心素養3

(一)開展節日文化教育活動,培養幼兒家國情懷。

社會教育是做人的教育,以培養人們良好的個人素養爲目的的教育。幼兒階段是人生教育的起點,正是開展做人教育的好時機。此外,我國十分重視傳統節日,因爲傳統節日都蘊含着豐富的傳統文化、民族精神和社會禮儀。

教師在社會學科的教學中可以利用這一點,引入關於傳統節日的知識,從而對幼兒進行社會品質教育。傳統節日知識的教育可以不僅僅侷限於一節課、一個活動上,教師還可以在日常的社會學科中進行滲透,讓幼兒在感受節日氛圍的同時,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傳統節日的意義,學習傳統文化的禮儀。例如,清明節就是具有教育內容的節日。

清明節是爲了紀念忠誠、廉潔、政治清明的介子推,他希望晉文公廉潔執政、讓百姓安居樂業,由此而演變成的節日。端午節也具有很大的教育意義,是紀念屈原的節日。屈原投江的故事廣爲傳頌,其愛國愛民、不畏生死的精神值得人們學習。這些節日活動的教學,都能夠讓幼兒瞭解國家的歷史,體會英雄當時爲國家所做出的貢獻,從而學習這些歷史英雄的優秀品質,培養幼兒的家國情懷。

(二)構建和諧平等的學習環境,促進良好個人素養的養成。

一個具有愛和尊重、和諧平等的學習環境,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前提。只有在此環境中學習,幼兒纔會自覺地遵守規則,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也才能學習到教如何培養幼兒的核心素養——以幼兒社會學科教學爲例張淑燕(甘肅省莊浪縣第三幼兒園甘肅莊浪744600)師所傳授的知識。因此,爲了促進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個人素養,教師應當爲幼兒構建和諧平等的學習環境。首先,我們要努力構建良好的師生關係。

幼兒是一羣好動、喜歡玩的孩子。當你與他們成爲朋友時,他們就會將教學活動當成遊戲,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朋友的一大特點就是相互尊重。因此,教師在課堂中要從尊重幼兒入手,通過各種教學活動增進師生的感情,以朋友交流的方式,讓幼兒能主動地表達他們自身的想法,從而使他們能夠掌握一定的社會素養,培養起良好的個人素養。其次,教師要用激勵的方式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爲習慣。

學前兒童核心素養 第3張

例如,在社會學科的教學中,爲了讓學生能遵守秩序規則,教師在課間可以引領幼兒乘坐電梯,引導幼兒有秩序地乘坐電梯。教師要隨即表揚:“你們真是一羣遵守秩序的孩子!”又如,在幫助商場設計標記的幼兒活動中,教師不要忘記了表揚他們:“你們設計的標記一定會受到商場工作人員的歡迎!”幼兒受到表揚之後,就會覺得原來遵守秩序、幫助他人是多麼令人高興的一件事,從而促進幼兒良好人格修養的養成。

(三)藉助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培養幼兒關愛社會的核心素養。

我們要從生活中點滴做起,培養幼兒學會關愛他人、關心他人的能力。這是社會學科教學中的重要目標,也是幼兒今後適應社會人際交往的重要能力。因此,在平時的社會學科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來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讓幼兒有身臨其境之感,從而培養幼兒對社會的關愛之情。此外,教師在創設情境時,要注意到幼兒的認知水平與社會認知能力,結合這些特點來尋找與幼兒生活息息相關的素材。這樣才能更好地引起幼兒的共鳴。

例如,在教授“關愛你我他”這一社會課時,教師可以播放一組有關聾啞兒童與殘障兒童的圖片,然後問幼兒:“你們看到了一些什麼啊?”幼兒可能會回答:“有的坐在輪椅上的,有的沒有手的,有的好像看不見的。”這時,教師爲了讓幼兒切實地感受到這些有缺陷小孩的困難之處,可創設一個真實的情境:或將幼兒的眼睛矇住,或將幼兒的耳朵堵住,或將幼兒的手綁住,讓幼兒在此情況下用5分鐘去感受這世界。之後,教師再提問:“你們有什麼感受啊?”幼兒可能會說“我看不清世界了”“走路歪歪倒倒的”等等。

這時,教師要進行總結:“大家現在知道了,殘障兒童是世界上不一樣的存在,他們有許多困難之處。因此,我們小朋友應該去關心和關愛他們,同時也要保護好自己。”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