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真正意義

本文已影響1.65W人 

中秋節的真正意義,中秋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是會一家團聚在一起吃飯和吃月餅的,但是有一些人覺得中秋節應該是有特殊的意義,小編和大家一起來看看中秋節的真正意義的相關資料,一起來看看吧。

中秋節的真正意義1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爲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是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中秋節

別名:秋夕、八月節、八月半

節日日期:農曆八月十五日

節日食物:月餅、桂花酒

起源: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一是《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

中秋節的真正意義

二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爲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爲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曆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爲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爲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神話傳說:

傳說還很早很早以前,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爲民造福。

后羿妻子名叫嫦娥。有一次後羿向王母求得了一包服下即能成仙的神藥。但后羿捨不得妻子,就把神藥交給嫦娥藏起來。三天後,後裔有事外出,盜匪待后羿走後不久,持劍闖入了嫦娥的家中,威逼嫦娥交出神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盜匪的對手,於是危機之時拿出神藥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衝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着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盜匪早已逃走。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着夜空呼喚嫦娥。這時他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假期:

2008年開始中國大陸將中秋節列爲法定假期,如當天與週六週日重合,則在下週一補休一天。

在臺灣,中秋節當天放假一天,若與週六、日重疊則不另外補假,但若與週休假期僅相隔一工作日者,該工作日則調爲假期,並擇另一星期六補班補課。

香港的中秋節公衆假期定在農曆八月十六日(中秋節翌日)。如果碰上星期日,則在星期一補一天假;如果碰上星期六則沒有補假。

韓國把中秋節列爲法定假期,放假3天。

傳統活動:

祭月、拜月、賞月、觀潮、燃燈、猜謎、吃月餅等。

中秋節的真正意義2

中秋節的意義是:團圓慶賀。挖掘和弘揚中秋節中的團圓文化,發揚敬老孝親、感恩父母的美德,也應該是中秋文化的範疇。

中秋節俗有久遠源頭,中秋節俗貼近了民衆生活的需要,民衆將秋季的節俗都集中到中秋,使中秋成爲四季慶賞的大節之一。

拜月、賞月、團圓慶賀是傳統中秋節俗的核心,從當代社會生活看,它依然有着符合民衆生活需要的現實意義。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爲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節的真正意義 第2張

擴展資料

明清以來民間社會中秋節饋送月餅習俗流行,人們在相互饋送月餅等節物的過程中,融洽了親友、鄰里等家族關係與社會關係。當代社會,傳統中秋節俗中保存最完整的是饋送月餅的節俗,月餅成爲中秋節的象徵,有的地方將中秋節稱爲月餅節。

舊時月餅多爲百姓自家手工製作,後來在城市出現了專業作坊,月餅的'製作專業化。月餅的商業化給人們的節日生活提供了便利,商家與媒體聯手的宣傳也在相當程度上營造了現代中秋節日的氣氛,對於傳統節日來說,這種週期性的宣傳活動是有益的。

傳統節日的價值在於它能凝聚民族、國家、社會的人心,它不能用純粹的商業利益來衡量。天上圓月,人間團圓,圓滿是人們希冀的生活目標,團圓是中國人特別追求的一種人倫境界。春節、元宵等節日都有不少節物表達着團圓的意象。

中秋節的真正意義3

八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中秋節有着悠久的歷史,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也是緩慢發展而來的。隨着時代的變遷,在中秋時節,人們對着天上又亮又圓的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更多地被賦予了思念親人的色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詞句貼切地反映了中秋佳節的意義,反映了人們對月圓的期盼和對相思之人的牽掛。

寓意着家人團圓圈家歡樂,正因爲八月十五的月亮很圓很亮的原因,所以這個節日又被稱“團圓節”。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羣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衆,後立她爲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中秋節的真正意義 第3張

中秋是全民的節日,但從前有的地方婦女在中秋有她們獨特的節俗活動,如“拜月”,俗傳中秋是月亮生日,月亮被稱爲女神。俗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竈”之說。吳地有“走月亮”之俗,婦女盛裝出遊,互相往還,直到天明雞唱,猶婆娑月下。婦女拜月之俗的形成,可能和古代月亮主生育的民間信仰有關,有些地方拜月活動結合求子儀式,是其證明。閩南及臺灣地區的婦女,中秋節有“聽香”之俗,聽香人燃香禮拜後,或靜立或出遊,注意竊聽別人語言,以占卜吉凶。

月是民族和諧、家庭幸福的象徵。自古以來,中秋節不僅是小家團圓的日子,更是舉國歡慶的時刻。從時令上看,中秋是“秋收節”。當然,現在看來,名義上拜月亮,其實念念不忘的應該是自己的祖先吧,還有就是思念那些遠方不能夠團圓的親人們。總之,中秋節,就是團圓節,就是溯宗追遠,就是一家團聚的節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