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飲食對健康的影響

本文已影響4.91K人 

日常飲食對健康的影響。我們每天都需要攝入一定量的食物,而日常的飲食與我們的身體健康有着一定的關聯性。接下來就由小編帶大家瞭解日常飲食對健康的影響的相關內容。

日常飲食對健康的影響1

勞動促進了人類和社會的形成,同時食物和藥物也被發現。藥物和食物一樣,都經歷了極其漫長的被實踐檢驗的過程,是我們祖先千萬年與大自然和疾病鬥爭的經驗結晶;從食物和藥物本身材質來講,都來源於自然界的物質,而且有不少品種既屬於藥物又屬於食物,很難截然分開,早在唐朝時期《黃帝內經太素》一書中寫道:“空腹食之爲飲食,患者食之爲藥物”,因此食物和藥物之間並沒有明顯的分界線,我們日常食用的食物大多被《本草綱目》收錄,由此可見食物亦有治病療疾之功。

飲食在中醫“治未病”的養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只是很多食物性質比較平和,偏性較小,功效比較弱,但在醫者眼中,一頓適當的佳餚也是一劑良藥,一桌不當的飯菜亦可誘發疾患。飲食的根本作用是給人提供能量,維持生命,爲機體的各項生命活動提供營養,補充人體日常活動中的各項消耗,也能防治疾病或加速病人康復。食物與藥物同源、同理,由此發展出了食養、食療、藥膳等。食養即是飲食應用於健康人羣達到養生的目的,平常我們飲食充飢其實也是屬於這一作用的體現,除此之外,還包括根據食物的性質選擇適宜的飲食以養生。孫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人體平和,唯須好將養……未有不資食以存生。”食養就是飲食根本作用的體現。

如果將飲食作用於病人身體的調節或疾病的治療,就是食治或稱食療。孫思邈對此也有言云:“夫爲醫者,當須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我們現在的養生也認爲“藥補不如食補“,對於一些輕病、慢性病和疾病的恢復期都可以使用,針對疾病選擇適當的飲食以恢復氣血、平衡陰陽、祛除病邪。樊正倫老師在《生活處處有中醫》裏這樣寫到:“父母給你的元氣,這是先天的,如果後天不用穀物來補充的話,人就只能活7天,這些元氣只夠維持7天的生命。而這些穀物是爲了減少元氣的消耗。如果天天都正常的飲食起居,人類的最高壽命應該是120歲左右。”對於健康人羣來說,飲食爲了保持健康體魄和充沛精力,因此選擇的食物應主次分明、種類豐富、寒熱補瀉搭配,飲食應以主食(米、面、豆類)爲主,肉類、蔬菜、水果等爲輔,主食與肉類大多是補益之品,應適當多食;蔬菜、水果多屬清泄之類,故應當少食,多補少泄才能維持人的健康狀態。對於病人和亞健康人羣則應根據個人整體狀況並依據醫理藥性合理選擇食物種類或食療方。

日常飲食對健康的影響

藥物用於治療藥效強,勁大,如果用的正確,效果將會很好,但如果用藥不當時,就會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和副作用;而飲食一般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即使有時候搭配不當也不會立即出現不良反應。我們不用經常服用藥物,但每天都離不開飲食,雖然食物的偏性比藥物小很多,但飲食的量要比藥物的量大很多,在生活物質水平較高的今天,藥食兩用的藥物(如生薑、蔥白、大棗、枸杞、黨蔘、玉竹、黑豆、薏米、芡實等)已經步入尋常百姓的餐桌,如果搭配不當,飲食的偏性將於中藥方劑的偏性相差無幾,所以長期飲食不當就會引起明顯不適甚至引起疾病,如果是病人或亞健康人羣一次飲食不當就可能使症狀加重,因此,對有些人來說一頓佳餚也是一劑中藥,有益於人或有害於人。

由於“藥食同源”,所以用以指明藥物性質的性味歸經、升降浮沉、有毒無毒等理論就同樣適用於食物,指導我們有選擇地飲食。而且在中藥典籍中,也對大部分的食物性質作出了研究和闡述。但是,飲食具有的一個根本性質就是長期服用性,甚至是終生可用,皆因大部分食物性質比較平和,可以久用,比如米、面、蔬菜、水果等,而除了一些特殊飲食(大多數調味品、某些肉類果蔬等),性味歸經等中藥理論在指導食物應用時並不是十分嚴格,如蘋果味甘性平偏涼,但久食一般不會發生像涼性藥物那樣的副反應,但也不乏例外者,如水果中的梨,其性寒涼,雖然遠遠不及大黃作用強,但是平素胃寒或胃納不佳的人,食之胃部也會略有不適甚至引起泄瀉;再如性質寒涼的白蘿蔔,有理氣化痰,消食和胃之功,但長期大量食用或食用不當也可引起明顯氣虛症狀;再如性質寒涼的冬瓜,有清熱利尿,降脂減肥之功,但長期大量食用或食用不當可引起氣陰兩虛;再如蓮藕,生用甘涼,熟食甘溫,有益氣補陰之力,但長期大量食用或食用不當卻可助生痰溼;再如性寒涼的芹菜,有清熱平肝之力,但長期大量食用或食用不當卻可引發疾患,例如在明朝洪武年間,朱棣尚爲燕王時,因患症瘕之疾,燕王府良醫正(後升院判)韓彝久治不愈,太祖朱元璋就派自己最器重的御醫戴思恭前往燕京(北京)診治。戴思恭先詢問了韓彝所用的藥方,又問燕王有什麼飲食嗜好,朱棣答:“生芹”。戴思恭說:明白了。他一劑藥下,即排出諸多寄生蟲,燕王的病就好了。

藥食的使用有時候要有一定的針對性,這是指導我們使用藥食的根本法則,藥物的使用會有個體差異,因人而異,同樣飲食也如此。自然界有四季寒暑的更迭,居處地點有高下、燥溼等不同,應根據這些不同的氣候、地理環境差異,有選擇性地使用藥物或飲食。誠如《黃帝內經》“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爲常”之謂也。藥食的應用要“因人制宜”,應根據人體性別、年齡、體質、職業生活習慣等不同差異,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因人、因證而施,有針對性地選擇相應的飲食或藥物,絕不能不顧身體條件和狀況亂用藥食否則會出現一些不良的結果。”俗語說:“是藥三分毒”,《周禮·天官》載:“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供醫事。”古代常常把毒藥看作一切藥物的總稱,而把藥物的毒性看作是藥物的偏性。在寒、熱、溫、涼和酸、甘、辛、苦、鹹等方面藥物又有自己突出的特性,治療疾病也正是應用了藥物的這種“特性”,也就是偏性來調整有病機體的偏失狀態,比如人體寒用溫熱的藥物爲主;人體熱則用寒涼的藥物爲主;人體寒熱摻雜則寒熱之藥同用;人比較虛弱,則用補益的藥物爲主;人體水溼比較多則用逐水利尿的藥物爲主;人既虛弱又有很多水溼,就要同時以補益藥和逐水利尿的藥物爲主;體寒的人既虛弱又有很多水溼,就要同時以溫熱的補益藥和逐水利尿的藥物爲主;這些只是用藥的一般法則,具體的病情選方用藥時還要考慮的更全面。同樣,如果藥物使用過度,會造成機體在某方面的偏盛或偏衰,最終導致人體陰陽失衡而產生疾病,故藥物應用有嚴格的原則和方法,飲食雖沒有嚴格的食用原則和方法,但使用不當也會有副作用。因爲偏性大小是相對的,相對於中藥大黃和附子,所有食物的偏性都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但相對大米和蘋果來說,還有很多食物的偏性是很大的。飲食經過了幾千年的篩選,其篩選的首要標準就是能夠長期服用而不至於產生副作用或副作用極小,而一些副作用稍大的飲食,如部分調味品,一般家庭使用總是作爲佐料,是不會作爲主食來用的,這也是中國食文化幾千年來形成的寶貴經驗。但是調味品使用不當會引起明顯副作用,比如,含有桂皮和花椒的調味品,桂皮和花椒均有小毒,二者一起食用熱性、燥性都很大,過用或使用不當會引發疾病(口腔潰瘍、咽喉腫痛、眼目乾澀,肝陽上亢、肝風內動等),所以有選擇的、針對性地使用食物,才能達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日常飲食對健康的影響 第2張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經典,它總結了春秋戰國以前的食療經驗,提出了較爲系統的食療學理論,是中醫食療理論的奠基作。食藥一體觀是其中一條食療理論觀點,食藥一體觀包括藥食同源、藥食同功、藥食同理。①藥食同源指藥物和食物均來源於自然界,都是大自然的產物。②藥食同功是指食物除了具有營養價值,同藥物一樣也具有藥用價值以防治疾病。這主要體現於藥物和食物均具有形、色、味、氣及作用部位這5個方面。這裏的“味”是指酸、苦、甘、辛、鹹五種滋味;“氣”是指寒、熱、溫、涼四種性質,又稱“四性”;作用部位是指食物或藥物對人體某一特定的內臟有明顯的親和力。如大多數酸的藥物或食物先入肝,首先對肝臟發揮其影響和作用。每種食物或藥物在這五個方面都有所專,這就構成了每種食物或藥物各自的特性或性能。③藥食同理是指食物療法與藥物療法的施用原則相同。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說:“用寒遠寒,用涼遠涼,用溫遠溫,用熱遠熱,食宜同法。”水是生命之源,不同的水有不同的性味,溫泉水辛熱,雨水鹹平,露水和井泉水甘平,臘雪和夏冰甘冷,有醫家認爲水具有陰陽二性,比如,冰冷的井泉水性寒,燒熱的井泉水性熱,由此可見,飲食的寒熱之性也受溫度的影響,一般而言,過冷的飲食內藏寒涼之性,過熱的飲食內藏溫熱之性,所以,對於寒性體質的亞健康人羣應適當多食性溫熱的食物並相對少食寒性食物和溫度過低的食物或水,對於熱性體質的亞健康人羣應適當多食性寒涼的食物並相對少食熱性食物和溫度過高的食物或水;對於健康人羣,冬季應少食性寒的食物和溫度過低的食物或水,而夏季應少食性熱的食物和溫度過高的食物或水。

《素問·藏氣法時論篇》明確指出:“毒藥攻邪,五穀爲養,五果爲助,五畜爲益。五菜爲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認爲凡是藥物,其性味之偏較大。多有毒,作用猛烈,所以一般用來攻邪。而食物性味之偏較小,平和無毒,一般用來補精益氣,強身健體。邪氣泛指各種致病因素,如風寒暑溼燥火、蛇蠍之毒及器物打擊等病理產物。精氣又稱正氣,泛指人體的精華物質及其機能活動(包括臟腑、經絡、氣血等功能)和自我調控抵抗疾病、康復的能力。西醫採用藥物補替 人體自我調控的能力,如用抗生素直接抑制致病菌,或者用調節酸鹼平衡的液體療法等等。這些療法雖能解決一時的問題,但是存在着藥物副作用大,不能根治疾病,導致醫源性疾病的弊端。而藥攻食補論正是基於保護人體正氣的這一原則,從而成爲中醫食療的重要指導思想,發揮保護人體正氣作用的物質正是食物。

《素問·五臟生成篇》說:“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表明五味偏嗜對人體造成的傷害。《素問·宣明五氣篇》亦強調:“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鹹走血,血病無多食鹹;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是謂五禁,無令多食。”《內經》對各種不同疾病的飲食禁忌也有所記述。如《素問·熱論篇》指出外感熱病的飲食禁忌:“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表明病人發熱稍退,如吃肉食,疾病會復發;如多食,可使餘熱遺留不清,所以食肉類或飲食過多,均爲熱病所禁忌。

由此觀之,飲食對健康的影響之大不容忽視。

日常飲食對健康的影響2

飲食習慣對人的影響

民以食爲天,飲食習慣對人的影響,直接影響着人類的健康。健康飲食金字塔是建立在每日運動和控制體重的基礎之上的,因爲這兩個因素對人們保持健康來說,十分重要。

它們也會影響到人們吃什麼和如何吃的問題,以及人們吃的食物又如何影響自身的健康。從健康飲食金字塔的底座往上看,其中包括。

日常飲食對健康的影響 第3張

全麥食品:

人體需要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碳水化合物的最佳來源是全麥,比如燕麥片、粗麪麪包、以及玄米(也就是糙米)。它們含有麩糠和胚芽,以及富含能量的澱粉。人體消化全麥的時間要比消化白麪包這樣直接的碳水化合物長,這會使人體的血糖和胰島素保持在一個合理的水平,並很快會下降。很好地控制血糖和胰島素水平,能夠減少人體的飢餓感,阻止Ⅱ型糖尿病的發生。

植物油。美國人平均每天從脂肪中獲取1/3的日需卡路里,所以,把它們放在金字塔的下部是有道理的。

注意,這裏特別指明的是植物油,並非全部各類脂肪。健康的不飽和脂肪來自橄欖、大豆、玉米、向日葵、花生和其他植物油,以及富含脂肪的魚類,比如三文魚等。這些健康的脂肪不僅改善人體膽固醇水平,而且還能有效防止潛在的心臟猝死和心肌梗死等。

日常飲食對健康的影響3

飲食健康的建議

1、酸鹼失衡正常人的血液pH爲7.3~7.4,呈弱鹼性,利於生理活動。一般情況下,人體具有自動的緩衝系統,能自身處理好酸鹼的關係,從而使血液酸鹼度保持在正常範圍內,以達到生理上的平衡。但是,這種機體自身的緩衝能力是有限的,例如藉着秋季涼爽,食慾大開,大吃山珍海味、大魚大肉等酸性食物,超過了機體本身的`耐受程度,就可以使血液發生酸性偏移,導致血液性酸中毒,最終形成“酸性體質”,這就很容易使人患上目前很時髦的“代謝綜合徵”(如高血壓、高脂血症、痛風、脂肪肝、胰島素抵抗或糖尿病、肥胖等)。所以,不要忘了多吃些新鮮時令的蔬菜水果、菌藻類、豆類及豆製品等鹼性食物,以中和體內多餘的酸性物質,這樣,才能使“代謝綜合徵”不侵犯到你。

日常飲食對健康的影響 第4張

2、毒素蓄積過食雞鴨魚肉,勢必使得體內蛋白質、脂肪攝入過多,導致過量堆積,天長日久就會造成體內氨、氮、酮等有毒有害物質大量的蓄積,常常會莫名其妙地出現精神萎靡、乏力、倦怠、頭昏腦漲、記憶力減退等症狀。古人云:“欲得長生,腸中常清,欲得不死,腸中無滓。”現代保健的重點不在補不足,而是泄有餘。

人的腸胃好似一個港口,必須進出平衡,如果船隻、貨物堆積,超過了港口的負荷量,必然引起船隻互相碰撞與阻攔,進出不能。這說明及時清除體內毒素很重要。

蔬菜五穀比起肉食來,不僅容易消化,而且含有大量的纖維素、豐富的礦物質和維生素,能刺激腸道蠕動,使糞便很快地排出體外,這就減少了毒素對腸壁的毒害作用,可以及時地清除腸中廢物,預防大腸癌,保持身體健康。理想的排毒食物有燕麥、蕎麥、薏米等五穀雜糧,以及紅色的番茄、紅辣椒、草莓、櫻桃,橙黃4534535aaa色的胡蘿蔔、玉米、橙子、柿子、南瓜、紅薯,綠色的新鮮蔬菜,藍紫色的藍莓、黑莓、桑葚、葡萄、茄子,白色的菜花、銀耳、金針菇,黑色的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木耳等。

3、鈣質流失適量的蛋白質有助於鈣質的吸收,但是過量的蛋白質則可造成鈣質的大量流失,引起缺鈣的一系列症狀(如高血壓、痛經、結腸癌、失眠、脾氣暴躁、蛀牙、生長遲緩等),又是目前形成骨質疏鬆症的元兇。骨質疏鬆症發病率較高的國家和地區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高蛋白質飲食。富含高蛋白質的食品在人體內呈酸性。而人體無法承受血液中酸鹼度激烈的變化,於是,身體就會動用兩種主要的鹼性物質——鈉和鈣加以中和。這樣一來,你攝入的蛋白質越多,機體所需中和的鈣的數量也就越大,不管多少鈣也不能調整由此所造成的人體蛋白質的失衡,即高蛋白質飲食會引起鈣缺乏症。有人曾做過試驗,A組每天食用80克蛋白質,會造成37毫克的鈣流失;B組每天食用240克蛋白質外加補充1400毫克鈣,鈣的流失量不但未減,反而增加到每天流失137毫克。這說明,高鈣質的飲食並不能阻止由高蛋白質飲食造成的鈣質流失。正常的蛋白質需要量爲每公斤體重1克爲宜,並要求酸鹼平衡。

4、容易肥胖適當地吃肉食確實有益於恢復體力,但若“管不住嘴”又運動不足,攝入熱量與所消耗的熱量不平衡,很易導致身體超重,尤以中心型肥胖(腰圍大於臀圍)爲多。古人云:“飲食即臥,不消積聚,乃生百疾。”肥胖乃百病之源。

醫學專家經20年的調查研究認爲,腰圍明顯大於臀圍者,糖尿病發病率較正常人高3~9倍;冠心病發病率較正常人高3~5倍;膽腎結石發病率較正常人高4~6倍;胖人早衰較同齡的正常人高出25%~50%。所以應採取積極的對策:“管住您的嘴,邁開您的腿。”即少吃多運動,多吃些減肥食品,如紅小豆、辣椒、冬瓜、竹筍、黃瓜、洋白菜、兔肉、髮菜、苦丁加綠茶等,避免“腰帶越長,壽命越短”的現象發生。

5、謹防痛風涮火鍋,會攝入肚絲、百葉、腰花、腦、鴨腸等動物內臟、水產海鮮(乾貝、蝦、海魚)、蘆筍和蘑菇等含嘌呤較多的食物,佳餚配美酒,啤酒、白酒紛紛進肚,加之活動少,肥胖,日久天長,會由於機體發生“嘌呤代謝障礙”而引起痛風的發作。食用高嘌呤食品後,宜進食大量的新鮮蔬菜和水果、菌藻類、牛奶及奶製品等鹼性食物,以使體液儘量“酸鹼平衡”或趨向“弱鹼性”。並要每日飲水或果汁(櫻桃汁、葡萄汁、芹菜汁)1500至3000毫升(8~10杯)來稀釋血液中的尿酸濃度,促使尿酸鹽排出體外,並使流經腎臟的尿酸濃度降低。

不同體質的飲食

營養過剩、常吃夜宵:痰溼或氣虛體質

一個人長期營養過剩、食量過多,最明顯的結果就是會形成痰溼體質。營養過剩有兩種,一種是絕對的,一種是相對的。絕對的就是食物太好吃,吃了很多;相對的就是雖然整個量看來不多,但相對於熱量消耗、基礎代謝來說偏多。比如肥甘厚膩或精細加工的食物,通常都是香味濃郁,色相誘人,熱量很高,雖然很好吃,但是吃太多會影響脾胃。脾胃的消化能力有限,攝入食物過多,勉強加工出來的都是半成品,這種半成品不易被人體利用,便易形成痰溼。這些痰溼在皮下就易導致肥胖,在血液裏就是血脂高,在肝臟就是脂肪肝。此外,陽氣在夜晚是潛藏的,需要休息,在晚上不應該被調動起來消化食物。如果常吃夜宵,會傷陽氣,並促生痰溼體質。

建議:痰溼體質的人多形體肥胖,身重易倦,易患糖尿病、中風、心腦血管疾病。日常飲食應以清淡爲主,每餐宜吃七八分飽,酒類不宜多飲,多吃蔬菜、水果,尤其是那些具有健脾利溼、宣肺祛痰的食物,如蘿蔔、紫菜、薏苡仁、冬瓜、赤小豆、扁豆等,少吃甜、黏、油膩的食物。氣虛體質者形體消瘦或偏胖,體倦乏力,面色蒼白,可常食粳米、糯米、小米、山藥、馬鈴薯、大棗、香菇、豆腐、雞肉、牛肉、狗肉等。

不吃早餐:氣鬱體質

不吃早餐會影響肝膽功能,一天之計在於晨,每天早上膽囊裏儲滿膽汁,蓄勢待發,爲早餐做好了消化準備。可是很多人卻按兵不動,不吃早餐,胃中沒有食物肯定影響膽汁的排泄。肝膽主氣機舒暢,氣順不順、消化好不好、大便通不通、情緒暢不暢,都和肝膽的功能狀態有關。如果總是膽汁該排泄的時候不能排泄,就會嚴重影響肝膽疏泄條達,促發或加重氣鬱體質,進而影響脾胃運化,促生痰溼,會出現越不吃早餐越肥胖的情況。

建議:氣鬱體質者着具有氣機鬱結而不舒暢的潛在傾向,應選用具有理氣解鬱、調理脾胃功能的食物,如大麥、蕎麥、蘑菇、豆豉、苦瓜、蘿蔔、洋蔥、菊花等。應少食收斂酸澀之物,如南瓜、石榴、草莓、楊桃、酸棗、檸檬等。亦不可多食冰冷食品和飲料。

常食寒涼:陽虛或瘀血體質

冰箱的普及使很多人養成了吃冰凍食品或飲冰鎮飲料的習慣。脾胃消化食物,靠的是脾胃陽氣,而冰凍寒涼最傷脾敗胃,戕害陽氣。血脈喜溫惡寒,得溫則行,遇寒則凝,因此冰凍寒涼飲食,還很影響血脈運行。長期陽氣受損,陽虛在所難免;血脈經常不通,瘀血就會出現。過食冰凍寒涼者,尤其是女性,較爲常見陽虛與瘀血間夾的體質。

建議:陽虛體質者多疲倦怕冷,宜溫補忌清補,忌吃性寒生冷之物,可多食溫熱之性的食物。如荔枝、榴蓮、櫻桃、大棗、核桃、腰果、生薑、韭菜、辣椒、南瓜、胡蘿蔔、山藥、黃豆芽、羊肉、牛肉、狗肉、雞肉等。瘀血體質者行血遲緩不暢,可常食桃仁、油菜、黑大豆等具有活血祛瘀作用的食物,酒可少量常飲,醋可多吃,山楂粥、花生粥亦頗相宜。

總之,每個人的體質都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但是也具有一定範圍內的動態可變性、可調性。正因爲體質的相對可變、可調性,才使體質養生具有很好的實用價值,通過調養,使體質向好的方面轉化。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