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的內容有哪些

本文已影響4.19K人 

飲食文化的內容有哪些,因爲地域的文化的不同所以每個地方的飲食文化皆有不同,比如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就十分之大的,下面跟着小編一起來看看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內容有哪些!

飲食文化的內容有哪些1

中華飲食文化博大情深、源遠流長,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中國人講吃,不僅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飢,它往往蘊含着中國人認識事物、理解事物的折理,一個小孩子生下來,親友要吃紅蛋表示喜慶。“蛋”表示着生命的延續,“吃蛋”寄寓着中國人傳宗接代的厚望。孩子週歲時要“吃”,十八歲時要“吃”,結婚時要“吃”,到了六十大壽,更要觥籌交錯地慶賀一番。這種“吃”,表面上看是一種生理滿足,但實際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吃這種形式表達了一種豐富的心理內涵。吃的文化已經超越了“吃”本身,獲得了更爲深刻的社會意義。通過中西交流,我們的飲食文化又出現了新的時代特色。如於色、香、味、型外又講究營養,就是一種時代進步。十大碗八大盤的做法得到了改革,這也是十分可喜的。但是,中華飲食文化在與世界各國文化碰撞中,應該有一個堅固的支點,這樣它才能在博採衆長的過程中得到完善和發展,保持不衰的生命力。我覺得,這個支點就是優秀傳統文化特質,也就是中華飲食文化需要探索的基本內涵。因此,對於中華飲食文化基本內涵的考察,不僅有助於飲食文化理論的深化,而且對於中華飲食文化佔據世界市場也有着深遠的積極意義。我認爲,中華飲食文化就其深層內涵來廛,可以概括成四個字:精、美、情、禮。這四個字,反映了飲食活動過程中飲食品質、審美體驗、情感活動、社會功能等所包含的獨特文化意蘊,也反映了飲食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密切聯繫。

精。是對中華飲食文化的內在品質的概括。孔子說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反映了先民對於飲食的精品意識。當然,這可能僅僅侷限於某些貴族階層。但是,這種精品意識作爲一種文化精神,卻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地滲透、貫徹到整個飲食活動過程中。選料、烹調、配伍乃至飲食環境,都體現着一個“精”字。

飲食文化的內容有哪些

美,體現了飲食文化的審美特徵。中華飲食之所以能夠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它美。這種美,是指中國飲食活動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是指它給人們所帶來的審美愉悅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孫中山先生講“辨味不精,則烹調之術不妙”,將對“味”的審美視作烹調的第一要義。《晏氏春秋》中說:“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講的也是這個意思。

美作爲飲食文化的一個基本內涵,它是中華飲食的魅力之所在,美貫穿在飲食活動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中。

情,這是對中華飲食文化社會心理功能的概括。吃吃喝喝,不能簡單視之,它實際上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種別開生面的社交活動。一邊吃飯,一邊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採訪。朋友離合,送往迎來,人們都習慣於在飯桌上表達惜別或歡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風波,人們也往往借酒菜平息。這是飲食活動對於社會心理的調節功能。過去的茶館,大家坐下來喝茶、聽書、擺龍門陣或者發泄對朝廷的不滿,實在是一種極好的心理按摩。

中華飲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爲“飲德食和、萬邦同樂”的'哲學思想和由此而出現的具有民族特點的飲食方式。

對於飲食活動中的情感文化,有個引導和提升品位的問題。我們要提倡健康優美、奮發向上的文化情調,追求一種高尚的情操。

“禮”,是指飲食活動的禮儀性。中國飲食講究“禮,這與我們的傳統文化有很大關係。生老病死、送往迎來、祭神敬祖都是禮。《禮記·禮運》中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三禮”中幾科沒有一頁不曾提到祭祀中的酒和食物。禮指一種秩序和規範。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都體現着“禮”。

我們談“禮”,不要簡單地將它看作一種禮儀,而應該將它理解成一種精神,一種內在的倫理精神。這種“禮”的精神,貫穿在飲食活動過程中,從而構成中國飲食文明的邏輯起點。

精、美、情、禮,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華飲食文化的基本內涵,換言之,這四個方面有機地構成了中華飲食文化這個整體概念。精與美側重於飲食的形象和品質,而情與禮,則側重於飲食的心態、習俗和社會功能。但是,它們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爲因果的。唯其“精”,纔能有完整的“美”;唯其“美”才能激發“情”;唯有“情”,纔能有合科時代風尚的“禮”。四者環環相生、完美統一,便形成中華飲食文化的最高境界。我們只有準確是把握“精、美、情、禮”,才能深刻地理解中華飲食文化,因則也才能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飲食文化。

飲食文化的內容有哪些2

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

1、飲食觀念不同

中國的飲食文化十分的豐富,有“川、粵、蘇、閩、浙、湘、徽、魯菜”8大菜系,每個菜系皆有所不同,在中國注重的是食物給人們的感官,而西方國家更加註重的便是食物給人們攝取的營養成分,西方人崇尚理性主義,對於食物所帶來的感官並不是很關心,它們所關心的是食物爲人體所帶來的營養,所以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體現在它們的感官上。

飲食文化的內容有哪些 第2張

2、飲食方式不同

在中國講究的是團結,家族制度,所以在中國的宴席,大家團團圍坐,一起食用,且大部分的宴席桌爲圓桌,這也是爲了體現中國人的一種團結性,而西方則不同,它們的飲食方式更注重交際,西方流行的自助餐。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動自由,且在西方飯菜要分開食用,不可一起食用一盤食物。

3、飲食工具的差別

中西方飲食工具的差別是十分大的,中國人用餐使用的是筷子,湯匙,吃飯用碗盛,而西方人則習慣使用刀叉,用盤子盛食物,用刀即切即吃,喝湯則有專門的湯匙,所以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也體現在它們的用具上。

4、飲食習慣不同

在中國的一日三餐,爲早餐主食饅頭、豆包、稀飯、豆漿、雞蛋等,午餐米飯、面製品,各種炒菜配菜等,晚餐爲一日三餐中最爲中要的緩解,一家人必須坐在一起食用,而西方早餐以麪包、牛奶爲主,午餐則是以快餐爲主,有三明治、水果、漢堡包等,而晚餐和中國一樣都是比較重要的一餐有牛排、豬排、烤肉、炸雞加上面包、黃油、青菜、水果等,在中國一日三餐是必須,而西方着這更加喜歡一日兩餐,他們週末喜歡將早餐和午餐合併爲一頓。

5、飲食口味不同

我們從飲食習慣不同便可以看出兩者的飲食習慣不同,在我國喜歡食用,鹹的,辣的,以味道豐富爲主,而西方國家則更佳喜歡甜食一些,在中國烹飪中更加喜歡添加醬油,鹽,醋等,而在西方國家則更佳喜歡添加,糖,黃油等,所以從口感上來說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還是非常大的。

飲食文化的內容有哪些3

展覽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提供100多件珍貴文物,該館展覽部副研究員胡曉建介紹說,該館專門爲這個專題展覽而籌備、組織,展品大都是首次來港展出,其中10多件是國家一級文物,如新石器時代《灰陶釜、竈》、隋《金足金盃》、北魏《青瓷蓮花尊》及漢代《鋪首銜環銅》等。

現場展出的《灰陶釜、竈》,是已知發現較早、且完整的炊具,胡曉建說,新石器時代的《附加堆紋灰陶鼎》是三足鍋,《黑陶甑》是最早期的蒸屜,下半部盛水,稱鬲,中間有孔隔,上面放食物。在舊石器時期,人類以燒烤爲主,到了新石器時期,則開始用水煮、氣蒸的手法,北方吃粟,南方吃稻。現場一件新石器時代《雙耳小口尖底瓶》,兩邊的耳孔吊着繩子,放進河裏入了水,陶瓶便會立起來,可見當時的先人打水也很有智慧。

到了夏、商、周及春秋、戰國時期,講究飲食禮儀,聞名遐邇的青銅器工藝達到全盛期,由甑與鬲結合而成的?【,已發展至青銅器制。在春秋後期,已有餃子出現,而當時祖先開始懂得吃麪食、雲吞及粉食了。由於這段時期注重禮祭,出現了許多酒器,如現場展出的《戍馬銅觚》是飲酒器,銅?F用以盛酒,而《竊曲紋龍首三足銅?B》是當時的調酒器,最特別的是《銅冰鑑》,冰酒器具,內置方形罐,用以盛酒。現場也展出了同時期常用的漆器餐具仿製品。

飲食文化的內容有哪些 第3張

漢代的展品較特別的有《鋪首銜環銅》,是當時的銅烤爐,另外漢代陪葬品《陶竈》,反映出當時人們已有完整的爐竈設備,這座船型的陶竈是南方流行的款式,而北方只用簡單的長方型爐竈。

隋唐是中國文化與國勢強盛時期,各民族在飲食文化上進一步交流融合,菜餚品種大增,建立不同飲食流派,當時已普及高足桌、椅,加上宴會菜式豐富,因此由分餐制的一人一套餐具形式演變爲多人圍桌合食的形式。當時着重華麗的生活,金銀及玻璃器皿相繼出現,並且造工精巧。現場展出的隋唐食器有入口自東羅馬的《金足金盃》。另外在新疆出土的唐代《餃子、點心》,胡曉建說,點心是一些餅食,用面以花模印成漂亮的形狀及花樣,而餃子內則有肉,反映新疆地區也受中原飲食影響。

至於其它朝代的展品,較特別的有東漢《宴飲雜技畫像磚》、北魏《青瓷蓮花尊》、遼《蓮瓣形柄金盃》、南宋《影青瓷注及溫碗》及清道光《粉彩錦荔枝蓋碗》等。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