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行爲的含義是什麼

本文已影響7.64K人 

不良行爲的含義是什麼,每個人都有犯錯的時候,當面對錯誤又是怎麼去做的呢,不良行爲它指的是人不遵守社會規範,具有擾亂行爲準則的行爲,對公共安全具有危害性,今天小編收集了不良行爲的含義是什麼的文章。

不良行爲的含義是什麼1

不良行爲的含義是什麼

不良行爲

不良行爲是一個行爲概念,指不道德,不規範的行爲,不良行爲的基本特徵是與人們公認並且遵守的社會規範相對立,具有擾亂行爲準則、擾亂是非觀念、破壞社會秩序、破壞公共安全的潛在危害性和現實危害性。

從概念上講,嚴重不良行爲與不良行爲在反社會規範這一點上沒有區別,但存在程度上的差別。而程度上的差別又可能改變行爲的性質,使對嚴重不良行爲的處理由家庭或學校的干預擴大到司法機關的干預。

不良行爲的基本特徵是與人們公認並且遵守的社會規範相對立,不受社會規範的約束並試圖打破這種約束,具有擾亂行爲準則、擾亂是非觀念、破壞社會秩序、破壞公共安全的潛在危害性和現實危害性,成爲犯罪的先兆和基礎。因此,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應當從預防不良行爲開始。

不良表現

曠課,夜不歸宿,攜帶管制刀具;打架鬥毆;辱罵他人;強行向他人索要財物;偷竊,故意損壞財物,參與賭博或者變相賭博;收聽,觀看色情,淫穢的音響製品,讀物等;進入法律,法規規定未成年人不適宜進入的營業性歌舞廳等場所;其他嚴重違背社會公德的不良行爲。

不良行爲的含義是什麼2

當你仔細觀察時,你就會發現,所謂不良行爲無非是缺乏知識(或意識)的行爲、缺乏有效技能的行爲,以及發展適宜性行爲、因失望而產生的行爲——或者因爲一個偶然事件導致我們轉向受“原始腦”操縱的行爲(此時惟一的選擇只有權力爭奪或退卻,而無法溝通)。成年人常常會和孩子一樣缺乏知識、意識和技能,並且會像

孩子一樣陷入“原始腦”的操縱中。這正是大人和孩子之間的權力之爭如此常見的原因所在一一權力之爭中,最起碼要有兩個人。而

且,大人也往往和孩子一樣失望。如果你把不良行爲(你的`,以及孩子的)看成是“因失望而產生的行爲”、“缺乏技能的行爲”、“爬行動物腦操縱的行爲”或者“發展適應性行爲”,你對不良行爲是否就有了不同的認識?

大多數時候,小孩子做出的只是“與其年齡相稱”的行爲,而不是不良行爲。許多父母和老師對人類行爲以及兒童發展瞭解的不夠、就把與孩子年齡相稱的行爲當成了不良行爲。想到許多小孩子因爲發展適應性行爲而受到懲罰,就讓人覺得實在痛心。例如,蹣跚學步的孩子因“淘氣”而受到懲罰,而這個年齡的孩子的大腦還沒有發育到能領會大人的要求的程度。他們的語言或社會技能還不能讓他們表達出自己想要什麼一一尤其是當他們的要求對他們身邊的大人來說似乎是不合情理、製造麻煩或不合適的時候。看到那些學步的小寶寶受到“暫停”的懲罰,而他們還不具備理解因果關係的能力,真是讓人心碎。

不良行爲的含義是什麼 第2張

孩子們有多少次行爲不當是因爲他們累了、餓了?誰該爲此負責呢?(通常,這是由於環境所限,因此更有理由同情孩子和你自己,而不是給孩子貼上不良行爲的標籤。)或許這是因爲在建立日常慣例時,孩子沒有受到尊重。或許是因爲大人沒有意識到,強求會招致孩子的反叛和權力之爭,而啓發式提問(以及正面管教的其他

方式)則能引發孩子的合作。從承擔責任的方面來考慮並且注重於解決同題(包括把犯錯誤看作學習的機會),而不是注重於不良行爲或懲罰,就會非常令人振奮。

聽上去好像我是在主張父母和老師對孩子的發展適應性行爲完全放任不管,哪怕那些行爲不能爲社會所接受(通常被稱爲不良行爲)。我說的不是這個意思。我的意思是,父母和老師都是成年人。既然我們要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爲,我們就應該學會控制我們自己的行爲。有了這種意識,我們就能夠成爲對自己的行爲負責的人,並且將我們的行爲轉變成鼓勵孩子的行爲改進,並且又不損傷孩子的自我價值感。我們就能夠自己先“暫停”以梳理下自己的情緒,直到我們能夠深思熟慮而不是不假思考地對孩子作出反應的時候。我要建議的是,我們應該對不良行爲承擔至少與孩子同等的責任,並且要學會使用鼓勵性的、有長期效果的方法,因爲這些方法符合“有效管教的四個標準”的所有要求。

我們對自己以及孩子的行爲了解得越多,我們作爲父母和老師就能更有效。一個良好的開端就是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對孩子因失望而做出的行爲有更多的瞭解。

不良行爲的含義是什麼3

1、孩子會藉助不良行爲學習什麼是安全的,什麼是不安全的

孩子一生下來並不知道過馬路要走斑馬線,也不知道如何拒絕同齡人的危險蠱惑。孩子學到這些知識的唯一途徑是走到街上實地學習、感受同齡人給自己的帶來的壓力。

家長對孩子不良行爲的反應,可以幫助他們明白什麼是安全的,什麼是不安全的,以及自己如何應對他人超越安全的情況。

不良行爲的含義是什麼 第3張

2、不良行爲會讓孩子明白如何進行溝通,如何滿足彼此的需求

4歲的梅根和媽媽在商店裏購物。梅根從媽媽身邊跑開,衝向兩邊擺放着玩具的過道。梅根的媽媽心中升起了一股怒火。她找到了梅根,一把抓住梅根的肩膀說:“在商店裏的時候不要從我身邊離開。絕對不行!”

梅根指着一個娃娃,淚珠從她的臉頰上滾落下來。

媽媽丟給梅根一個白眼就要走開,梅根抓起娃娃想讓媽媽買給她。

媽媽說:“不行,你已經有100個娃娃了。”

梅根開始啜泣道:“那些和這個不一樣。”

媽媽 最後說:“好吧,但是今天你只能買這一樣東西。”

媽媽教會了梅根如何得到她想要的東西。她必須做的是:

①跑開,找到想要的東西;

②不理會媽媽的話;

③乞求。

不良行爲都會提供一個教和學的機會, 我們對不良行爲的反應教會孩子如何滿足他們的需要。

3、不良行爲幫助孩子學會什麼是恰當的想法、情感和行爲

扎克利跑進房子裏大喊:“ 德魯是個呆瓜,我恨他!”

家長可能會迴應說:“ 那樣說不太好吧?我們在這個家裏可不那樣說別人。”這個評斷性的迴應沒有教給扎克利如何用恰當的方式表達懊惱。

這帶給扎克利3個選擇:

1、別再感覺沮喪,並且假裝一切都好,儘管並非如此;

2、學着變得消極(什麼也不說),具有攻擊性(說別人的壞話,但是不要當着父母的面說),或者具有消極的攻擊性(巧妙地報復你的朋友);

3、懷疑你是否應該有某些感覺(“ 我不應該這樣想”)。

以上選項是否有熟悉的感覺呢?

孩子會盡可能發泄他們與別人相處中產生的懊惱情緒。父母需要教會他們用更恰當的方式表達這些情緒。

家長可能會說:“發生了什麼事情?你看上去很沮喪。”一旦孩子開始講發生了什麼事情,家長就能教他所需的應對技能。扎克利可能說:“ 德魯在玩棋盤遊戲的時候作弊了,他多走了好幾輪。”家長可以迴應說:“你不知道該說什麼才能保證輪到你。所以,你罵了他,然後回家來了。如果再發生這樣的事情,你可以說,德魯, 我不喜歡你連着玩兩次,輪到我了。現在,我們來練習一下吧。”

4、不良行爲教會孩子如何對健康的事物說是,以及如何拒絕不健康的事物

我們都需要這樣的技能,強大而有力地拒絕。學習拒絕也牽扯學習接受他人說

不。 管教子女中很大一部分是教孩子如何拒絕,如果你在孩子乞求的時候讓步,那麼你就沒能教給孩子如何接受或者給出一一個真正的拒絕(想象一下,孩子進入青春期的時候,知道如何拒絕有多麼重要)。

如果你在拒絕孩子的時候採用了傷害他的方式,那麼你也教給了孩子在拒絕他人的時候用傷害的方式。

接受和拒絕決定了人際關係。在你能夠拒絕他人之前,你無法真正瞭解自己。如果你無法拒絕,你就無法活出自我,總是努力成爲你認爲自己想要成爲的人。

拒絕決定了你是誰,因此它是一種積極的力量,而非消極的力量。拒絕他人可以強化性格,它是防止被他人操縱的保護盾,而且它能夠讓其他人瞭解你是什麼樣的人。拒絕其實能夠教他人如何對待你。孩子通過親身經歷這類管教來學習拒絕。

5、不良行爲幫助孩子界定哪些事可以做,哪些行爲不能做

衝突出現時,就是你幫助孩子學習他在生活中的工作描述的機會。

你的孩子辯解道。“阿普里爾讓我那樣做的!”

你可能會這樣回覆:“阿普里爾是你的上司嗎?她能夠告訴你,你應該怎麼想、怎麼做、有什麼感覺嗎?”

孩子反駁道:“我不得不那樣做,因爲阿普里.....

你可能會這樣解釋:“你有其他選擇。不過,你當時沒想到這一點。”

你可以說:“ 你要做的是思考,然後問問你自己,我想要這樣做嗎?我覺得這樣做對嗎?還是說,我這樣做是爲了讓別人喜歡我?你主宰自己的選擇,而不是阿普里爾。”

感到不安的成年人或者孩子往往需要被提醒他主宰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選擇。

6、不良行爲教會孩子責任感

責任感是對做某事的那一刻做出迴應的能力。有不良行爲的孩子等於在清楚地表明:“我在這一時刻不知道如何恰當地做出迴應。”

如果他們知道應該如何迴應,那麼他們就不會做出不良行爲了。

7、不良行爲讓孩子學會自我意識和自律

孩子只有在失去控制時才能學會建立、保持並重獲自我控制,因此那些失去控制的時刻就是你教孩子的時刻。孩子學習自我管教分爲3個階段。

首先,他們在試探界限中找出界限在哪裏;

其次,他們重複做出被告知不能做的事情;

從而重新檢驗他們的發現。

他們通過這種方式測試界限的穩固程度。如果一個孩子感覺到了猶豫不決,那麼他會繼續不斷測試,直到弄清楚爲止。爲了進一步鞏固他們的發現,孩子可能會逗弄和挑釁其他人,他們從中獲得什麼被允許、什麼不被允許的信息。最終,孩子將之內化,使這些界限成爲自己思想行爲的一部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