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兒童心理特徵

本文已影響6.31K人 

學齡前兒童心理特徵,很多家長對兒童心理健康很重視,孩子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家庭的精神支柱,祖國的花朵,未來的希望,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重視學前教育了,學齡前兒童心理特徵有哪些。

學齡前兒童心理特徵1

一、學齡前期兒童心理特點

1、學齡前兒童指的是3—7歲的兒童。此期兒童大腦的重量繼續增加,到6—7歲時腦重量達1280克,基本接近成人。神經纖維繼續增長,分枝加多,長度加長,能更有利於神經聯繫。到6歲,神經髓鞘基本上發育完成,神經傳導也就更加迅速、準確。

2、大腦各葉的分化到6歲末也漸趨成熟。大腦結構生理的日趨成熟,爲兒童行爲的發育打下了良好基礎。隨着神經系統的發育,學齡前兒童的興奮和抑制功能在不斷增強,興奮過程也比以前進一步增強。兒童每天醒着的時間,比以前相對增加。7歲兒童每天睡11個小時就足夠了,這使兒童有更充足的時間參加遊戲和學習實踐活動。

學齡前兒童心理特徵

二、學齡前兒童的發展特徵

1、學齡前兒童生長變化速度驚人

在這個短暫的時期裏,兒童學習語言,產生自我意識和在特殊文化背景下的自我環境意識。這一時期兒童的生長髮育是有規律、有順序的。例如,在學走之前必須先學站,學會簡單詞彙之後才能學會使用複雜句子。

2、學齡前兒童過認知能力有了全面的發展

由於兒童不僅個性有別,所處的文化環境也各不相同,這方面的跨文化研究還有待深入。斯洛賓曾對英國、芬蘭、前蘇聯等國兒童語言發展作了研究,他指出各種文化環境下的兒童大約都是在開始走路的同時開始說話。3歲時已掌握了1000個詞彙,具備了正確使用語法結構的基本能力。

3、學齡前兒童社交能力也有一定的發展

學齡前兒童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只要有可能,便成天玩耍。雖然不同文化背景下兒童玩耍的方式不同,但在玩耍過程中均體現了對周圍成人活動的模仿,而且這些活動能爲孩子提供許多與人和物相互作用的機會。

學齡前兒童心理特徵2

學齡前兒童的心理髮展特點

4~6歲的幼兒時期又稱學齡前期。這時兒童的心理髮展是具體性、不隨意性(無意性)占主導地位,抽象概括性和隨意性(有意性)也在逐步發展。這時腦生長不如前幾個階段快,但發展較爲迅速。6歲時腦重量爲成人的90%,神經纖維分支增多加長,神經傳導更迅速和準確。由於腦的日益成熟,加上外界經驗的增多,大大有助於孩子各方面能力的發展。

孩子4歲能說很多話,5歲說的話已接近成人,但思維尚未發育完善,不能把複雜的事物表達出來。在滿6歲後,能初步掌握一些簡單的書面語言,具有認識字母,會拼音,會辨四聲,會寫字的能力。

學齡前兒童心理特徵 第2張

這時孩子的無意注意高度發展,因此注意力易轉移,有意注意也逐步形成,開始獨立組織、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在教育的影響下,有意的識記和追憶能力逐步發展,能運用一些識記方法,記憶的持久性也進一步發展,但精確性不足。

這時孩子能更好地分析、綜合外界事物,能更好地控制和調節自己的行爲,所以能接受成人的教育,改正一些不正確的語言和行爲。

這個階段孩子的活動範圍已很廣闊,喜歡和小朋友們一起玩耍,好奇,愛問,是增長知識的好時機。抽象邏輯思維和數的概念都開始有一定的發展,想象力也進一步發展,但以無意想象爲主。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在正確的教育下也發展起來。意志也有一定的發展,如自覺性、堅持性、自制力等。

這時孩子的情感富有易變性和衝動性、穩定性和有意性逐步增長,能有意地控制情感,但也有一些不良情感如嫉妒、虛榮心等。孩子的個性初步形成,兒童心理活動的獨立性和目的性逐步增長,初步形成較穩定、較經常的心理特徵。

學齡前兒童心理特徵3

一、學齡前兒童及其身心發展特徵

學齡前兒童是指尚未達到入學年齡的兒童,我國通常把3週歲至6~7週歲界定爲學齡前兒童。

這個階段的兒童有諸多顯著的身心特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學齡前兒童 神經系統的發展越發完善,其大腦皮質的傳導纖維都已髓鞘化。這使得他們的精細動作如解鈕釦、繫鞋帶等更加準確,粗大動作如跑、跳更加協調、穩定。

學齡前兒童的思維和 自我意識進一步發展,有時會把內部的思維活動以語言形式表達出來,尤其是在伴隨某些動作或思考時會出現自言自語的情形。其思維發展還表現爲想象力異常豐富,在遊戲過程中兒童的思維活動和社會化的規則意識也會得到進一步發展。

學齡前兒童以被動注意爲主的注意力發展迅速,色彩鮮豔、形象生動的外來事物更易於引起其注意和興趣。類似的,以形象記憶和機械記憶爲主的記憶力也發展迅速,但由於發展階段所限,兒童很容易將自身經歷與某些故事的內容或想象的內容相混淆,無法區分其真實性。

學齡前期兒童情緒體驗有顯著特徵,如高興、悲傷、恐懼、緊張、害怕等較爲深刻,調節情緒的認知策略還不完善,不善於掩飾和控制, 情緒易外露,擅長用身體語言來表達,比如哭笑、手舞足蹈、撒潑打滾等。隨着年齡增長,有些兒童逐漸學會掩飾自己的情緒,掌握簡單的情緒表達規則,知道表現出適當的情緒可以得到成人相應的`反應,還會使用富於表達性的身體動作來辨別情緒,對情緒的外部原因和結果理解性提高,知道什麼樣的事情會讓周圍的人開心或不開心。

情緒易波動,學齡前期兒童的控制力弱,言語的調節功能不完善,當受到外界事物或情景刺激時,情緒就會爆發。但常從一端迅速發展到另一端,像天氣一樣說變就變。

情緒易調整,學齡前期兒童的情緒有情境性,其情緒隨情景的改變而改變,在得到一個新玩具、發現某個新事物後都可以迅速變化。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時候學齡前兒童的情緒不是由兒童自身發出來的,而是周圍人的情緒波動引起的。

學齡前兒童心理特徵 第3張

二、學齡期兒童常見心理問題的表現

雖然認知、思維和情緒等都有了積極發展,但由於皮層下中樞的活動依然佔優勢,學齡前兒童在覺察到環境的巨大變化或面臨應激情景時會出現明顯的應激反應,而這種應激反應的表現具有不一致性,某些兒童的表現以情緒問題爲核心,而另外一些兒童卻有可能表現爲行爲問題,常見的異常表現有以下幾種:

發脾氣:表現爲顯著的哭鬧、耍賴、撒潑打滾等。

咬指甲或吮手指:這種行爲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和滿足感,在氣氛緊張、環境安靜或飢餓疲勞時會出現。

反抗行爲或破壞行爲:對家長的要求總回答“不”“就不”等,或對周圍的人、物品進行攻擊和破壞。

遺尿或遺糞:對於已經學會自主大小便的兒童,出現頻繁的尿或拉在褲子裏的情形。

夢魘或夜驚:夢魘是指噩夢中驚醒,處於極度緊張焦慮狀態,而夜驚是指睡眠中突然驚醒、驚慌失措,伴有哭喊、氣急、出汗等,醒後不能回憶。

其他:如拔毛髮,或多動,或某些眨眼、擠眉弄眼、搖頭、伸脖等抽動症狀。

學齡前兒童心理特徵 第4張

三、學齡前期兒童心理問題的應對

鑑於學齡前期兒童的心理特徵及當前具體情況,本着防患於未然的原則,家長可以從諸多方面給孩子以安全感,讓其順利度過這段特殊時期。但當孩子出現某種行爲心理問題時父母要遵循以下幾個基本處理原則:

要認識到孩子的這些表現是正常反應,是成長過程中階段性的表現,父母不必過於緊張擔心,更不能因此互相埋怨指責,相互推諉責任。要以發展性的角度去審視這些表現。避免過分緊張、過於焦慮、過度關注,做到心理有底。

要認識到孩子的反應並非直接針對疫情等外部應激事件,而是由家庭氛圍、夫妻關係等引起。所以,父母要在嚴格遵守防疫專家“蝸居在家”的前提下,着力改善夫妻關係、家庭氛圍和親子關係,尤其是充分利用極其難得的共處時間,排除外來所有干擾,用心經營家庭關係,改善家庭關係。

針對孩子短期出現的恐懼情緒和非適應性行爲,宜少批評指責和呵斥,更不能利用孩子的恐懼使他順從。針對恐懼情緒,可以充分利用榜樣的作用,可以告訴孩子自己也曾經害怕過某些東西,但通過什麼樣的努力或嘗試後就不再害怕它們了。這樣,孩子就會明白,某些事物並不那麼可怕,他也不是唯一害怕這些事物的人,害怕是可以被征服的,恐懼的心理便會得到克服。對孩子出現的非適應行爲,不做過度關注,避免不當強化,可以爲孩子創造輕鬆的遊戲氛圍。“蝸居在家”的日子,通過角色扮演類的親子游戲,引導其去思考,促進其模仿和內化。

建議定期召開家庭會議,通過這種方式,給父母一個傾聽孩子內心呼聲的契機,要用心傾聽孩子在說什麼?怎麼說?背後表達了什麼樣的心理需求,並嘗試真正理解他們的舉動和言行。

對孩子提出的疫情、死亡相關問題,做解釋時務必耐心,保持和孩子的眼神接觸,儘量用適合其身心發展水平的語言和其交流,切勿敷衍。只有當感到父母承認他們的害怕情緒是客觀存在的時候,孩子纔會相信父母的解釋。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