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兒童的認知特點

本文已影響2.9K人 

學齡前兒童的認知特點,學齡前階段的孩子可塑性較強,良好的行爲習慣有助於培養寶寶優良的品質,學齡前時期是各種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以下分享學齡前兒童的認知特點。

學齡前兒童的認知特點1

學齡前兒童過認知能力有了全面的發展

由於兒童不僅個性有別,所處的文化環境也各不相同,這方面的跨文化研究還有待深入。斯洛賓曾對英國、芬蘭、前蘇聯等國兒童語言發展作了研究,他指出各種文化環境下的兒童大約都是在開始走路的同時開始說話。3歲時已掌握了1000個詞彙,具備了正確使用語法結構的基本能力。兒童心理學家埃裏克森用“羞澀和疑成對自由和自主”刻畫學前兒童的性格。他堅持認爲,學前兒童的性格特徵是高度的自信和自負。

根據埃裏克森的理論,4—5歲的兒童進入了所謂‘懈怠對創造”的第三發展階段,這是他們獨立行動和走向家庭以外的世界的時期。S·弗洛伊把學齡前兒童劃分爲“肛門期”(約18個月—3歲)和“生殖器階段”(3—7歲)兩個心理髮展時期。這兩個階段都具有很多情感衝突的可能。

弗洛伊德的理論強調,這些衝突如果得不到滿意的解決,將造成兒童的人格障礙,降低他們情感上的正常發展能力。在認知發展研究上,J·皮亞傑的成果引人注目。皮亞傑認爲,兒童在成長過程中要經過許多認知發展階段,他們的思維方式與成人不同。學齡前兒童處於前運算時期,往往憑知覺認識事物,而不是靠思維,還不能夠進行逆向思維。

學齡前兒童的認知特點

學齡前階段的其他發展特點:

學齡前兒童生長變化速度驚人

在這個短暫的時期裏,兒童學習語言,產生自我意識和在特殊文化背景下的自我環境意識。這一時期兒童的生長髮育是有規律、有順序的。例如,在學走之前必須先學站,學會簡單詞彙之後才能學會使用複雜句子。但是,由於環境與文化的影響,學齡前兒童發展變化的具體時間又是不同的。

營養不良會阻礙身體的發育,缺乏與外界交往會推遲語言的發展。梅雷迪恩在南亞、中亞、東南亞和非洲等地經過研究也發現,經濟條件同樣優越的不同種族兒童相比較,他們的生理髮育差異並不大。疾病、營養不良等所引起的`虛弱、倦怠、冷漠等狀態對兒童的成長髮展起着危害作用。

學齡前兒童社交能力也有一定的發展

學齡前兒童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只要有可能,便成天玩耍。雖然不同文化背景下兒童玩耍的方式不同,但在玩耍過程中均體現了對周圍成人活動的模仿,而且這些活動能爲孩子提供許多與人和物相互作用的機會。

兒童在2歲時家庭以外的社交因子剛剛形成,這個時期的孩子,據人格塞爾報道,他們雖然喜歡與別的孩子在一起,但又不與他人一道玩耍,獨來獨往,自得其樂,還缺乏與他人平等交往的技巧。總是搶先佔取他們想要的東西。3歲時兒童開始結交朋友,開始獲得起碼的社交能力。他們喜歡討大人高興,對成年人在社交行爲方面的適當指教往往能作出正面反應。4歲的兒童確實樂意與其他孩子一起玩,玩得很親密、愉快。富有創造力並相互影響。

學齡前兒童的育兒教育

學齡前是一個很關鍵的時期,科學家發現,學齡前兒童大腦裏的神經系統是由無數個突觸組成的,兒童在學齡前見到的事物越多,突觸就越發達。這些事物的顏色、形狀、動作等特徵對學齡前兒童是非常有教育意義的。我們可以通過做遊戲、講故事等方法教給寶寶一些常識性知識。比如與寶寶玩老鷹捉小雞的遊戲,告訴寶寶老鷹是什麼?小雞是什麼?玩過家家的遊戲告訴寶寶爸爸媽媽都非常地愛他。

學齡前兒童的認知特點2

學齡前智力發育指標

42月

大運動:兩腳交替上樓、並足從樓梯末級跳下。精細動作:模仿畫正方形。適應能力:懂得“5”、能說出圖形名稱。語言:會在示範後說出至少一個反義詞。社交行爲:會穿上衣。

48月

大運動:獨腳站5秒。精細動作:會畫人像的三個部位。適應能力:會拼圓形(四個1/4圓),能說出圖畫中缺什麼(6個說出2個即可)。語言:知道蘋果一刀切開有幾塊、說出4個反義詞。社交行爲:能回答:吃飯前爲什麼要洗手。

54月

大運動:獨腳站立10秒、足尖對腳跟向前走2米。精細動作:能用筷子夾花生米。適應能力:照圖拼橢圓型(4片)、說出圖畫中缺什麼(6個說出3個即可)。語言:會數手指;能說出衣服、鐘的作用。社交行爲:認識紅、黃、綠、藍四種顏色。

60月

大運動:能接球。精細動作:會畫人像的7個部位。適應能力:看圖回答:雞在水中游,哪不對?;說出圖畫中缺什麼(6個說出5個即可)。語言:會認10以內的數字、能說出兩種圓型的東西。社交行爲:能說出桌子、鞋是用什麼做的。

學齡前兒童的認知特點 第2張

66月

大運動:足尖對足跟向後走2米。精細動作:畫人像10個部位。適應能力:知道左右、會拼長方形(兩片直角三角形)。語言:能回答:爲什麼要上班?窗戶的作用?蘋果、香蕉的共同點。社交行爲:能回答:你家住哪裏?(回答到:街名、門牌號9)能回答:2+3=?。

72月

大運動:排球拍2下。精細動作:會拼小人(頭、胳膊、身子、腿)、會寫自己的名字。適應能力:懂得星期幾的概念。語言:能回答:一年有哪四個季節?社交行爲:能回答:你撿到錢包怎麼辦?

構成智力的五種因素

1、觀察力:是指大腦對事物的觀察能力,如通過觀察發現新奇的事物等,在觀察過程對聲音、氣味、溫度等有一個新的認識,並通過對現象的觀察,提高對事物本質認識的能力。我們可以在學習訓練中增加一些訓練內容如觀察和想像項目,通過訓練來提高學員的觀察力和想像力。

2、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動指向和集中於某種事物的能力。如我們好的學員能全神貫注地長時間地看書和研究課題等,而對其他無關遊戲、活動等的興趣大大降低,這就是注意力強的體現。

3、記憶力:是識記、保持、再認識和重現客觀事物所反映的內容和經驗的能力。如我們到老時也還記得父親母親年輕時的形象,少年時家庭的環境等一些場景,那就是人的記憶在起作用。

4、思維力: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的、概括的反映能力。當人們在學會觀察事物之後,他逐漸會把各種不同的物品、事件、經驗分類歸納,不同的類型他都能通過思維進行概括。

5、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礎上,在頭腦中創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比如當你說起汽車,我馬上就想像出各種各樣的汽車形象來就是這個道理。因此,想象一般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識面的基礎上完成的。

學齡前兒童的認知特點3

學齡前兒童記憶的四個特點

一、記得少,忘得快

兒童記憶的範圍和記憶保持的時間,是隨着年齡的增長而擴大和延長的。1歲左右的兒童記憶的範圍很小,起初只能認媽媽、親人,然後才能再認周圍的事物。他們記憶保持的時間很短,例如將他們和一起生活的親人分開一個月,再相見時就不認識了;幼兒園的小朋友一堂課上能學會一首兒歌或一個故事,不久就忘了。

二、記憶缺乏目的性

上學前兒童的記憶很難服從一個有目的活動,他們的記憶以無意識記爲主,他們只對形象鮮明的對象,引起興趣的事物或引起強烈情緒體驗的事能記住。

要年幼兒童將記憶專門作爲有目的活動是困難的。5、6歲的兒童有意識的能力開始發展起來,如大人委託他做某件事,他會運用簡單的記憶方法,如重複大人說的話來記住這件事。進入小學後,在教育的影響下,有意識記的能力得到較快發展。

學齡前兒童的認知特點 第3張

三、記憶方法呆板

成人的記憶一般是通過對要記憶事物的理解,找出事物的主要特徵和內在聯繫,屏棄事物非主要部分,進行意義識記,而兒童由於受知識和經驗的限制,不會進行這種分析,較多地對事物表面進行機械識記。例如成人和兒童同時遇到一個初次見面的人,成人記住的是這個人的相貌特徵,而兒童記住的可能是這個人的衣着顏色等等。但是學前兒童也不是完全沒有意義識記,對他們能理解的事物也會進行一些意義識記。

四、記憶不精確

兒童記憶的精確性也是隨着年齡增長而提高的。年幼兒童記憶不精確表現在記憶不完整、相互混淆、歪曲事實和易受暗示等方面。例如幼兒聽了一個故事,他只記住感興趣的某個細節,整個故事的情節卻記不住,或者把另外故事的情節也混在一起。又如一個母親問幼兒園回來的孩子,今天舅舅到幼兒園看你了嗎?他回答說是的,事實上他舅舅今天沒有來而是前幾天來過,他被母親一問就認爲今天來過了。這是由於記憶不精確加上以臆想來補充記憶而造成的。隨着年齡的增長這種情況是會改變的。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