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和學齡前兒童的區別

本文已影響3.94K人 

幼兒和學齡前兒童的區別,孩子是媽媽們的心尖,孩子在不同的時期會有着不一樣的區別。那麼接下來就由小編帶大家詳細的瞭解一下幼兒和學齡前兒童的區別的相關內容。

幼兒和學齡前兒童的區別1

1、教育孩子年齡階段不同。

學前教育:出生在6、7週歲即將上小學的兒童。

幼兒教育:3-6週歲處於幼兒園階段的兒童。

2、教育內容不同。

學前教育:廣義的學前教育是指從出生到6週歲或7週歲的兒童實施的保育和教育。狹義的學前教育是指對3~6週歲或7週歲的兒童實施的保育和教育。

幼兒教育:從廣義上說,凡是能夠影響幼兒身體成長和認知、情感、性格等方面發展的有目的的活動,如幼兒在成人的指導下看電視、做家務、參加社會活動等。狹義的幼兒教育則特指幼兒園和其他專門開設的幼兒教育機構的教育。

3、課程不同

學前教育是相對基礎教育、高等教育等而設定的教育系列,特別是國家中長期發展綱要中將學前教育單列一章進入新的學前教育發展階段。它包含兒童心理、營養保健、兒童教育等方面的知識

即學前教育包含幼兒教育,兩者是包含關係。

4、教學方式不同

學前教育則側重進行學校常規練習。

幼教以直觀的活動的方式,培養幼兒的興趣。

幼兒和學齡前兒童的區別

擴展資料:

1、學前教育的學習偏重於分析和理解

這門課程內容豐富、貼近實際,許多問題要經過深入思考才能領悟,某些真知灼見要經過反覆實踐、認識才能獲得,所以不能靠死記硬背來學習,死記硬背只是一種淺顯的學習方法,本門課程應當着重於分析理解,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聯繫教育實際情況,有選擇性、有重點地進行記憶。

2、學前教育的學習更多地強調自學

這門課課時較少,但知識容量大,往往是大學四年中只開一個學期,而學前教育內容比較集中而且廣泛。在課堂上要當堂消化,吸收所學的內容往往是不可能的,教師講課實際上起一個指引、示範的作用,真正要想學到知識還須在教師的這些指引下通過自學去獲得。

因此,師範生需要培養和鍛鍊自學能力。和中學不同的是,這門課的學習往往教師選用的課本版本很多,所以需要記大量的筆記,在這門課程的第一節課上,老師可能這樣開場:我這門課沒有固定的課本,以筆記爲主。

有的.老師還會開出一大堆參考書目,並再三申明這些不是課本,僅供參考。因爲次門課裏講授的大多是本領域最前沿的知識,單純的一本課本難以集中、全面、及時的反映,這進一步迫使師範生們要上好每一堂課,而記好筆記就成爲學習成功的關鍵之一。

幼兒和學齡前兒童的區別2

學齡前兒童的教育

一般把3~6歲稱爲學齡前期,這是一段對智力發展很重要的時期,3歲前後是口語發展的關鍵時期。4歲左右是形象視覺發展的關鍵時期,4~5歲是開始學習書面語言的關鍵地期,6~8歲是學習外語的關鍵時期。近些年來,對於早期的“關鍵年齡”段的智力教育,已引起社會和廣大家長的普遍重視。所謂的“關鍵年齡”或稱“關鍵時期”,是指人生學習效率最高的年齡階段。

幼兒和學齡前兒童的區別 第2張

從人的智力發育來講,至17歲已達到頂峯,如以此做爲100%,那麼50%的智力發育於4歲以前,30%的智力發育於4~8歲完成,20%的智力發育於8~17歲之間完成,由此發現自出生至7週歲,智力發育的比例最高達80%。所以在學齡前期予以正確的引導,啓發,薰陶,培育顯示得特別重要。

學齡前的孩子,經過幼兒園和家庭的培養教育,身心各方面均有明顯發展,也具備了相當強的接受能力。爲此,家長要根據這個時期的特點,結合日常生活和社會現象,幫助孩子理解、識別好壞,是非,美醜,讓他們初步建立正確的道德觀念。由淺入深地開展學科學、愛科學的教育,如講“三毛流浪記”、“雞毛信”、“劉胡蘭”等具有教育意義的故事,讓孩子們逐漸懂理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樹立愛黨,愛國,愛人民,愛學習,愛勞動的好思想,好品德。家長還可以用畫冊,畫片,聽廣播,看電視等形式,教孩子敘述好人好事,講故事循循善誘的啓迪孩子的想象能力,培育良好品質。有意識的鍛鍊孩子的膽量,選擇適當場合,鼓勵孩子敢於當衆宣講故事、朗育詩篇,唱歌跳舞,回答問題,使孩子在感下,意志上,認識上都得到提高,語言和詞彙得到發展,膽量和口才得到鍛鍊。

家長要注意學齡期的教育,要貫穿於整個學前期的各年齡段之中,目的是爲了使孩子能夠適應即將乾主學校接受正規的,系統的學習需要,也是讓孩子能適應從散漫走向紀律這一突變,做好心理和民想上的準備。

幼兒和學齡前兒童的區別3

關於學齡前兒童的道德意識

進入學前期以後,兒童逐漸產生了各種道德感,如同情、互助、尊敬、羨慕、義務感、羞愧感、自豪感、友誼感等等。

3歲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3歲後,隨着兒童交往的發展,成人不斷對兒童的行爲提出要求,使他們逐漸掌握了各種行爲規範,道德感也逐漸發展起來。

學前初期兒童的道德感很膚淺、易變,往往是由成人的評價而引起;學前中期兒童已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標準,會因爲自己在行動中遵守了老師的要求而產生快感,而且開始關心別人的行爲是否符合道德標準。中班兒童常向老師“告狀”,就是由道德感而激發的;學前晚期兒童的道德感進一步發展和複雜化,他們對好與壞、行爲的對與錯,有了比較穩定的認識。

幼兒和學齡前兒童的區別 第3張

移情是對他人情緒情感狀態的一種替代性的情感體驗,也就是,設身處地地體會別人的情感。學前兒童已具有較強的移情能力,會由他人的情緒狀態而引起自己與之相一致的情緒反應。可以置身於他人處境,設身處地地爲他人着想,接受他人的情緒情感。

在道德判斷方面,學前初期兒童的道德判斷帶有很大的具體性、情緒性和受暗示性。只要成人說是好的,或自己覺得有興趣的,就認爲是好的。反之,則是壞的。同時,他們在判斷行爲時,還不能把行爲的動機和結果結合起來,常常只看到行爲的結果,而注意行爲的動機,僅根據結果來判斷行爲;學前晚期兒童,開始注重行爲的動機、意圖。比如,小朋友A把玩具亂扔打碎了一個盤子,小朋友B幫媽媽刷碗打碎了一打盤子。讓兒童來評價哪個小朋友好一些時,學前早期的兒童會說A好,因爲他只打碎了1個盤子;而學齡晚期的兒童會說B好,因爲他是在幫媽媽幹活。

成人對兒童的道德教育要符合兒童的道德意識水平。比如,告訴兒童不要玩某個玩具,對一組兒童說:“這個玩具很嬌氣,拿了很容易打破。”對另一組兒童則說比較抽象的道理,比如:“這個玩具是別的小朋友的。”對3歲的兒童第一種(具體道理)比較有效,而對5歲兒童第二種(強調所有權)比較有效。

由於學前兒童道德意識的發展,可以對他們進行有系統的道德品質教育。但是,由於他們的道德意識還是很初步的,一定要注意結合兒童道德發展的特點,避免空洞說教纔會有效果。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