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基礎知識

本文已影響2.66W人 

經絡基礎知識,我們人的身體是由許多的神經系統構成的,是非常複雜的,每一條經絡都緊密相連,那下面小編分享一篇關於經絡基礎知識的相關信息,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經絡基礎知識1

經脈是中醫學獨有的一個專有名詞,經絡學是全部中醫學醫藥學基礎知識的關鍵之一,是身體中醫鍼灸和推拿的基本。簡易的講,經脈便是一個安全通道,經過它運作血氣、聯絡五臟六腑和表皮及全身各處,是身體作用的管控系統。

經絡基礎知識

經脈,是經絡和絡脈的統稱。是身體運作血氣,聯繫五臟六腑型體官竅。溝通交流內外左右,磁感應傳輸信息內容的通道系統。是人體解剖的關鍵構成部分。經脈分成經絡和絡脈兩大類,其差別取決於:經,有相對路徑之意。經絡是經脈系統的主杆,多循行於身體的淺層,有固定不動的循行位置,多見縱列。絡,有關聯之意,絡脈是經絡的小支系,可尋行於淺部,橫縱交叉式,關聯全身,無從不至。

經絡分成正經和奇經兩大類,是經脈系統的主幹。有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別。

十二經脈別稱十二正經。十二經脈包含手三陰經、手陽經、足三陰經、足三陽經十二條。是經脈系統中行爲主體的一部分,與五臟六腑有着密切關聯。是血氣運作的安全通道。奇經八脈包含我們熟知的任督二脈即督脈、任脈,此外也有衝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合稱之爲奇經八脈。具備提升十二經脈聯絡和調整十二經脈血氣的功效。十二經別是十二經脈別出的有一定循行特性的另一類經絡,是十二經脈的較大支系。十二經別各自源於四肢肘膝蓋骨以上位置。具備提升十二經脈中相爲表裏兩經的聯絡和補充十二經脈循行的功效。

經絡基礎知識 第2張

絡脈是經絡的小支系,之別絡、浮絡、孫絡之分。浮絡是浮行於身體前部位置的絡脈。孫絡是最細微的絡脈,亦稱孫脈。別絡是絡脈中很大者,十二經脈與督任二脈各分離出來一支別絡,再加脾之大絡,併成十五別絡。別絡有本經不要走鄰經之意,具備提升聯絡和滲灌血氣的功效。

經絡基礎知識 第3張

除經絡和絡脈以外的連屬一部分關鍵包含十二經筋和十二皮部,是十二經脈與肌肉和表皮的連屬一部分。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散、絡”於肌肉、骨節的一部分。具備連綴四肢百骸,主司關節運動的功效。十二皮部是十二經脈作用活動在表皮一定位置上的體現區。把全身皮膚區劃爲十二個一部分,分歸屬於十二經脈,而稱之爲十二皮部。

經脈對系統各種各樣刺激性具備磁感應和傳輸的功效。經脈系統是血氣運作的安全通道,根據經氣的流注,將身體內外的各種各樣刺激性反映開展傳送。經脈對扎針、熨灸、推拿、推拿按摩等的刺激性,有靈巧的磁感應與傳輸功效。如針刺療法中的“得氣”,“理氣”,使“氣至病所”,便是經脈對醫治的磁感應傳輸功效的反映。

經絡基礎知識2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形體官竅,溝通上下內外,感應傳導信息的通路系統,是人體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絡,作爲人體一種組織結構的名稱,最早見於《內經》。《靈樞·本藏》說:“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靈樞·海論》說:“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腑臟,外絡於肢節。”均指出經絡是一種運行氣血,溝通聯繫臟腑肢節及上下內外的通道。

經絡,分爲經脈和絡脈兩大類。經脈的“經”,有路徑、途徑之意。正如《釋名》中說:“經,徑也,如徑路無所不通。”《醫學入門》謂:“脈之直者爲經。”可見,經脈是經絡系統中的主幹,即主要通路。絡脈的“絡”,有聯絡、網絡之意。正如《說文》所解釋的“絡,絮也。”言其細密繁多。《靈樞·脈度》說:“支而橫者爲絡。”可見絡脈是經脈的分支,錯綜聯絡,遍佈全身。

對於經脈和絡脈的區別,《靈樞·經脈》有“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之論,《靈樞·脈度》又有“經脈爲裏,支而橫者爲絡,絡之別者爲孫”之說。據此,後世醫家多認爲:經脈多深而不見,行於分肉之間,絡脈多浮而常見,行於體表較淺部位;經脈較粗大,絡脈較細小;經脈以縱行爲主,絡脈則縱橫交錯,網絡全身。實際上,經脈雖然多“伏行於分肉之間”,也常顯露於體表;絡脈雖有“浮而常見”者,而更多的則是分佈於臟腑組織之中,難以見到,如《靈樞·百病始生》所說的“陰絡傷則血內溢”中的“陰絡”即是。此外,經脈也有橫行者,如帶脈;絡脈呈網絡狀,縱橫交錯,必然也有縱行者。因此,經脈與絡脈的區別,當以“經爲主幹,絡爲分支”爲準則。

經脈和絡脈雖有區別,但兩者緊密相連,共同構成人體的經絡系統,擔負着運行氣血,聯絡溝通等作用,將體內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脈等聯結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經絡學說的形成,是以古代的鍼灸、推拿、氣功等醫療實踐爲基礎,經過漫長的歷史過程,結合當時的解剖知識和藏象學說,逐步上升爲理論的,其間受到了陰陽五行學說的深刻影響。《黃帝內經》的問世,標誌着經絡學說的形成。《內經》中系統地論述了十二經脈的循行部位、屬絡臟腑,以及十二經脈發生病變時的證候;記載了十二經別、別絡、經筋、皮部等的內容;對奇經八脈也有分散的論述;並且記載了約160個穴位的名稱。

經絡系統,由經脈、絡脈、十二經筋和十二皮部所組成。經絡在內能連屬於臟腑,在外則連屬於筋肉、皮膚。

中醫把經絡的生理功能稱爲"經氣"。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現在溝通表理上下,聯繫臟腑器官;通行氣血,濡養臟腑組織;感應傳導;調節臟腑器官的機能活動四個方面。

經絡系統,由經脈、絡脈、十二經筋和十二皮部所組成。經絡在內能連屬於臟腑,在外則連屬於筋肉、皮膚。

經絡基礎知識 第4張

經 脈

經脈可分爲正經和奇經兩類。正經有十二,即手足三陰經和手足三陽經,合稱"十二經脈",是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奇經有八條,即督、任、衝、帶、陰蹺、陽蹺、陰維、陽維,合稱"奇經八脈",有統率、聯絡和調節十二經脈的作用。十二經別,是從十二經脈別出的經脈,主要是加強十二經脈中相爲表裏的兩經之間的聯繫,還由於它通達某些正經未循行到的器官與形體部位,因而能補正經之不足。

十二經脈

十二經脈又名十二正經,是經絡系統的主體。其命名是根據其陰陽屬性,所屬臟腑、循行部位綜合而定的。它們分別隸屬於十二臟腑,各經用其所屬臟腑的名稱,結合循行於手足、內外、前中後的不同部位,並依據陰陽學說,給予不同的名稱。十二經脈的名稱爲: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

十二經脈通過手足陰陽表裏經的聯接而逐經相傳,構成了一個周而復始、如環無端的傳注系統。氣血通過經脈即可內至臟腑,外達肌表,營運全身。其流注次序是:從手太陰肺經開始,依次傳至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再回到手太陰肺經。其走向和交接規律是:手之三陰經從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陽經;手之三陽經從手走頭,在頭面部交足三陽經;足之三陽經從頭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陰經;足之三陰經從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陰經。

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循行分佈規律是:凡屬六髒(心、肝、脾、肺、腎和心包)的陰經分佈於四肢的內側和胸腹部,其中分佈於上肢內側的爲手三陰經,分佈於下肢內側的爲足三陰經。凡屬六腑(膽、胃、大腸、小腸、膀胱和三焦)的陽經,多循行於四肢外側、頭面和腰背部,其中分佈於上肢外側的爲手三陽經,分佈於下肢外側的爲足三陽經。手足三陽經的排列順序是:"陽明"在前,"少陽"居中,"太陽"在後;手足三陰經的排列順序是:"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後(內踝上八寸以下爲"厥陰"在前,"太陰"在中,"少陰"在後)。

十二經脈的表裏關係是:手足三陰、三陽,通過經別和別絡互相溝通,組成六對"表裏相合"的關係。其中,足太陽與足少陰爲表裏,足少陽與足厥陰爲表裏,足陽明與足太陰爲表裏。手太陽與手少陰爲表裏,手少陽與手厥陰爲表裏,手陽明與手太陰爲表裏。

經絡基礎知識 第5張

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是任脈、督脈、衝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的總稱。它們與十二正經不同,既不直屬臟腑,又無表裏配合關係,其循行別道奇行,故稱奇經。其功能有:

1、溝通十二經脈之間的聯繫;

2、對十二經氣血有蓄積滲灌等調節作用。

任脈,行於腹面正中線,其脈多次與手足三陰及陰維脈交會,能總任一身之陰經,故稱:"陰脈之海"。任脈起於胞中,與女子妊娠有關,故有"任主胞胎"之說。

督脈,行於背部正中,其脈多次與手足三陽經及陽維脈交會,能總督一身之陽經,故稱爲"陽脈之海"。督脈行於脊裏,上行入腦,並從脊裏分出屬腎,它與腦、脊髓、腎又有密切聯繫。

衝脈,上至於頭,下至於足,貫穿全身;成爲氣血的要衝,能調節十二經氣血故稱"十二經脈之海",又稱"血海"。同婦女的月經有關。

帶脈,起於季脅,斜向下行到帶脈穴,繞身一週,如腰帶,能約束縱行的諸脈。

陰蹺脈、陽蹺脈:蹺,有輕健蹺捷之意。有濡養眼目、司眼瞼開合和下肢運動的功能。

陰維脈、陽維脈:維,有維繫之意。陰維脈的功能是"維絡諸陰";陽維脈的功能是"維絡諸陽"。

十二經別

十二經別是十二正經離、入、出、合的別行部分,是正經別行深入體腔的支脈。十二經別都是從十二經脈的四肢部位別出,陽經經別合於本經,陰經經別合於相表裏的陽經。它有三個方面的生理功能:

1、加強了十二經脈中相爲表裏的兩條經脈在體內的聯繫;

2、別絡對其它絡脈有統率作用,加強了人體的內部聯繫;

3、灌注氣血濡養全身。

絡 脈

絡脈是經脈的分支,有別絡、浮絡和孫絡之分。別絡是較大的和主要的絡脈。十二經與督脈、任脈各有一支別絡,再加上脾之大絡,合爲"十五別絡"。別絡具有加強相爲表裏兩經脈之間在體表的聯繫。浮絡是循於人體淺表部位而常浮現的絡脈。孫絡是細小的絡脈。連屬部,包括經筋和皮部,是十二經脈與筋肉和體表的連屬部分。

十五絡脈

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各自別出一絡,加上脾之大絡,共計十五條,稱爲十五絡,分別以十五絡所發出的腧穴命名。其主要作用是加強陰陽、表裏經之間在體表的聯繫。

孫絡 從別絡分出最細小的分支稱爲"孫絡",它的作用同浮絡一樣輸布氣血,濡養全身。

浮絡 在全身絡脈中,浮行於淺表部位的'稱爲"浮絡",它分佈在皮膚表面。其主要作用是輸布氣血以濡養全身。

十二經筋

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於筋肉、關節的體系,是十二經脈的外周連屬部分。其功能活動有賴於經絡氣血的濡養,並受十二經脈的調節,故將其劃分十二個系統,稱爲"十二經筋"。經筋的作用主要是約束骨骼,利於關節屈伸活動,以保持人體正常的運動功能。

十二皮部

十二經脈及其所屬絡脈,在體表有一定的分佈範圍,與之相應,全身的皮膚也就劃分爲十二個部分,稱十二皮部。皮部,是十二經脈之氣散佈之所在,由於它居於人體最外層,所以是機體的衛外屏障。

經絡基礎知識 第6張

經絡的生理功能

中醫把經絡的生理功能稱爲"經氣"。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現在溝通表理上下,聯繫臟腑器官;通行氣血,濡養臟腑組織;感應傳導;調節臟腑器官的機能活動四個方面。

1、溝通表理上下,聯繫臟腑器官:人體由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骨等組成,它們各有其獨特的生理功能。只有通過經絡的聯繫作用,這些功能才能達到相互配合、相互協調,從而使人體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2、通行氣血,濡養臟腑組織: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必須通過經絡才能輸布周身,以溫養濡潤各臟腑、組織和器官,維持機體的正常生理功能。

3、感應傳導:經絡有感應刺激、傳導信息的作用。當人體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時,這個刺激就可沿着經脈傳入人體內有關臟腑,使其發生相應的生理或病理變化。而這些變化,又可通過經絡反應於體表。針刺中的"得氣"就是經絡感應、傳導功能的具體體現。

4、調節臟腑器官的機能活動:經絡能調節人體的機能活動,使之保持協調、平衡。當人體的某一臟器功能異常時,可運用針刺等治療方法來進一步激發經絡的調節功能,從而使功能異常的臟器恢復正常。

經絡基礎知識3

經絡是人體天然藥庫,而要控制這個天賜的寶藏,只需要明白12經絡的運行原理就足夠了,這就是中醫整個經絡學說的要素。

12經絡上面有三百多個穴位,我們沒必要都去記住,現在,你只需跟著我一步步地往下學,就容易多了。

一、先熟悉一下12經絡的名稱:

經絡基礎知識 第7張

手少陰心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足厥陰肝經、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

二、搞清楚它們爲什麼要這樣稱呼?

經絡基礎知識 第8張

這12條經絡分別連著人體12個臟器,所以這些經絡都是用相連的臟器命名。其中,三焦是指人的整個胸腹,心包是保護心臟的一塊區域,是心的屏障,其餘的都比較容易理解。記住這12個臟器名稱是很重要的,如果身上哪裏不舒服,就看是哪條經絡經過此地,一對應就出來了。從12經絡的排列上看,是分爲兩組,一組是按手足分,另一組是按陰陽分。

按手足分是告訴你手及手臂上有6條經絡,足、腿上有6條經絡。

按陰陽分是告訴你手臂的內側、腿的內側各有3條陰經;手臂的外側、腿的外側也各有3條陽經。

少陰、厥陰、太陰、太陽、少陽、陽明又是代表什麼呢?它們是代表陰氣的重與輕,陽氣的足與弱。

少陰陰氣最重,所以它就排在手臂和腿內側的最裏面。

厥陰的陰氣比少陰輕,但又比太陰重,所以它就排在中間。

太陰的陰氣最輕,就排在最外面。

太陽是陽氣最足的,就像中午的陽光,所以它排在手臂、腿外側的最外面。

少陽比太陽的陽氣要弱一些,就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所以排在外側的中間。

陽明又比少陽的陽氣要弱,就像黎明初現的陽光,就排在了外側最裏面了。

我們的祖先爲什麼將陰、陽細分到這樣的程度呢?就是讓你在使用經絡時隨時注意陰陽的平衡。這個陰陽的平衡既包括經絡與經絡之問的陰陽平衡,也包括身體與經絡的陰陽平衡,還包括經絡與大自然的陰陽平衡。身體與經絡的陰陽平衡是要你根據身體的強弱去選擇經絡。比如身體弱的,最好先選擇陽經按摩以補足正氣爲主,陰經要等正氣補上了,再去碰它;身體好的,則陰經、陽經都可以按摩。

經絡與大自然的陰陽平衡,是與四季的溫度有關。夏天陽氣最旺盛,就是身體虛弱的人,在這個時候也可以去疏通陰經了。陰陽平衡的理論還可以用在按摩時的手法上,如陰經的按摩最好是用補法,陽經的按摩可以用瀉法。

三、什麼是按摩的補與瀉呢?

一般來說,順看經絡按摩爲補,逆著經絡按摩爲瀉。

按摩時力度輕的爲補,力度重的爲瀉。

按摩時間短的爲補,時間長的爲瀉。

按摩範圍小的爲補,範圍大的爲瀉。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