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運動要防哪些蟲子

本文已影響1.04W人 

戶外運動要防哪些蟲子,在戶外運動、野外勞動、踏青郊遊或林地露宿時一定要做好自我防護。您可知道,小小的蟲子也能惹來巨大的麻煩,下面小編帶你瞭解在戶外運動中要防哪一些蟲子。

戶外運動要防哪些蟲子1

馬蜂

馬蜂,學名“胡蜂”,又稱爲“螞蜂”或“黃蜂”。體大身長毒性也大,是一種分佈廣泛、種類繁多、飛翔迅速的昆蟲。屬膜翅目之胡蜂科,雌蜂身上有一根有力的長螫針,在遇到攻擊或不友善干擾時,會羣起攻擊,可以致人出現過敏反應和毒性反應,嚴重者可導致死亡。

螞蟻

螞蟻用兩個大牙咬的方式進行攻擊或自衛,咬時會分泌出蟻酸(甲酸),刺激被叮咬的傷口紅腫疼痛。

蚊子

在戶外一定要小心蚊子,蚊類不僅吸血騷擾,而且傳播多種疾病,所以一定要做好防蟲工作,當被蚊子咬後,建議抹一些風油精,可以起到緩解疼痛的作用。

毛毛蟲

毛毛蟲身上有很多有毒的剛毛,人碰到的話皮膚會紅腫,毛毛蟲中還有一種叫劇毒十二點,它的體內含有劇毒。所以在戶外一定要遠離毛毛蟲,特別是要看好自己的孩子,不要讓他們去碰觸毛毛蟲。

蜈蚣

常位於潮溼的牆角、磚塊下、爛樹葉下、破舊潮溼的房屋中等,在夏天較爲常見。蜈蚣是肉食性動物,食譜範圍比較廣泛,尤其喜歡捕食各種昆蟲。蜈蚣有毒腺分泌毒液,所以,一般建議在戶外的時候,不要翻動爛樹葉以及腐物。

蜘蛛

在戶外,我們可能遇到一些毒性較弱,或者是陷藏性毒性的蜘蛛的出現。蜘蛛咬了後,會有發癢發疼的感覺,建議這個時候,不要抓,最好是用清水沖洗,如果有創可貼,可貼住,到醫院後進行處理。

螞蟥

螞蟥是生活在水中的,在野外活動,想要下水玩的時候,可能會遇到這種蟲子。記得,如果你想在外面玩水,要記得,入水的皮膚沒有破損,否則會因爲血液吸引螞蟥的。如果螞蟥咬到,千萬不要用水揪,否則鑽得更厲害,而是用拍打的方式。

戶外運動要防哪些蟲子

戶外運動要防哪些蟲子2

戶外活動,昆蟲叮咬易染病

大名鼎鼎的加拿大搖滾小天后艾薇兒,因爲染上了萊姆病,於2013年進入了漫長的沉寂期,直到兩年後才重新回到大衆視線,坦言自己過往兩年都在與疾病抗爭,和熱心的觀衆分享了關於她病情的最新情況。

當初,艾薇兒病情嚴重一度感覺自己快不行了“我當時感到自己不能呼吸、不能講話、不能動彈,覺得自己快要死了,有很多時候我整整一週沒辦法淋浴,因爲幾乎站都站不起來,我覺得生活都快崩潰掉了。”在重現於鎂光燈之後的艾薇兒,談及萊姆病之時仍然心有餘悸。

而在我國林區和草原地區,像艾薇兒一樣的患者則更是多見,尤其是在進入春天後的黑龍江省,每年新發病例都在四五百人左右。

一位29歲的小夥子,去年春末和同學去小興安嶺森林公園遊玩,回來3天后出現了發熱、肌肉痠痛、渾身無力及頭頸部疼痛等症狀。到醫院檢查發現,他的體溫高達39.5℃,右側頸部有一環形紅斑,紅斑中心部位有個小小的凹陷。在實驗室做進一步的特異性抗體檢查,最終確定這個小夥子感染的是一種特殊的致病原——伯氏疏螺旋體。

經醫生仔細追問病史,瞭解到病人曾在樹林、灌木叢中安營紮寨,並被蜱蟲、蚊蟲叮咬過。綜合以上臨牀診斷,確認小夥子患上的是蟲媒傳染病——萊姆病。經過一個多月的系統治療,這位小夥子才康復出院。

黑龍江省醫學會職業健康分會副主任委員、黑龍江省第二醫院中毒科和神經內科主任宋莉提醒大家說,在參加登山、攀巖、探險、林地露營等活動時,一定要注意預防外傷,避免跌倒、劃傷,同時還應做好自我防護,避免昆蟲叮咬所帶來的神經、皮膚、關節或心臟等病變及損害。

小小蜱蟲,隱匿於森林草場

宋莉主任介紹說,萊姆病是一種以蜱蟲爲媒介的螺旋體感染性疾病,以神經系統損害爲最主要的臨牀表現。本病分佈廣、傳播快、致殘率高,世界五大洲70多個國家均有萊姆病的報告,而且發病率和發病區域呈迅速上升和擴大的趨勢。

我國於1986年首次在黑龍江省海林縣發現萊姆病病人,迄今爲止已有30個省、市、自治區報道過人感染萊姆病的病例,並有19個省、市、自治區存在萊姆病的自然疫源地,感染率較高的地區主要集中在東北林區、內蒙古地區、新疆中部以及甘肅等地,南方一些其他地區如雲貴高原、湖北、福建、海南等地也有萊姆病病例的發生。

作爲自然疫源性疾病之一,萊姆病病原體在節肢動物及野生脊椎動物間進行繁殖循環。許多野生動物如鳥、鹿、鼠類及某些家畜如馬、兔、狗、貓等均可成爲貯存寄主,起到傳染源的作用。尤其是在樹叢環境,非常有利於野生動物和致病蜱的繁殖,因此該病多流行於森林或森林邊緣地區,分佈範圍極大。

宋主任指出,易於感染萊姆病的人羣相當普遍,以青壯年居多,主要與被蜱叮咬有關,尤其在野外和林區職業暴露的工人感染率較高,但目前我國尚缺乏職業人羣患萊姆病的統計資料。

黑龍江省二院是我國首批重點職業病專科醫院,曾確診過大量的職業性萊姆病病例,病人大多在林地、野外工作和作業,接觸蜱的`機率高,如伐木工人、森林警察或護林員、動物養殖場(養蜂、養鹿等)職工、動植物考察人員、地質勘探者等。有資料顯示,在疫區勞動一天後,有40%的人有被蜱叮咬史,或可從其皮膚、衣服等處找到蜱。同時,隨着森林遊、草原遊、徒步穿越、狩獵、垂釣等休閒、旅遊項目的不斷升溫,城鄉居民染上萊姆病的情況也越發多見了。

宋莉主任介紹說,蜱蟲又叫八腳毒蟲、草爬子、壁蝨、扁蝨,成蟲軀體背面有層較硬的外殼,通稱爲硬蜱。硬蜱大多生活在森林、灌木叢、草原和開闊的牧場。蜱多在白天侵襲人畜,其吸血量很大,飽食血液後可脹大幾倍至幾十倍,雌硬蜱甚至可達100多倍。萊姆病是通過硬蜱叮咬將伯氏疏螺旋體注入皮膚後,產生特徵性遊走性紅斑,並蔓延至局部淋巴結;再經過血流播散,至其他部位的皮膚、神經系統、關節和心臟等器官,由此產生多臟器損害。

疾病早期,患者表現爲不適、倦怠、頭痛,兒童則有低熱或間歇熱;進一步發展可致神經損害,導致腦膜炎、顱神經炎、脊神經根病和腦病;晚期持續性損害遷延數月至數年,包括慢性關節炎伴關節腫脹、關節腔積液和疼痛、亞急性腦病、慢性乏力、淋巴細胞瘤和慢性萎縮性肢端皮炎。

深入林地,小心防護有要領

萊姆病的診斷需要根據流行病學史、臨牀症狀和實驗室檢查結果綜合分析判斷。確診後應針對特異性抗原,依據發病的不同時期應用口服多西環素、靜脈注射頭孢曲松鈉或青黴素等抗生素治療。合併有關節、神經、皮膚等器官損傷的病變給予對症、支持療法。

戶外運動要防哪些蟲子 第2張

宋莉主任強調說,如果被蜱叮咬或有過疫區暴露,3-32天后皮膚出現大片紅斑或丘疹,必須及時到醫院就診,採取相應的診療措施。

目前,萊姆病的免疫防禦技術尚未成熟,個人有效防護可明顯減低感染病原體和發病的機會。

具體措施

在疫區野外工作或旅行者,最好遠離有蜱棲息的地區(如有蜱隱匿的灌木叢),一旦進入應穿上淺色、防護性衣物,如長褲、長袖上衣、長筒襪子等,同時要紮緊褲腳、袖口和領口,頸部圍上白毛巾,途中經常檢查衣服和體表,若發現被蜱蟲叮咬,立即小心拔掉,切勿強行拔出和壓碎蟲體,以免病原體經皮膚深入體內。回到室內須儘快沐浴沖洗。有條件的要及時應用驅蜱和除蜱藥物,防止蜱蟲叮咬。

而從蜱蟲出沒地區返回後,要檢查身體各部位有無被蜱蟲植入或咬傷,對兒童應進行腋窩、口周、臍、腹股溝區、膝蓋後面、腰周圍的仔細觀察,以及頭髮上有無蜱蟲;對戶外用過的衣物、包裹,使用高溫烘乾處理1小時,以去除殘留的蜱蟲。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